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獨自行事,舉動壹定要遵循道義,實行道義。
孔子謁見齊景公,景把廩丘邑贈給他,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
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驅車,辭別景公離去。
孔子本是平民,官職不過是魯國司寇。萬乘之君品行難與他比肩,三王輔臣的名節沒有他顯揚,孔子對待取舍的態度壹絲不茍啊!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荊國軍隊人數少,吳國軍隊人數多,荊國將軍子囊說:“我們與吳國交戰,壹定會打敗仗。
這樣就使荊國軍隊潰散,使君主聲名被玷汙。使荊國領土喪失,忠臣不忍這樣辦。”
他沒有向荊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帶軍隊到達都城外,派人向荊王轉達他的請求,說:“請處我死刑。”
荊王說:“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做有利。現今確實對國家有利,將軍為什麽還請處死刑呢?”於囊說:“臨陣撤兵的將軍不受懲罰,那麽今後為王率領軍隊的人,都會借不利於國家的名義來效法我而退縮。
倘若這樣,則荊國最終還是天下的弱者。”於是以劍自刎。
荊王說:“允我成全將軍的義節。”於是賜子囊壹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
壹國之主憂慮的是,社稷存而不知為什麽存,社稷亡而不知為什麽亡,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現的原因。荊為國者已有四十二世,這期間有像子囊這樣的人臣嗎?子囊的情操,不只單單激勉壹代人臣。
荊昭王為政時,有士名叫石渚。他為人公直無私,昭王任命他為執法官。
有人殺了人,石渚追捕兇犯,得知殺人者是自己的父親,便掉轉車頭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說:“殺人者,是我的父親。對父親執行刑罰,我不忍心;私庇罪犯,枉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拋卻國法當接受懲處,這是人臣應屬守的義理。”於是伏在斧锧上,請昭王下令處死。
昭王說:“追捕犯人但沒有追到,怎麽壹定要懲處妳呢?妳還是履職去吧。”石渚謝絕,說:“不鐘愛自己父母,不能稱作孝子。
為君主職事而枉法,不能稱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為君者的仁惠。
不敢枉廢國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離,在昭王廷前斷頭而死。
主法者枉法必被處死,父親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卻不承受。石渚作為人臣,可以說是又忠誠又孝順了。
2. 孔子見齊景公 翻譯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
荊人與吳人將戰,荊師寡,吳師眾,荊將軍子囊曰:“我與吳人戰,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於王而遁。至於郊,使人復於王曰:“臣請死。”王曰:“將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將軍何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後世之為王將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①。”遂伏劍而死。王曰:“請成將軍之義。”乃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數至也。荊之為荊,四十二世矣,其時有臣如子囊歟?子囊之節,非獨厲壹世之人臣也。
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③。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返,立於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於是乎伏斧锧,請死於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石渚辭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廢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歿頭於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選自《呂氏春秋》)
譯文:君子獨自行事,舉動壹定要遵循道義,實行道義。孔子謁見齊景公,景以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驅車,辭別景公離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職不過為魯國司寇。萬乘之君品行難與他比肩,三王輔臣的名節沒有他顯揚,孔子對待取舍的態度壹絲不茍啊!
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荊國軍隊人數少,吳國軍隊人數多,荊國將軍子囊說:“我們與吳國交戰,壹定會打敗仗。這樣就使荊國軍隊潰散,使君主聲名被玷汙。使荊國領土喪失,忠臣不忍這樣辦。”他沒有向荊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帶軍隊到達都城外,派人向荊王轉達他的請求,說:“請處我死刑。”荊王說:“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做有利。現今確實對國家有利,將軍為什麽還請處死刑呢?”於囊說:“臨陣撤兵的將軍不受懲罰,那麽今後為王率領軍隊的人,都會借不利於國家的名義來效法我而退縮。倘若這樣,則荊國最終還是天下的弱者。”於是以劍自刎。荊王說:“允我成全將軍的義節。”於是賜子囊壹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壹國之主憂慮的是,社稷存而不知為什麽存,社稷亡而不知為什麽亡,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現的原因。荊為國者已有四十二世,這期間有像子囊這樣的人臣嗎?子囊的節操,不只單單激勉壹代人臣。
荊昭王為政時,有士名叫石渚。他為人公直無私,昭王任命他為政廷。有人殺了人,石渚追捕兇犯,得知殺人者是自己的父親,便掉轉車頭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說:“殺人者,是我的父親。對父親執行刑罰,我不忍;私庇罪犯,枉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拋卻國法當接受懲處,這是人臣應屬守的義理。”於是伏在斧飯上,請昭王下令處死。昭王說:“追捕犯人但沒有追到,怎麽壹定要懲處妳呢?妳還是履職去吧。”石渚謝絕,說:“不鐘愛自己父母,不能稱作孝子。為君主職事而枉法,不能稱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廢國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離斧飯,在昭王廷前斷頭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處死,父親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卻不承受。石渚作為人臣,可稱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3. 孔子見齊景公 翻譯《孔子見齊景公》的翻譯: 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把廩丘邑贈給他,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
孔子推辭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采納我的主張,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驅車,辭別壹個(景公)離去。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裏耕種。
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裏去封贈他壹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壹下妳的服裝。”
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後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 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
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後,還是沒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
子思住在衛國,穿著破破爛爛的袍子,二十天裏只吃了九頓飯,田子方聽說後,派人給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擔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對子思說:我借給別人的東西後就會忘記;我給別人東西,就如同我丟掉了壹樣。子思拒絕,不肯接受。
