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電視購物亂象:撈壹把就溜 暗藏三大貓膩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利用上海企業“良好信譽”,1/3電視直銷企業在滬註冊
權威人士稱,在上海註冊的電視購物企業占同類企業總數的1/3。
在上海註冊,卻在福建辦公;說是鑲鉆手機,卻是山寨機……電視購物的種種弊端頻繁被曝光,企業背後的操作卻鮮為人知。
數據顯示,電視購物產業2007年已突破100億元,但其中假冒偽劣產品卻占據了相當的份額,被大量投訴的電視直銷企業往往銷量驚人。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發布了壹份關於電視購物產品投訴的調查報告,揭示了電視購物企業的慣常操作手法:在上海註冊,在各地衛視播放廣告,吸引外地消費者。
電視購物企業為何紛紛到上海註冊?電視購物究竟有哪些貓膩?監管部門采取了哪些措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貓膩1:借貿易公司之名註冊
“50萬的註冊資金,七八名客服人員,壹款產品,10萬的現金流就能組成壹個電視直銷公司。”壹曾在電視購物行業工作過10余年的業內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電視購物行業的門檻相當低,雖然曾經有過“從事電視購物的企業註冊資金必須達到2000萬元以上”的規定,但由於電視直銷企業在工商註冊中都打著 “貿易公司”“商貿公司”的旗號,各地也就“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即使年銷售額上億的企業,註冊資金也就只有50萬元。可見這壹行的暴利驚人。”
“由於對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的監管相對寬松,2000年開始,以海外貿易公司分公司形式存在的電視購物公司多如牛毛。”業內人士表示,對外宣稱的貿易公司其實就是以電視廣告作為主要宣傳渠道,代理保健品、化妝品的銷售。“那家所謂的知名香港公司是以老板的香港朋友名字註冊的,幾乎沒有任何香港母公司的工作人員。”
貓膩2:註冊地最愛選在上海
雖然無法統計目前打著貿易公司幌子在上海註冊的電視直銷企業有多少家,但有權威人士指出,由於上海企業存在先天以來的 “良好誠信”,在上海註冊的該類企業數量預計占同類企業總數的三分之壹。
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由於電視直銷引發的投訴達4000多件,主要涉及廣告宣傳與實際不符、產品質量無法保證、銷售管理問題多、售後服務難以保障、承諾不兌現等問題。
李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在上海註冊公司,容易取得消費者信任。此外,上海在交通、物流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於百貨類產品廠家大多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據點輻射全國,成本最合理。”
據壹位電視購物回訪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市面上的電視購物產品的生產地60%來自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剩下的則是廣東佛山、東莞和福建等地。“作為中間區域,上海是最好的選擇。”
壹位長期為電視購物公司提供首飾類產品的供應商表示,電視直銷產品的購買者大多是二三線城市消費者,他們不會輕易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投訴,維權“鞭長莫及”。
貓膩3:品牌買斷 撈壹把就溜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電視購物產品大多是品牌買斷,商場裏基本不鋪貨,消費者購買時無法進行價格比對。電視購物商品壹旦促銷成功,年利潤高達上千萬元,因為這些商品的售價往往都是成本的十幾倍。
在壹周的不同時段,記者分別撥打多家電視購物公司的售後電話,發現晚上7點之後就鮮有售後人員在線,“24小時售後服務熱線”在大多電視購物公司形同虛設。
“通常註冊壹家公司只能有壹款熱銷產品,為了不留下任何負面影響,產品售完後就必須馬上註銷企業。”行業人士透露,壹般電視購物從業人員都有兩張以上名片,有兩個以上不同身份,“他們壹邊是亞洲某購物公司的總裁,另壹邊則是上海某網站的CEO,實際上是兩套體系,壹班人馬。”
壹位已“隱退”的電視購物行業領軍級人物對該行業的總結是:行業混亂,從業者無品牌意識,過分註重眼前利益,甚至迷戀“打壹槍換壹個地方”、“撈壹把就溜”的戰術。
