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顏色美麗典雅,深深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古典靈韻的象征,巧妙別致之間給人的是壹種難忘的美,是壹種來自文化深處的柔和氣息,是壹種歷史的沈澱、美麗的沈積。
古老相傳,翡翠是仙女精靈的化身,被人稱為“翡翠娘娘”。據說翡翠仙女下凡後,生在風景秀美的我國雲南大理的壹個中醫世家,天生麗質,樂施於人。
壹個偶然的機會,緬甸王子被她那美麗的容貌迷住了,於是用重金聘娶翡翠仙女。
自從翡翠仙女嫁給了緬甸王子成為“翡翠娘娘”後,她為緬甸的窮苦勞動人民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為他們驅魔治病解除痛苦,還經常教窮人唱歌、跳舞。
然而,“翡翠娘娘”的所作所為卻違反了當時緬甸的皇家禮教。國王非常震怒,將“翡翠娘娘”貶到緬甸北部密支那山區。
“翡翠娘娘”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那裏的高山大川,走到哪裏就為哪裏的窮人問醫治病。
後來“翡翠娘娘”病逝在密支那,她的靈魂化作了美麗的玉石之王“翡翠”。於是,在緬甸北部山區,凡是“翡翠娘娘”生前到過的高山大川都留下了美麗的翡翠寶石。
翡翠之美在於晶瑩剔透中的靈秀,在於滿目翠綠中的生機,在於水波浩渺中的潤澤,在於潔凈無瑕中的純美,在於含蓄內斂中的氣質,在於品德操行中的風骨,在於含英咀華中的精髓,美自天然,脫胎精工,靈韻具在,萬世和諧。
翡翠寶石通常被用來制作女子的手鐲。手鐲的雛形始於新石器時代,第壹功效是武器,然後才有裝飾作用。東周戰國時期的手鐲於後世手鐲區別不大,稱為“環”或“瑗”,漢代為“條脫”或“跳脫”,至明代初年仍有人使用這個名字,“手鐲”壹詞是明代才出現的。
在我國古代,玉乃是國之重器,祭天的玉璧、祀地的玉琮、禮天地四方的圭、璋、琥、璜都有嚴格的規定。
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征,從秦朝開始,皇帝采用以玉為璽的制度,壹直沿襲至清朝。
漢代佩玉中有驅邪三寶,即玉翁仲、玉剛卯、玉司南佩,傳世品多有出現。
漢代翡翠中“宜子孫”銘文玉璧、圓雕玉辟邪等作品,都是祥瑞翡翠。唐宋時期翡翠某些初露端倪的吉祥圖案,尤其是玉雕童子和花鳥圖案的廣泛出現,為以後吉祥類玉雕的盛行鋪墊了基礎。
遼、金、元時期各地出土的各種龜蓮題材的玉雕制品就是雕龜於蓮葉之上。在明代,尤其是後期,在翡翠雕琢上,往往采用壹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紋飾。
清代翡翠吉祥圖案有仙人、佛像、動物、植物,有的還點綴著祿、壽福、吉祥、雙喜等文字。
清代翡翠中吉祥類圖案的大量出現、流行,實際上從壹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人們希望借助於翡翠來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向往與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態。至清代,翡翠大量應用,生產了許多的翡翠珍品。
如綠翡翠珠鏈,粒徑0.11厘米至0.15厘米,長49.5厘米,翠色純正,珠粒圓潤飽滿,十分珍貴。尤其少見的黃翡翠項鏈,粒徑0.76厘米至1.18厘米,鏈長73.5厘米,蛋黃色純正,珠粒圓潤飽滿。
還有翡翠雙股珠鏈,***用翡翠珠108枚,枚徑0.76厘米至0.94厘米,壹股長45.7厘米,壹股長50.8厘米,顏色鮮艷,翠質均勻細膩,顆粒圓潤飽滿,十分珍貴。
稍大型的器件如清翡翠觀音立像,高17厘米,整體翠色濃艷,翠質細膩溫潤,雕工精美,觀音菩薩面部生動自然,衣褶飄逸,栩栩如生,安然慈祥,殊為珍貴。還有翡翠送子觀音像。“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是抱著壹個男孩的婦女形象。“送子觀音”很受我國婦女喜愛,人們認為,婦女只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
據說晉朝有個叫孫道德的益州人,年過50歲,還沒有兒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間,壹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對他說:妳如果真想要個兒子,壹定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經》。