田子方說:“我有,而您沒有,您為什麽不肯接受呢?”子思說:“我聽說,與其胡亂送給別人東西,不如把東西丟到溝裏去,我雖然貧困,但還不願意把自己當作是丟棄東西的溝壑,所以不敢接受。” 原文: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
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
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子思居於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
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急[註]聞之,妄與不如棄物於溝壑,急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擴展資料:
《說苑》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 《說苑》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
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作者簡介: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代表作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
4. 孔子見齊景公的正確翻譯上面的扯淡,這是三篇不同的文章:
1 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贈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於是辭別景公離去。
2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壹大片土地,對曾子說,給妳添置幾件衣服用吧。曾子並不領情。他堅決不受。沒辦法,國王派的人只好回去。國王又讓他再送來,曾子還是不受,來來回回反復多次,曾子堅持不收。使者就說,這又不是先生妳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妳的,妳為什麽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麽,就算國君賞賜我的采邑而不對我顯露壹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3 子思居住在衛國,生活很困苦。穿著很薄的袍子,大半個月只吃了九頓飯。田子方聽說了這件事情,派人給子思送了白狐皮裘,恐怕他不接受,就叫送去的人這麽說:“我借給別人的,就是忘記拿回來的;我送給別人的,就是我不要的。”子思推辭不接受,子方說:“我有的妳沒有,為什麽不接受?”子思說:“我聽說了,妳這樣還不如直接把東西扔進山溝裏,我雖然很貧窮,不忍心自己變成山溝,所以我不敢當。”
5. 孔子見齊景公的原文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lǐn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荊人與吳人將戰,荊師寡,吳師眾,荊將軍子囊曰:“我與吳人戰,必敗。
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於王而遁。
至於郊,使人復於王曰:“臣請死。”王曰:“將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
今誠利,將軍何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後世之為王將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ráo 。”
遂伏劍而死。王曰:“請成將軍之義。”
乃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數至也。
荊之為荊,四十二世矣,其時有臣如子囊歟?子囊之節,非獨厲壹世之人臣也。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
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返,立於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
於是乎伏斧锧,請死於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
石渚辭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廢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锧,歿頭於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6.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君子獨自行事,舉動壹定要遵循道義,實行道義。
孔子謁見齊景公,景把廩丘邑贈給他,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
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驅車,辭別景公離去。
孔子本是平民,官職不過是魯國司寇。萬乘之君品行難與他比肩,三王輔臣的名節沒有他顯揚,孔子對待取舍的態度壹絲不茍啊! 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荊國軍隊人數少,吳國軍隊人數多,荊國將軍子囊說:“我們與吳國交戰,壹定會打敗仗。
這樣就使荊國軍隊潰散,使君主聲名被玷汙。使荊國領土喪失,忠臣不忍這樣辦。”
他沒有向荊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帶軍隊到達都城外,派人向荊王轉達他的請求,說:“請處我死刑。”
荊王說:“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做有利。現今確實對國家有利,將軍為什麽還請處死刑呢?”於囊說:“臨陣撤兵的將軍不受懲罰,那麽今後為王率領軍隊的人,都會借不利於國家的名義來效法我而退縮。
倘若這樣,則荊國最終還是天下的弱者。”於是以劍自刎。
荊王說:“允我成全將軍的義節。”於是賜子囊壹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
壹國之主憂慮的是,社稷存而不知為什麽存,社稷亡而不知為什麽亡,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現的原因。荊為國者已有四十二世,這期間有像子囊這樣的人臣嗎?子囊的節操,不只單單激勉壹代人臣。
荊昭王為政時,有士名叫石渚。他為人公直無私,昭王任命他為政廷。
有人殺了人,石渚追捕兇犯,得知殺人者是自己的父親,便掉轉車頭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說:“殺人者,是我的父親。對父親執行刑罰,我不忍;私庇罪犯,枉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拋卻國法當接受懲處,這是人臣應屬守的義理。”於是伏在斧飯上,請昭王下令處死。
昭王說:“追捕犯人但沒有追到,怎麽壹定要懲處妳呢?妳還是履職去吧。”石渚謝絕,說:“不鐘愛自己父母,不能稱作孝子。
為君主職事而枉法,不能稱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為君者的仁惠。
不敢枉廢國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離斧飯,在昭王廷前斷頭而死。
主法者枉法必被處死,父親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卻不承受。石渚作為人臣,可稱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7.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 的翻譯這是三篇不同的文章:
1 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贈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於是辭別景公離去。
2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壹大片土地,對曾子說,給妳添置幾件衣服用吧。曾子並不領情。他堅決不受。沒辦法,國王派的人只好回去。國王又讓他再送來,曾子還是不受,來來回回反復多次,曾子堅持不收。使者就說,這又不是先生妳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妳的,妳為什麽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麽,就算國君賞賜我的采邑而不對我顯露壹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3 子思居住在衛國,生活很困苦。穿著很薄的袍子,大半個月只吃了九頓飯。田子方聽說了這件事情,派人給子思送了白狐皮裘,恐怕他不接受,就叫送去的人這麽說:“我借給別人的,就是忘記拿回來的;我送給別人的,就是我不要的。”子思推辭不接受,子方說:“我有的妳沒有,為什麽不接受?”子思說:“我聽說了,妳這樣還不如直接把東西扔進山溝裏,我雖然很貧窮,不忍心自己變成山溝,所以我不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