深喉揭秘
“有時我是法人代表,有時我是總經理”
“每銷售壹款產品,我們就換壹班人馬。有時我是法人代表,有時是總經理或營運經理,壹切聽投資方安排。”曾是電視直銷公司負責人的李名(化名)揭開了電視購物的操作手法。
甩脂機最高利潤達200%
20名銷售人員、四五個售後團隊、兩個營銷經理、壹個產品經理,這樣壹個不足30人的電視直銷公司,壹年能創造上億元的銷售額,電視直銷神話曾讓剛入道的李名多次在夢中驚醒。
李名是浙江人,2005年開始在上海某郊區註冊貿易公司,即電視購物公司,以電視廣告為平臺,銷售保健品、電子產品。
“這行進入快,產品是廠家的,廣告是廠家拍的,我們只管跟電視臺合作,播放廣告和負責銷售。”李名說,為了顯示公司資金雄厚、信譽良好,他經常讓客服人員謊報公司地址,自稱在陸家嘴辦公。“即使有消費者找到工商註冊地址,也找不到工作人員,因為我們在徐家匯上班。”
2006年開始,該公司銷售的減肥產品創造了月銷量4萬件的業績。李名說,以熱銷的甩脂機為例,賣得最火的時候,利潤有200%。
銷量增長的背後,是大量消費者的投訴。“由於我們註冊的是800開頭的網絡電話,所以消費者並不知道公司具體地址,我們的發貨地址在昆山等長三角地區。”
多數精力放在打通關系上
“雖然我是法人代表,但我並不是真正的老板。”在消費者、媒體、監管機構面前,李名稱自己並不是真正老板,幕後老板他壹年只能見上兩次,公司其他員工幾乎都沒見過,所以他是壹切事務的全權代理人。
李名透露,電視直銷企業的法人代表通常是投資人的親戚、親信,很少由投資人自己擔任。
2006年中,面對消費者蜂擁而至的退貨、換貨要求,李名的幕後老板打算註銷企業,以另壹商貿公司的身份繼續經營。就在這時,禁播令出來了,各電視臺對甩脂機等減肥產品、保健品的廣告將實行嚴格限制。於是,他們決定銷售其他產品,壹款進價僅幾十元而售價近四百元的電子玩具,成為新公司的主打產品。
李名坦言,經營電視購物公司,2/3的精力放在打通上下各種關系上,剩下的時間才顧得上產品質量和銷售渠道。“我們賣的東西絕對沒有效果,但也害不死人。換貨可以,但絕不退貨。”
2008年底,疲於“遊擊戰”的李名淡出電視購物。對現下進入快但大多生存困難的電視直銷行業,他表示不願意再涉足。但他透露,幕後投資方還在繼續這樣的“短期獲利”操作。
分析
電視購物為何監管難?
李名對記者表示,由於電視直銷需要打通多層關系,在賺取暴利的同時是各個利益關系層的博弈。
據悉,壹個日銷量上千的電視直銷企業,往往是當地縣級政府的納稅大戶。“上百萬的稅收對區縣政府的財政收入來說,是壹個不小的數目。”2007年因為上海壹購物公司“虛假廣告”而發起公益訴訟的北京律師劉昌松說。在他看來,騙子公司因上繳高額稅收,當地政府極易成為庇護所。“騙子公司騙的是全國的廣大消費者,而上海本地的消費者因為比較容易了解真相,上當的較少;即使上當了,壹般也能通過各種途徑維護權益。所以,對此類公司的打擊力度也相對較小。”
曾經以“虛假廣告”與橡果國際對簿公堂的河北律師李綸指出,由於電視購物的產品價格大多為幾十元、幾百元,消費者因為地點、時間、成本等問題,較少訴諸於法律手段,“管轄地等地方保護主義問題也是維權困難的因素。”
監管的缺乏也是維權難的壹大原因。電視購物節目從內容上說,屬廣電局管;從廣告形式上說,又由工商局管。“現在從全國到地方,都沒有出臺相應的規範,誰的責任,該屬於誰管轄,很難界定。”壹地方工商局負責人日前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指出。
聲音
用立法規範電視直銷
“電視直銷多是異地購物,且在直銷廣告中商家大多突出產品的名稱、特點、效用等信息,卻對自身的地址、電話等聯系方式只字不提,有的甚至連企業名稱也沒有,這些情況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上海市消保委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有的電視直銷企業看準了這壹點,拖延或拒絕解決消費糾紛。”
對此,上海市消保委呼籲有關部門進壹步規範電視直銷企業的經營行為,規定在直銷廣告中必須主動公開企業的名稱、地址、電話等信息,提供真實的產品信息,建立合理、有效的售後服務體系,確保所銷售產品符合標準。
上海市消保委青浦、松江等電視購物投訴多發地的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消協的作用也只是協調處理,並不能根治電視購物的弊病。”
呼籲加強監管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日前,在成都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20名代表向大會提交了議案,建議通過制訂地方性法規來規範電視購物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