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大家開始反思高層住宅了,中國人最適合住什麽樣的房子?最理想的居住方式和環境是什麽?未來的住宅是什麽樣?未來的理想生活方式又是什麽樣?
壹.高層住宅不利於防疫
1、高層住宅加速了疫情的擴散。疫情期間,大家反思了高層住宅的利與弊,主要是因為中國大小城市和縣城都是高層密集式居住為主,公用電梯、過道、扶手、門把手、管道都是主要傳染途徑。
2、高層住宅不利於宅家。疫情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裏面,高層住宅像壹個鳥籠子壹樣,住在裏邊很不舒服不接地氣,出來透個氣還得通過電梯。
3、高層住宅在舒適性,安全性都存在很多問題。不利於人與人的交往,從長期來看不利於維修,將來這麽多高層住宅,怎麽改造怎麽修復?這都是個巨大的問題。
應該好好反思高層住宅了!高層住宅問題多多,低層高密度是中國人理想的居住模式。盡管房子都蓋得差不多了,還是需要深度反思,亡羊補牢,做出正確選擇。
二.美國人為何不住高層住宅?
1、美國為什麽沒有高層住宅?美國大多住連排住宅和別墅,連貧民窟都是聯排住宅,城市有少量的高層公寓。在70年代,由雅馬薩奇設計的高層公***住宅Pruitt–Igoe,起初因為便捷的基礎設施廣受入住的居民好評,但很快社區開始出現暴力事件,治安不斷惡化,因此在1972年,美國政府又親手炸掉了它。
當年美國建築評論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還評論稱,這壹天“現代主義建築已經死亡”。其實它反映了高層住宅的諸多問題,實際上其他壹些國家也都很少有高層住宅。
2、香港的高層住宅是特例。香港特有的城市發展模式選擇了高層方式,香港其實有的是土地,特別在新界這邊,它也不用發展農業。這種模式導致香港的居住環境非常惡劣,香港人口密度東亞區最高,每平方公裏約3.2萬人。
3、過密的城市不便於治理。像香港的城市房子挨著房子,壹旦出現疫情不好隔離,也不方便救治。過密的城區並不舒適,沒有綠化空間,交往空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全世界就中國人(含香港)住高層建築,全國縣城新建住宅也以高層為主,危險!
三.中國人適合住什麽樣的房子
1、盲目學習香港居住模式。中國在居住的方式選擇的時候,沒有經過很慎重的考慮。據說是因為當時考察經費不夠就到香港考察了,就把香港的模式作為中國的主要居住模式。
香港的居住模式,包括土地招拍掛的制度,都是很特殊的壹種模式,現在看來,學習香港的招拍掛制度是個致命的錯誤,招拍掛帶來了土地價格的飛漲和畸形,盡管給公***財政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是也帶來了資金低效率的和極大的浪費,也寄養了壹大批靠拆遷和炒房的好吃懶做的城市寄生蟲。
我們的樣本是深圳河對岸的香港,繼而無論東西南北、地理、人口、氣候、經濟……,大城市們學深圳,中小城市學大城市、學省會,直至縣城,這也是壹種病毒擴散,只是擴散的太久都麻木了,閉鎖形成,跳出不易!
2、高層住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大家想當然的認為高層住宅是因為容積率比較高,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符合中國的國情,也能節省了我們改革開放之初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實際情況。
其實不然,高層住宅的容積率比多層的容積率高的是有限的,特別在北方地區。從歷史數據可推算出低層高密度和高層低密度,對於城市土地的承載力沒有大的本質差異,至少壹千年以來中國的眾多縣城的城市承載力數據也是支撐1平方公裏承載1萬人的這個現代城市規劃指標的。
事實上北京市城區人口密度14502人/平方公裏,遠超於要求。基礎設施的節省也是不經濟的,電梯交通的成本遠大於汽車公交的成本,垂直管線比水平管線管線貴。高企的地價和漫長的拿地審批程序帶來極大的成本,逼著開發商不斷的提高容積率,不斷的提高住宅的層數,連邊遠的西部縣城和壹些小城鎮都在拼命建高層。城市化樣本+土地制度,畸形化、加劇化了城市病,頂層設計需要重點關註了。
3、舒適的面積是理想生活的追求。美國夢就是大房子,中國夢呢?中國城鎮人均面積已經3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7.3平方米。美國人均面積67平方米,歐洲人均面積多少?德國47.5平方米,法國45.4平方米 ,意大利43平方米,西班牙27平方米,芬蘭39.9平方米,瑞士46平方米,日本人38.81平方米,新加坡27.6平方米,香港15平方米。我認為未來中國人均面積應該在45-55平方米為宜。
4、低層高密度更適合中國的國情。行政領導和規劃師都喜歡高層低密度,所謂的公***空間多,視覺效果好。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城市都選成住低矮的房子。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適合建設的用地比較少的實際情況,低層高密度更適合中國的國情。這既符合壹平方公裏1萬人的城市規劃的要求,也比較緊湊,居住起來也比較舒適。綜合考慮容積率在1.5的2.0之間,4~6層,是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的。
綜合考慮,覺得中國應該選擇二三層的聯排住宅,四五層的疊拼住宅,五六層的花園洋房和少量的小高層公寓是最佳的方式形式,加上現有的高層,不要再新蓋高層住宅了!
