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壹段日本語言交流研究所對於日語櫻花讀音“SAKURA”的解釋。
象征大和精神的“SAKURA”,漢字寫作“櫻”。“嬰”字具有纏繞、環抱的含義,中國人看到櫻花環繞樹木盛開的整體景象,創造出“櫻”這個字。
但是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發音“SAKURA”的稱呼又是什麽意思呢?在日語古音中,“SAKU”是裂、割等“壹分為二”的意思。“RA”只是調節語調或者表示某種狀態。所以“SAKURA”的準證含義是“SAKU”。
古代日本人看見櫻花,稱之為“SAKU”,大概是眼睛註視的是花瓣。櫻花花瓣的邊緣有小缺口,前端壹分為二。大陸的中國人看到的是被粉紅色的花團錦簇所包裹的櫻花樹的整體形象,而島國的日本人則把飄落的壹片花瓣放在手掌裏,凝神註視花瓣的尖端。
這個充滿畫面感的解釋,壹下子就把日本人的審美精神具象化了,我為他們的這種感性所沈醉。
很多人喜歡把日本的審美和他們地理、資源上的貧瘠性聯系在壹起。就如歐洲人覺得花越多越美,那是豐富的表現,但是日本人卻喜歡在空大的花瓶裏,投入壹支花。我不否認這裏面壹定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我更喜歡把這種審美解釋為日本的森林文化這種說法。
與沙漠文化、草原文化相比,這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樹蔭文化。前二者毫無遮攔,彰顯強烈自我主張才能存活的文化,自然不會關註當前毫無用處的細枝末節,努力磨煉自己掌控核心資源的能力。相比之下身處列島森林的日本,壹直包裹在森林的潮濕和溫暖,壹年四季豐富的物產變化,讓這裏的人可以隱身在森林裏凝視小小花瓣的尖端,就算是極小的細節,也是壹種美。這,也不失為壹種豐富。
懷石料理的前身,只是喝茶前的壹項準備活動。日本茶道所謂的茶是抹茶,將茶葉磨成茶粉直接沖開喝,有濃茶和薄茶之分。濃茶幾乎是粘稠狀態,含有大量咖啡因,空腹無法承受。如果事先不吃點東西,身體受不了,所以上茶之前必須先上點心。這種墊肚子的點心進壹步發展,就產生出懷石料理。懷石料理並非為了填滿肚子,而是為喝茶做準備,所以都是最小限度的分量,所以碩大的餐具裏,只放壹丁點的食物。極小而精致的懷石料理終於脫離了“茶”這個最終目標,成為備受推崇的優雅的食物。
這就是日本對極小的細節的審美推崇,他們把非常豐富的含義,不停地濃縮,不停地提煉,最後只剩下壹點點,就成了極簡的風格。
同樣的,日本的和歌本身是相當短的詩歌,伸縮演變成為連歌、連句後,最後濃縮成為俳句,變成五、七、五***十七音的最短的詩。在寬闊的畫紙上,只有簡單的壹筆表示某種含義。甚至是日本的相機、汽車、芯片,都有這種濃縮、精致的審美藏在裏面。
千利休最為人說道的故事中,就有千利休與牽牛花這壹典故。利休在自家庭院裏栽種的牽牛花在當時相當稀罕,世人皆愛。豐臣秀吉聽說了以後,無論如何都要到利休的院子裏茶會賞牽牛。就在他到訪的那天早上,千利休將庭院裏的所有牽牛花統統摘除,豐臣秀吉惱怒之際,卻發現茶室的花瓶裏插有壹朵絕美的充滿生命力的牽牛花,驚嘆折服。
千利休將滿庭的紛繁繚亂的朝顏之美,濃縮到了壹朵花裏。
所以,反觀現在日本風靡全球的設計產品,那股極簡、無色、甚至無形的風格,就沒有什麽好詫異的了。這早就是千利休幾百年前,將茶室濃縮到壹坪,將茶碗極致到沒有任何顏色的質樸的黑,去掉繁瑣的名貴的花器用竹插替代之,所奠定下的審美框架。
DAY 10 ?/ DAY 165
本文中的素材大多來自赤瀨川原平《無言的前衛》,所以算是壹篇讀書筆記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