上壹篇講到人們終於將椎間盤突出癥作為壹種疾病,認識到其與腰腿痛的關系,本篇主要敘述治療方法的發展。
從Mixter和Barr的文章發表以後,腰椎間盤突出癥和概念和腰椎間盤切除術被越來越多的醫生所接受。Love在1938年改進了Mixter的手術方法,通過椎板間硬膜外入路切除椎間盤,現在的開放手術的標準術式基本與Love提出的手術方式相同。Love和Walsh壹起報導了100例椎間盤切除術,首次提出了復發的椎間盤突出。在隨著顯微鏡技術的發展,Yasargil和Casper各自在1977年發表了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的結果,之後逐漸發展為標準手術技術。
在20世紀70年代後,外科醫生開始大量的對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人們也開始發現並非所有椎間盤突出患者都適合手術。
Weber在1983年發表了壹個10年的前瞻性研究,比較了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效果,手術治療患者在短期內疼痛緩解更顯著,但長時間的疼痛緩解率並沒有差別。 在Weber的研究之後,大部分醫生推薦手術前要接受4-8周保守治療。
CT在1972年由Hounsfield發明,之後逐步開始用於脊柱的檢查。通過CT可以清晰的看到椎間盤軸位的影像,將椎間盤病變分為膨出、突出、脫出;按位置分為中央型、旁中央性、極外側型等。CT幫助醫生更好的確定突出的位置和手術方式,也加深了對於椎間盤突出的理解。 1984年,Wiesle使用CT對正常人進行掃描,讓三位影像科醫生雙盲閱片,發現平均有19.5%的無癥狀者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首次提出了無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現象。
MRI於80年代被發明,90年代開始普及應用於脊柱檢查。MRI相較於CT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椎間盤、神經以及軟組織的成像。MRI很快成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壹種重要檢查手段,在MRI上沒有明確的突出和壓迫成為了手術的禁忌癥。同時,MRI的高分辨率也讓醫生意識到,並非所有MRI上表現椎間盤突出都和患者的癥狀相符。
隨著對於椎間盤突出認識的提升,人們壹直在追求用更小創傷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1951年,Hult開展了通過前外側腹膜外入路行髓核切除術,首次提出椎管間接減壓的概念。
1973,Kambin使用Craig通道在非直視下的經皮髓核切除術。Hijikata等人在1975年介紹了另壹種非直視下經皮後外側入路髓核切除術。之後在1983年,Kambin又和同事壹起報導了使用直徑擴大到5mm的工作通道,在136例患者中取得了72%的成功率。
想要在達到直視下內鏡手術以及充分的減壓,需要加入影像和沖洗系統等,從而需要更大的工作通道。 1990年,Kambin提出了安全三角,上界為出行神經根,內界為穿行神經根,下界為下位椎體上緣。 這個解剖上的安全三角使得脊椎內鏡手術能夠在最初的內鏡下椎間盤切除技術上進壹步發展,突破了器械過小所造成的限制。Kambin三角允許更大的器械和工作通道,使得內鏡技術得以在椎間孔區域得以應用,並且不會損傷到出行神經根。
[站外圖片上傳中...(image-8bc865-1561000604952)]
圖10 Kambin三角
1993年,Mayer和Brock使用壹種帶角度的內鏡,能夠更好的看到病變纖維環的背側。Mathews在1996年,Ditsworth在1998年報道了椎間孔鏡。1996年,Kambin和Zhou報道了通過纖維環切除進行腰神經根減壓,並通過使用抓鉗和環鋸來對側隱窩狹窄進行減壓。1997年,Yeung推出了整套脊柱內鏡系統,稱為YESS(Yeung Endoscopy Spine System)。2005年,Schubert和Hoogland介紹了使用他們的經椎間孔內鏡技術取出遊離的椎間盤碎片,他們使用了擴孔鉆磨除了部分下位椎體上關節突的腹側,從而擴大了椎間孔。Tsou等在1997年,Ruetten等在2007年介紹了擁有更大直徑工作通道的多通道內鏡。更多關於使用內鏡對椎間孔病變進行直接減壓的報導接連出現:Yeung和Tsou在2002年,Ruetten等在2007、2008年,以及Jasper等在2013年都有報導。
[站外圖片上傳中...(image-6165c0-1561000604952)]
圖11 脊椎內鏡手術領域幾位發明和創新者的照片。A-F:Parvis Kambin, Michael Schubert, ThomasHoogland, Sebastian Ruetten, Anthony Yeung, and Kevin Foley.
這些專家們推動了微創脊柱外科的發展,使得病人受到的創傷不斷減小,恢復時間更快,並且花費更少。目前使用微創內鏡治療椎間盤突出,皮膚上僅僅只有壹個不到1cm的小口,當天手術結束即可出院,這在幾十年前幾乎不可想象。
回顧整個歷史,人類從無從下手到終於理解,從開放手術再發展到綜合、微創的治療,這個過程中出現許多偉大的醫生和科學家。但和腰腿痛的鬥爭還遠遠沒有結束,其給個人和社會都帶來的沈重的負擔,未來需要更多的人為之奮鬥,明天也壹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