5、未來的房間功能發生演變。隨著生活的變化,衛生間、廚房、臥室、客廳、陽臺,還會像以前的理解和認識嗎?其實很衛生間的功能早已經遠遠超出了洗和廁,廚房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臥室更加符合和個性化,客廳越來越變成了兒童活動的地方和其他功能的所在地,書房越來越成為壹家人活動的中心。
四.疊拼是中國居民的理想住宅
1、疊拼住宅的創新形式。這裏我要隆重推出疊拼住宅,這是我在2001年去美國考察規劃制度的時候,發現美國連壹些領救濟金的窮人也住在聯排房子裏邊,很少看見有人住在高層或者多層公寓裏。當時我就在反思,為什麽美國人大都住在聯排住宅裏?我們中國人盡管土地緊張,但是我們的城市人口也並不多呀。
回來後,我就嘗試著把兩個連排住宅摞起來,下戶型有小花園,上戶型有屋頂平臺,戶均100多平米,面積不算大,幾乎沒有公攤,居住的質量接近於連排住宅。
2、達到多層住宅的經濟指標。疊拼住宅容積率與6層住宅差不多,可以做到1.5以上,高層板樓不過2點多,加上公攤系數小、品質高等因素經濟指標更優。正好當時的中國建築設計院搞房地產開發,原計劃蓋23層的高層住宅,我把這個思路和方案拋了出來,得到了當時決策者的采納,疊拼住宅就這麽產生了。
疊拼住宅的經濟性很好,單價利潤大,對開發商而言利潤很高,比蓋高層住宅還劃算。對住戶也很劃算,當時做的測算,套內使用面積比高層住宅還便宜,因為高層住宅公攤太大。
對城市而言,容積率壹點都不低,這個小區與隔壁的國奧村容積率壹樣,國奧村用的是九層的小高層住宅,受高層比例的影響,住宅之間的綠地顯得也不大,但是公攤面積在達25%之多,壹套房子250平米比壹套180平米的疊拼顯得更小。市場二手房售價兩個小區也相當,但是國奧村可是舉國家之力建的壹個高級住宅小區。疊拼當時發明,就是為了中國城鎮居民作理想住宅。
3、類似聯排住宅的體驗感受。疊拼住宅既能夠在舒適性上接近聯排住宅,並且符合當前對於類別墅的限制政策,也能夠對開發商的經濟性有很好的回報,同時對於城市來講,利用率也可以滿足,應該說疊拼是中國人最適合的住宅了。
很遺憾疊拼住宅雖然在各地傳播很廣,但是大家都把它當成壹個高檔住宅去應用了,其實發明之初還是為了大部分人普通居住,就是想用這種疊拼住宅取代普通的高層住宅,讓大家能用買高層住宅的錢買上疊拼。
很遺憾,現在中國人均已經在40多平米的當下,大家還大部分選擇住的這種3房2廳的高層住宅。
五.未來住宅什麽樣?