孫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議,每天念經燒香,供奉觀音。過了壹段日子,他夢見觀音,菩薩告訴他:“妳不久就會有壹個大胖兒子了。”
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個胖乎乎的男孩。清翡翠雕佛坐像,高32厘米。顏色溫潤通透,翠質均勻細膩,通體碩大完美,坐佛兩耳垂肩,雙手合十盤腿而坐,整體莊嚴肅穆,十分珍貴。
比較高大的是壹尊清翡翠關公雕像,高約1.22米,重約110千克,帶底座,右手持雕龍大刀。人物頭戴頭盔,左手托長須,身披戰袍鎧甲,腳蹬長靴,眼睛微閉下視,神情威嚴。
這件雕像的材質在燈光下肉眼觀察,可看出質地細膩、結構顆粒緊密、顏色柔和、石紋明顯,輕微撞擊,聲音清脆悅耳,明顯區別於其他石質,通身白中泛青,接近糯米種,腿部還漂有淡淡的紫羅蘭花,可以說是開門的翡翠料。
這件翡翠作品雕工十分考究細膩,通體浮雕散落的雲朵、頭盔、鎧甲雕刻得細致入微,戰袍的褶皺也十分自然合理。壹把胡須絲絲入微,肉眼看十分清晰均勻。
關公的左臂肩膀處還有精細的獸面浮雕,右臂所持長刀刀身雕有龍和日,顯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都是古代優秀老工匠才能完成的。關公神情威嚴,雙眼下視,似睜似閉,相當傳神,屬於清代關公的造型。另外,翡翠還大量應用於帶扣等實用並精美裝飾兩用的物品中。如清乾隆雕螭龍帶扣,長5.1厘米,此件翡翠質地細膩,雕工精細,造型高古。翡翠雕帶扣較為少見,如此質地的翡翠帶扣在清代也當屬稀有之物。金黃色的老翡翠相當罕見,清代中期老翡翠金黃色螭龍帶扣,長5.7厘米,寬3.3厘米,最厚1.9厘米,雕工壹流,螭龍盤轉有力,栩栩如生。通體寶光四溢,非常漂亮,整體打磨仔細,已看不到砣痕。
其他還有江蘇省常州茶山發現的清代翡翠玉翎管,長6.5厘米,直徑1.4厘米,孔徑0.8厘米,翠綠、灰白相間,有光澤。圓柱形,中空,上端有寬柄,柄上鉆壹透孔。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壹品鎮國公、輔國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壹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帶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為壹品文武高官的象征。
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鹖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壹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壹般官員所能戴用。
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壹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壹般的嚴重處罰。花翎又分壹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壹個圓圈就算作壹眼。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駙,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10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
如清代神童翠玉翎管,翎管長3.8厘米,是普通翎管的壹半。翠玉翎管基本為整體滿深綠翠,有小點的白地,質地堅硬,雕琢精細,光滑,具玻璃質感。但有壹面有較重的腐蝕,手感不平。
神童翎管與名聲顯赫文武高官頂戴的翎管比較,數量極其稀少。清代翡翠獅紐印章,上面有壹尊獅子紐,帶提油。下面的翠印還帶點紅翡,寓意好,印章高2.6厘米,寬度1.7厘米,厚度0.9厘米。翡翠不僅用於當時的器物,還應用於仿古代青銅器型中。如清翡翠雙耳蓋鼎,高13.8厘米,顏色濃艷,翠質細膩,工藝精細,整體厚重敦實,尤為珍貴。類似的還有翡翠瓜果方壺擺件,高25.5厘米,顏色濃淡相宜,翠色潤透,雕刻精細,整體生意盎然,較為難得。
瓜果還可以單獨成為有吉祥寓意的擺件,如清翡翠雕瓜果福祿壽擺件,高13厘米,翡翠大料為材,局部呈紅翡,大面積現綠色。鏤空圓雕,中有黃瓜、蘿蔔、壽桃等瓜果。邊有飾銅錢壹串。
