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是樹木的王國,種類極其豐富,通常在4000平方米內可以找到直徑10厘米以上喬木達40~100種。它們較均勻混合生長,壹般缺乏明顯優勢種類。各種樹木的外貌彼此卻很相似。樹幹粗直猶如圓柱,在近樹梢處才有分枝,淺色樹皮薄而光滑。高大喬木的莖下部生有數片扁平三角形的板根,高約3~8米,形態多樣。它們的葉片通常全緣、革質發亮,特別是大多具有顯著突出的尖形頂端,稱為滴尖。花普遍生在無葉的樹幹或老枝上,這種莖花是雨林喬木的典型特征,如可可樹、咖啡樹等皆是。
在此水熱條件適宜的環境中,爭奪光照和生存空間的競爭異常強烈。據在西非雨林觀測 ,林冠頂部(46米處)全光照為10萬Lux,樹冠內(33米處)降到2.5萬Lux,而在1米高處只有800Lux,即僅有1%到此。喬木高度存在很大差別。上層喬木樹冠近圓形,連接稍密,約高20~30米,最下層喬木樹冠呈錐形,常是最密集的壹層。林下的灌木不多,葉常簇生於樹梢,草本稀疏而具有大型薄軟葉片,也有些營腐生生活(如東南亞的大花草葉退化而花徑1米)。
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別繁盛,是特殊的爭奪空間的適應方式,對森林結構影響甚大。大型木質藤本借助喬木支持登上樹頂才開花,最長可達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條懸在地上。附生植物除蕨類與苔蘚外,更有許多有花植物(甚至具木質莖),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濕度)條件差異而分化為喜光與耐蔭、旱生到濕生種種生態類型。絞殺植物又稱毀壞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類型。它最初附生於喬木莖上,然後勒死後者再用長出的根獨立生活,因此在壹株樹上有時可見兩種葉子。
動物種類在此同樣豐富多樣。生活於上層樹冠的哺乳動物比例很大,如長臂猿、黑猩猩等在樹冠與地面間搜尋食物,較大型哺乳動物如象、鹿、獅、豹等以葉子、落果或動物為食。地下穴居動物以蟻類最多,為清除枯落物起很大作用。巴拿馬運河區在16平方公裏竟發現2萬種昆蟲,而雨林中鳥類和蝙蝠不僅捕食昆蟲,還與莖花傳粉、附生植物傳播等密切有關。但至今仍有許多動物和植物沒有被人認識,更說不上了解其性能和用途。完全可以確認的是,熱帶雨林是全球生物基因最豐富的寶庫,已被利用的僅僅占非常微小的比例,例如巴西橡膠樹、桃花心木、可可樹等。
典型熱帶雨林發育在排水較好的低地。山地雨林因濕度增加而附生植物特多,溝谷雨林時有淹水而種類減少,但可分布到熱帶邊緣。
熱帶雨林呈三片分布,亞馬孫河流域為主的南美熱帶雨林面積最大,約400萬平方公裏,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雨林覆蓋250萬平方公裏,兩地各擁有植物4萬種以上。非洲中部熱帶雨林約180萬平方公裏,植物種類較少也有1.3萬種。按裏斯(Lieth)估計(1976),熱帶雨林***占有1700萬平方公裏領域,占全部森林面積5000萬平方公裏的34%,其中存留的有機體幹重***約470億噸,約占森林總幹重的58%,全球生物量的27%。因數據測莫難度很大,各學者估計結果頗有出入,然而壹致認為,熱帶雨林儲存的生物有機質極多,亦即被固定的碳素數量很大,如按上述數字計算可達213億噸碳(或耗費710億噸CO2)。
熱帶雨林的盛衰不僅關系到生物資源前途,更與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密切。當前濫伐濫墾熱帶雨林愈演愈烈,已引起各國人民極大關註。保護生物圈或保護大自然最緊迫的問題,便是保護熱帶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
我國的雨林因緯度偏北又受季風影響,所以種類和外貌不同於典型雨林,以山地雨林和溝谷雨林為主,分布在海南、滇南和臺灣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