1、未來的房子必須是智慧的。未來萬物相連萬物互聯。他有思考,有智慧,可以與我們交流,和我們***同去探討。每個房子應該有壹個大腦中心,這個大腦中心應該是家庭的壹員。
跟親人壹樣,是壹個管家,主人只要有什麽需求壹動腦子或者用語言控制,房屋就馬上去執行,每個房間都有壹面墻全是液晶屏,可以隨時無縫隙的信息交流和管控。
2、未來的住宅應該是活動變化的機器。根據不同家庭不同時段,壹部分隔斷可以靈活組合,室內功能和裝飾也是變化的,比如客廳的功能可以會客,也可以辦公,也可以做音樂廳,裝飾也是隨之而變化的,壹些客臥也是可以變化的,沒有客人來的時候可以變成書房,變成休閑廳。
壹些室外空間也可以伸縮的,比如陽臺可以伸出去。號稱當代的達芬奇的克拉尼大師設計的壹個36平米的多變住宅,有三檔不同的功能,第1檔是客廳,第2檔是餐廳,第3檔是臥室。在房屋的壹角有壹個變化的機器。
隨著不同的功能選擇改變房屋的性質和布局變化,空間不變功能變,把36平米達到了108平米的效果。
3、未來的住宅是有機生命體。傳統建築都是無機物,未來的住宅壹定要有壹堵墻是有機的,是綠色生物質的,會呼吸有溫度有濕度,能改變家庭的小氣候,俞孔堅家裏陽臺設計的雨水花園就是壹個不錯的有機墻體部分。未來的住宅還是要是健康的,空氣和水能夠檢測和過濾,對陽光溫度都是有監控的。
4、未來的住宅還應該是有情感的。能感知主人的情感變化,能提供關懷,能夠交流。主人也許思鄉了,也許高興呢,也許在反思了,他都能給予壹些相應的環境音樂、背景音樂、環境圖像。甚至空氣的感覺、氣味的感覺,這種電影院4D技術早就解決了,坐在家裏可以轉換大海模式、森林模式、沙漠模式、家鄉模式等,馬上身臨其境。
5、未來的住宅是個文化品。住宅不僅僅是用來住的,也是個文化的載體。我們傳統的民居本身就是個文化遺產,雕梁畫棟、天地君師親、對聯壹系列的文化故事,都應該去傳承到我們的未來住宅裏去。
6、未來住宅是體現價值的。我們現在壹套房子動輒上千萬,它的價值體現哪裏呢?工業產品怎麽去體現價值呢?手表可以鑲鉆,我們的房子鑲什麽呢?貴重金屬,名貴的石材、木材,精致的有價值的燒陶制品,還是其他呢?
疫情催生了網絡時代提前來臨,家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了,我們的住宅功能和其他都要做出相應的變化,辦公的功能增加了,互聯網的要求是更全面了。開發商要把握未來的形勢,提供符合需求的產品,設計師要引導設計的方向。
六.理想的城鄉居住空間
把握城鎮化的發展趨勢,選擇正確的居住形式,打造高品質的空間,創造理想生活模式。
1、借鑒日本東京緊湊高效的核心區。日本人口密度遠大於我國,但是東京不照樣是以8層的集合住宅和聯排住宅甚至別墅為主嗎?東京混合布局,采用智慧城市理念。
我們不要在老城區過分強調日照間距,新老城區不能用統壹標準,在城市中心如果選擇過嚴的日照間距標準,在老城區開發的經濟性會受到影響。同時對城市的形象和活力也有影響,破壞了原來城市的肌理。老城區的日照間距標準應該在正常間距的50%就可以。
老城區功能復合,由於歷史原因所形成的城市尺度比較小,優勢在於生活方便。蘇聯的住宅小區模式不利於城市的交通和活力,比較適合在郊區。
2、學習中國臺灣豐富多彩的文化空間。文化往往不容易落實到空間裏邊,文化空間才是城市未來需要提升的品質。中國臺灣在文化空間建設上比較成功,以誠品書店、臺北國際藝術村為例,他們開創了壹個新的發展模式:
文化創意商業模式,包括文化創意零售、特色餐飲、劇院式商業空間、展覽空間等多種模式,他們將文化創意與商業結合在壹起,打造壹種獨特的商業體驗空間。
這種模式下的商品有情懷、重設計、高品質,並且能植入本土文化,具備獨特的產品造型形式,可愛、可人、實用,有匠心精神。
越南中部高地的銅鑼文化空間覆蓋了多個省份和近17個屬於太平洋-亞洲和太平洋中南部諸島族群的少數民族,這些人靠傳統農業生活並且發展了自己的工藝傳統、裝飾風格和房屋類型。
3、探索新加坡式城景交織的組成區。新加坡花園城市,土地面積710平方公裏、綠地面積9707公頃、綠化覆蓋率50%、人均公***綠地18.74平方米,是名副其實的綠城。這次國土空間規劃將拉開生態格局。
4、打造德國式的都市郊區。德國的城市中心經常不經意的有壹片森林,壹條河流,鄉村卻擁有與城市無差別化有現代化的設施。疫情過後城市圈周圍郊區是個發展的重點,城鄉交融既能享受城市的便利,又能夠享受大自然的生態,是個理想的居住場所,我們要提前謀劃,高標準的謀劃和打造。
5、向往鳳凰式的充滿活力的特色小城鎮。鳳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城,山水入城,文化厚重,尺度宜人,居住方便充滿活力。但是從全國來看,高地價和漫長的拿地程序必然催生了高層住宅,連邊遠的西部縣城和壹些小城鎮都在拼命建高層,頂層設計需要重點關註了!