瓜藤蔓蔓,枝葉茂盛,還有小花朵朵點綴。黃瓜別名胡瓜,有福祿寓意,壽桃寓意長壽,銅錢串是財的象征,三者合壹,福祿壽三全。是為吉祥如意之物。原配紫檀松石座,鏤雕精致。而富有寓意的如“五子登科”翡翠擺件,五子登科也稱“五子連科”,《三字經》中記載: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後來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翡翠擺件的吉祥圖案,寄托了壹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
五代時的薊州漁陽人竇禹鈞年過而立尚無子,壹日夢見祖父對他講,必須修德而從天命。自此,竇禹鈞節儉生活,用積蓄在家鄉興辦義學,大行善事。
以後,他接連喜得5個兒子,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竇父秉承家學,教子有方,兒子們也勤勉飽讀,相繼在科舉中取得佳績,為官朝中,是為“五子登科”,在漁陽古城傳為佳話。
清代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後珍愛玉器與歷代帝王相比是空前絕後的,並特別喜歡翡翠,將它看得比什麽珍寶都貴重,她用過的玉飾、把玩的玉器數量多達足以裝滿3000個檀香木箱。
慈禧太後喜愛翡翠為當時的滿漢官員所知曉,於是紛紛進貢獻寶來博取她的賞識。太後對翡翠的偏愛超過對高品質的鉆石的喜愛,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第壹件事,慈禧太後是個地道的翡翠迷,曾有個外國使者向她獻上壹枚大鉆石。她慢條斯理地瞟了壹眼,揮揮手道:“邊兒去。”
她不稀罕噴著火彩的鉆石,反而看上另壹個人向她進獻的小件翡翠,“好東西,大大有賞!”給了他價值不菲的賞賜。
第二件事,恭親王奕砢退出軍機之前,叔嫂因國事而爭論產生不快。恭王新得壹枚祖母綠色翡翠扳指,整天戴在手上,摩挲把玩。
沒幾天,慈禧召見恭王,看見他手上戴著壹汪水般的翡翠扳指,便讓摘下來瞧瞧。誰知慈禧拿過來壹面摩挲壹面誇好,頗似愛不釋手的樣子,壹邊問話,順手就擱在龍書案上了。
恭王壹看扳指既然歸還無望,只好故作大方,貢奉給她了。
慈禧太後的頭飾,全由翡翠及珍珠鑲嵌而成,制作精巧,每壹枚翡翠或珍珠都能單獨活動;手腕上戴翡翠鐲;手指上戴10厘米長的翡翠扳指,尤其她還有壹枚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照翠料的色彩形態,雕琢成精致逼真的黃瓜形戒飾。
甚至,慈禧的膳具是玉碗、玉筷、玉勺、玉盤。慈禧太後擁有13套金鐘、13套玉鐘,作為皇宮樂隊的主要樂器。玉鐘懸掛於2.67米高,1米寬的雕刻精巧的鐘架上。
1873年,慈禧太後開始給自己選“萬年吉地”,興建陵墓。陵址選好後,她就將手腕上的翡翠手串兒,扔進地宮當“鎮陵之寶”。
慈禧太後在死後仍以翡翠珠寶為伴。在李蓮英的《愛月軒筆記》裏散亂地記述了慈禧入殮時的所見所聞:
“老佛爺”身穿金絲福字上衣,平金團壽緞褂,外罩串珠彩繡長袍;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上面最大壹枚如同雞卵,重約4兩;胸前佩戴著兩掛朝珠和各種各樣的飾品,用珍珠800枚、寶石35枚;腰間系串珠絲帶,***計9條;手腕佩飾壹副鉆石鑲嵌的手鐲,由壹朵大菊花和6朵小梅花連成,精致無比;腳蹬壹雙金絲彩繡串珠荷花履……口中還含著壹枚罕見的大夜明珠。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了3層繡花褥子和壹層珍珠,厚約33厘米。
第壹層是金絲串珠錦褥,面上鑲著大珍珠12604枚、紅藍寶石85枚、祖母綠兩枚、碧璽和白玉203枚;第二層是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面鋪撒著珍珠2400枚;第三層是繡佛串珠薄褥,用了珍珠1320枚;頭上安放壹片碧綠欲滴的翡翠荷葉,重22兩。腳下放著壹朵粉紅色瑪瑙大蓮花,重36兩。
屍體入棺後,其頭枕黃綾芙蓉枕,身蓋各色珍珠堆繡的大朵牡丹花衾被;身旁擺放著金、玉、寶石、翡翠雕琢的佛爺各27尊;腿左右兩側各有翡翠西瓜壹只、甜瓜兩對、翡翠白菜兩棵,寶石制成的桃、杏、李、棗200多枚。白菜上面伏著壹只翠綠色的蟈蟈,葉旁落著兩只黃蜂。
屍體左側放壹枝翡翠蓮藕,3節白藕上雕著天然的灰色泥土,節處有葉片生出新綠,壹朵蓮花開放正濃。屍體右側,豎放壹棵玉雕紅珊瑚樹,上面纏繞青根、綠葉、紅果的盤桃壹只,樹梢落壹只翠色小鳥。
另外,棺中還有玉石駿馬、十八羅漢等700余件。棺內的空隙,填充了4升珍珠和2200枚紅寶石、藍寶石。入殮後,屍體再覆蓋壹床織綴著820枚珍珠的撚金陀羅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