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遊問孝原文與解釋如下: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語出自《論語》。
解釋:子遊問什麽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說的孝,往往是指能夠贍養父母。其實就連狗馬之類都能夠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恭敬之心,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之類有什麽區別呢?
解讀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思想內容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壹種真實的狀態,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壹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