6、憧憬李子柒式的詩意棲居的鄉村生活。田園牧歌壹直是中國人的追求,詩意棲居的鄉村生活是每個人的夢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古代人理想的生活,現在李子柒所倡導的大家自己種的食物,自己親手做、自己吃體驗田園牧歌的鄉村生活,在大城市郊區的壹些鄉村會重新熱起來。呼籲國家允許把大量空置的鄉村農房賣給城裏向往鄉村生活的人。
七.疫情初現未來的理想生活
1、未來理想的生活:半天都市高效工作,半天鄉村居家生活。這次疫情催生和出現了未來的理想生活,大家不能去上班,宅在家裏。
2、大都市圈郊區居住。未來隨著城際軌道交通的進壹步便捷,互聯網信息的進壹步應用,未來的生活將打破城鄉的界限,我們可以居住在鄉村或者是郊區。
3、互聯網上工作。每天有壹半的時間與家人在壹起壹邊工作,壹邊生活。早上9:30坐上軌道交通,不到壹小時就已經坐到了辦公室,工作壹個半小時,中午同事們在壹起午餐情感的交流。下午再工作壹個半小時,4:00陽光明媚已經回到家裏面,跟家人們、跟孩子們壹起,又可以工作,又可以感知家庭的生活。
4、優質的公***服務。這些地方都有優質的公***配套服務,互聯網加快遞提供的優質生活的保障。
5、寄情山水休閑旅居生活。現在很多地方都建設了旅居新區,在大都市圈的外側,在壹些山清水秀的地方都建了壹些這種未來的社區,威海的銀灘、巴馬的康居、神農架下的興山都打造了很多旅居新區。
這次疫情已經提前顯現這種未來的生活了,我們未來的住宅應該給這種去調整和適應。
八.把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的更有文化和品質
1、功能復合更新的方向。新業態、新生活、新文創。城市的老舊小區在過去是住宅,在未來可能是壹種混合布局的。壹定要調整新的業態,不是單純的居住,可以是酒店,可以是辦公,可以是工作室。這種新業態是壹種將來臨的城市井噴的服務業,也會適應未來智慧時代來臨之後,人從工作中解放出來,有大量的時間去生活的需求。同時這些老舊的小區往往是藝術家們文學家們的創造基地,像798和首鋼文化區都是過去的老舊工廠區。
2、時代風格體現的手法。我們時代的風格:雜亂,沖突,多元。如果說民國風是歐式用青磚來表達的話,如果說文革風是大字報標語的話,那麽我們改革開放過去這幾十年的風格是什麽呢?我想雜亂沖突和多元就是這個時代的風格,我們要正視這個風格,不要回避,我們要把它整理出來,因為這個時代社會是最動蕩的,這個時代文化是最沖突的,這個時代經濟是最不均衡的。文化最多元的,歐式的,中式的,東洋式的,現代式的,後現代式的,徽派的,吊腳樓風格等等,各種文化都在這裏沖撞,也許過很多年之後,壹切又歸為平衡,再回看這壹時期的建築風格,會覺得是如此的有特色,記得有壹年LV的壹款新包用的是中國農民工用的紅藍編織袋包圖樣,它也是壹個時代的印記,也是壹種文化符號的傳承。
3、新增產權是老舊小區改造的動力。隨著老齡化的來臨,老舊小區改造最為經濟,要體現文化演變,提升豐富多彩的老舊區。我們的老舊小區大部分建立在八九十年代,到現在已經四五十年過去了,他也成為了文化街區,我們要善待它,要豐富它,要完善它。功能的提升是最最重要的,特別是電梯,既解決老年問題,也解決舒適性。我們要積極探索由政府掏錢來建電梯,或者租用,或者把新增交通部分的產權過戶給原住戶。老舊小區的改造實際上帶來了住宅的升值,要積極撬動居民自己掏錢來改善居住質量和價值的積極性,我認為產權過戶是最為重要的,新增的交通面積是壹筆不小的財富,也是老舊小區改造資金的最終來源。
亡羊補牢!在城市化出現拐點的今天,在以國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為主的當下,更加要做好頂層設計,別壹錯再錯了。疫情帶來了所有人的冷靜和反思,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壹下了!讀者文摘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