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的功能用《現代漢語詞典》的註解:“會館,是同省、同府、同縣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設立的機構,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辭海》的解釋:“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
會館大體可分為試館、行館和儀館。明清兩朝,北京是京師之地,乃全國政治、商業中心。加之每三年進行壹次會試,各地商人、學子,以及在京待命的官員雲集,為方便這些人的食宿,於是設立試館。據《北京市宣武區誌》記載:“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考試終止,先後在京舉行科考201科,全國各地進京應試的舉子達120多萬人次。”“每逢考期,這些會館大有人滿為患之勢。”三年壹次的考試,每屆應試人數在六七千人,再加上隨行的人員,數量可觀。食宿問題就成了頭等大事。所以,試館的數量最大,占了會館的絕大部分。試館的房間壹般較小,館內清靜,是文人聚會的好地方。北京自明清以來,不僅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經濟中心,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商品流通的擴大,工商業更加繁盛,這些工商業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或協調工商業務,或互相聯絡感情,以應付同行競爭,排除異己,需要經常集會、議事、宴飲,於是就有了工商會館之設。這類會館,壹般都是按不同行業,分別設立,所以也叫行館。還有儀館,主要用於同鄉旅京死亡停放靈柩之用,數量很少,壹般建在城邊比較偏僻的地方。
會館的作用有很多,聯絡感情、舉辦團拜、解除危難、宴請做壽、婚喪嫁娶等等。各地的省、州(府)、縣紛紛在京設立會館,也就有了大小不壹。省館有安徽、福建、河南等,州級的有華州、順德等,縣級的有中山等。
歷史上,京城的南部會館林立。據光緒十二年的《朝市從載》記,北京的會館有384座。光緒《順天府誌》記載,北京大小會館有414個。這些會館都分布在南城。除崇文區約有30多處外,其余大部分集中在了宣武區。據《北京市宣武區誌》統計:“至清末民初,宣南地區170條街巷中建有會館511處,其中明代33處,清代至民國初年478處。”在壹個不大的區域內,密集了這樣多的會館,堪稱為全國之最。
會館在宣南紮堆兒,有多方面原因。明代,內城,即現在的東、西城也有會館。清代發生了變化,實行“滿漢分居”。內城住著皇族和八旗,漢人不得入住。這就把會館推出了內城。東富西貴,崇文商人居多,而宣武則多為漢族的官宦,包括大學士紀曉嵐這樣的官員,也住在宣南。地理上,南城離考場———貢院較近。科舉考試與仕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重文輕商,當然願與官為鄰。這是壹方面。另壹方面,當時,大多進京者經盧溝橋渡口,必經廣安門進京。此外,大柵欄壹帶商鋪林立,宣南書肆較多,琉璃廠書店著名,文房四寶齊備,聚集了眾多的文人雅士,文化氛圍深厚。這樣,文人住會館不但節省食宿費,還方便讀書交流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