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之敗後,被曹操驚為天人的鄒氏去了哪裏,是何結局?想必很多人對此都有疑問。
曹操納降張繡,本來相安無事,卻因覬覦對方嬸娘鄒氏,釀成大禍,這應該是曹操壹生中最深刻的教訓。
宛城之敗,除了曹操本人差點報銷,還直接損失了最愛的將領典韋,陣亡了自己視為繼承人的長子曹昂,還有自己視為心腹的侄子曹安民。壹場風流,壹下子走了三個至親至愛至信的人。
曹操壹生,再沒有這樣的慘痛和悲哀。因為長子曹昂喪生,原配丁夫人也跟曹操鬧翻了,後來離婚,至死也沒原諒曹操。
聽聞養子曹昂死於亂軍之中,那段時間,丁夫人經常破口大罵曹操:“汝殺我兒,不復為念!”(“曹阿瞞,妳害死我兒子,我有何留戀!”)繼而淚如雨下,悲傷難抑。終致釀成婚變。曹昂不死,估計後來也不會有卞夫人、曹丕什麽事了。
可見宛城之變,對曹操的家庭生活都有了徹底的改變。丁夫人因不能接受喪子之痛,最後抑郁而死,這是受宛城之變波及的女性,而那個引起整個事件的大美人寡婦鄒氏,事變後她怎麽樣了呢?
鄒氏結局無外乎以下五種:
1,二次歸降時,被張繡作為見面大禮送給了曹操。
僅僅壹年之後,張繡在謀士賈詡的建設下,再次降曹。之前宛城之變,謀劃者就是賈詡,讓曹操壹下子痛失愛馬、愛子、愛將跟愛侄,現又力勸張繡再次投曹,賈詡的心有多大,對自己有多自信,對曹操有多了解,可見壹斑。
這個謀士我讀《三國演義》時印象極深,幾乎算無遺策,招招管用,又絕不迂腐(荀彧就很迂腐),壹生無險,為曹氏父子兩代重用,且以位列三公榮終,奇人奇謀,令人嘆服。
將鄒氏獻與曹操,張繡可能還覺得膈應,但賈詡總有辦法說服。這可以算歸降的最大誠意之壹了。對曹操而言,再納鄒氏,也是另壹種形式上對張繡的征服。
作為回應,曹操除了大辦接風酒宴,還封了張繡“揚武將軍”的名號,要知道,東漢的第壹個“揚武將軍”是劉秀,可見曹操做大事的心胸。而且還當場聯姻,讓兒子曹均定親張繡的女兒。
其實這種結局,對鄒氏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曹操雖好人妻,但對女人都還不錯。臨終之際,還不忘了懺悔,說“子修(曹昂的字)詢問為父其母安在,為父將何辭以答?”對丁夫人還是覺得很愧疚的。
有史學者認為,曹操壹生有記載的妻妾16位,只有壹位既沒有名字也沒有姓氏,只稱“某氏”,而這個“某氏”,應該就是張濟的遺孀,張繡的叔母“鄒氏”。只是“鄒氏”被接納的過程有些狗血,事情本身也並不光彩,有損魏武帝形象,史家就幹脆隱去姓名了。
2,鄒氏乘亂逃出軍中,歸隱了。
老版《三國演義》裏,貂蟬幫助王允成功實施連環美人計,殺了董卓後,就駕車緩緩消失於紅塵了。鄒氏的結局,如此,也很好。
對曹操來說,她是引起兵變的禍源,致曹操損失慘重不說,險些自己也喪命,鄒氏如何再敢貼上去?而且曹操宛城之變中如此狼狽,很可能自顧不暇,已像劉邦壹樣,逃跑中將鄒氏拋棄過壹次了。
對張繡而言,鄒氏深知張繡深愛其叔張濟,叔母被侮辱,張繡必然深感自責,鄒氏也覺得自己沒臉再見張繡。
壹個不敢去,壹個沒臉去,乘亂走人也是壹種很好的選擇。只是亂世生存艱難,日子肯定不如第壹種結局好過。
3,鄒氏死於亂兵或自殺。其實是第二種情況的另壹種結局,若不歸隱出走,就是自殺了。怎麽選,取決於當事人當時怎麽想。
經歷宛城事變,她已兩邊不是,就看怎麽選了。想開了,就是走人,想不開就會覺得已無生路。
4,鄒氏被張繡所殺。
從小撫養,張繡視張濟如父,古人又極重孝道,鄒氏被辱,張繡會視為奇恥大辱,為了叔父的面子,為了叔母的所謂“清白”,張繡很可能逼迫鄒氏自殺,或自己動手,對外宣稱鄒氏誓死不從曹阿瞞,為此不惜以身殉節,以保“清白”。
這也是鄒氏很有可能的壹個結局。在古代也有壹定代表性。
就鄒氏這個事來說,後人還有專門的京劇《張繡刺嬸》,在如泣如訴中說盡亂世女人萬千淒苦。
“我本飄零人,薄命歷苦辛。離亂得遇君,感君萍水恩。君愛壹時歡,烽煙作良辰。含淚為君壽,酒痕掩征塵。燈昏昏,帳深深。君忘情,妾傷神。壹霎歡欣,壹霎溫馨。明月淯水頭,遺韻埋香魂。”
說的就是男人們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各種不計較,女人卻只能成為男人爭名奪利的犧牲品,香消玉殞隨風而逝。
5,鄒氏沒有死於亂兵,沒有自殺,也沒有歸隱,而是重新回到了張繡那裏,張繡依然視之如母。
叔母雖失身,卻是出於被迫。畢竟曹操有言,“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繡之降,不然滅族矣(不是因為夫人,妳們張家就被滅族了)”,故叔母獻身,反而是為了保命全家全族的大義之舉,張繡要恨只會恨曹操,不會怨鄒氏,對鄒氏,只會更加呵護周全,以作彌補,以盡人倫孝道。
是自己沒有保護好身邊人,才讓嬸娘遭受侮辱,壹旦張繡是這種想法,則鄒氏自有很好的結局。
因《三國誌》與《三國演義》均未明言,以上五種結局,對鄒氏而言都是可能的,《三國》鄒氏的最終結局,妳更傾向於哪壹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