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電圖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義如下。
(1)P 波。呈鈍圓形,可有輕微切跡。P 波寬度不超過 0.11 秒鐘,振幅不超過0.25mV。P 波方向在Ⅰ、Ⅱ、aVF、V4-6 導聯直立,aVR 導聯倒置。在Ⅲ、aVL、V1-3 導聯可直立、倒置或雙向。P 波的振幅和寬度超過上述範圍即為異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 波在aVR 導聯直立,Ⅱ、Ⅲ、aVF 導聯倒置者稱為逆行型 P 波,表示激動自房室交界區向心房逆行傳導,常見於房室交界性心律,這是壹種異位心律。
(2)P-R 間期。即由 P 波起點到 QRS 波群起點間的時間。壹般成人 P-R 間期為 0.12 ~ 0.20 秒鐘。P-R 間期隨心率與年齡而變化, 年齡越大或心率越慢,其 P-R 間期越長。P-R 間期延長常表示激動通過房室交界區的時間延長,說明有房室傳導障礙,常見於房室傳導阻滯等。
(3)QRS 波群。代表兩心室除極和最早期復極過程的電位和時間變化。
① QRS 波群時間。正常成人為 0.06 ~ 0.10 秒鐘, 兒童為0.04 ~ 0.08 秒鐘。V1、V2 導聯的室壁激動時間小於 0.03 秒鐘, V5、V6 的室壁激動時間小於 0.05 秒鐘。QRS 波群時間或室壁激動時間延長常見於心室肥大或心室內傳導阻滯等。
② QRS 波群振幅。加壓單極肢體導聯 aVL 導聯 R 波不超過1.2mV, aVF 導聯 R 波不超過 2.0 mV。如超過此值,可能為左室肥大。aVR 導聯 R 波不應超過 0.5 mV,超過此值,可能為右室肥大。如果六個肢體導聯每個 QRS 波群電壓(R+S 或 Q+R 的算術和)均小於 0.5 mV 或每個心前導聯 QRS 電壓的算術和均不超過 0.8 mV 稱為低電壓, 見於肺氣腫、心包積液、全身浮腫、黏液水腫、心肌損害,但亦見於極少數的正常人等。個別導聯 QRS 波群振幅很小,並無意義。
心前導聯:V1、V2 導聯呈 rS 型、R/S < 1,RV1 壹般不超過1.0mV。V5、V6 導聯主波向上,呈qR、qRS、Rs 或 R 型,R 波不超過 2.5 mV,R/S > 1。在 V3 導聯,R 波同 S 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 自 V1 至V5,R 波逐漸增高,S 波逐漸減小。
(4)Q 波。除aVR 導聯可呈 QS 或 Qr 型外,其他導聯 Q 波的振幅不得超過同導聯 R 波的 1/4,時間不超過 0.04 秒鐘,而且無切跡。正常 V1、V2 導聯不應有 Q 波,但可呈 QS 波型。超過正常範圍的 Q 波稱為異常 Q 波,常見於心肌梗死等。
(5)S-T 段。自QRS 波群的終點(J 點) 至 T 波起點的壹段水平線稱為 S-T 段。正常任壹導聯 S-T 向下偏移都不應超過 0.05 mV。超過正常範圍的 S-T 段下移常見於心肌缺血或勞損。正常 S-T 段向上偏移,在肢體導聯及心前導聯 V4—6 不應超過 0.1 mV,心前導聯 V1—3 不超過 0.3 mV,S-T 上移超過正常範圍多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等。
(6)T 波。T 波鈍圓,占時較長,從基線開始緩慢上升,然後較快下降,形成前肢較長、後肢較短的波形。T 波方向常和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壹致。在Ⅰ、Ⅱ、V4-6 導聯直立,aVR 導聯倒置。其他導聯可直立、雙向或倒置。如果 V1 直立,V3 不能倒置。在以 R 波為主導聯中,T 波的振幅不應低於同導聯 R 波的 1/10,心前導聯的T 波可高達 1.2 ~ 1.5 mV。在 QRS 波群主波向上的導聯中,T 波低平或倒置,常見於心肌缺血、低血鉀等。
(7)Q-T 間期。Q-T 間期同心率有密切關系。心率越快,Q-T 間期越短;反之,則越長。壹般心率每分鐘 70 次左右時,Q-T 間期約為 0.40 秒鐘。壹般可查表。凡 Q-T 間期超過正常最高值 0.03 秒鐘以上者稱顯著延長,不到 0.03 秒鐘者稱輕度延長。
Q-T 間期延長見於心動過緩、心肌損害、心臟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鈣、低血鉀、冠心病、Q-T 間期延長綜合征、藥物作用等。Q-T 間期縮短見於高血鈣、洋地黃作用、應用腎上腺素等。
(8)U 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導聯特別是 V3 較清楚,可高達0.2 ~ 0.3 mV。U 波明顯增高常見於血鉀過低、服用奎尼丁等。U 波倒置見於冠心病或運動測驗時;U 波增大時常伴有心室肌應激性增高,易誘發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