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倫上,漢王要有後。滅國不滅祀,幾千年的封建傳統。驍勇的漢王在國戰中,軍功赫赫。他要是絕後,宣德皇帝百年後怎麽面對皇爺爺。還有:宣德答應過漢王,做富家翁;可是漢王又自己作死用鐵鏈鎖宣德。即使要殺漢王,也要安排漢王壹個後人繼承財富;這樣做才叫君無戲言。
參考壹條:齊王朱榑。宣德三年(1428年),有福建男子樓濂冒名為“七府小齊王”,意圖不軌,被發覺後、押往京師,與其黨羽數百人壹起被誅殺。同年,朱榑與三個兒子“皆暴卒”,幼子朱賢爀被安置在廬州。對待太祖封建的藩王,造反大罪,尚且給留了香火後人;那麽漢王的香火後人,沒道理壹個不留。
本人壹直堅信,漢王應該有後;但是壹直沒發現相關資料;或者相關族裔自稱漢王後人。直到在朱姓吧裏,看到"武漢朱氏"的這個字表;感覺是那話兒來了。先上字表:
德維善政,亮彩惠疇。嘉祥臨祚,守城士國。
世子傳家,功名顯達。夢麟瑞兆,永享遐昌。
克勤於邦,庶民利義。人文繼起,祖武是繩。
光前裕後,福祿來臻。
按:在朱姓吧裏看到,有人放出部分字表找同宗;而且經過這麽久遠的傳遞,字表在個別分支中,出現了較多的錯誤字;但是有個喜歡研究宗譜的吧友“獨居池塘” ,放出了這個總譜(從老譜上抄錄來的)。但是,並沒有漢王的傳說。本人反復頌讀字表,發現與皇家(臨祚)有關;再仔細品,發現與永樂(夢麟,鄭和下西洋,帶回了麒麟/長頸鹿)有關;“守城士國”至少是與個王爺有關;“世子傳家”說明與世子有關;“庶民利義”是說做了庶人;“祖武是繩”是說別忘了老根是太祖。那些吧友大多說自己是“瑞”字輩,就是說最小輩應該是“瑞”及其後。已傳27字。
根據字表文意,很明顯的指向漢王。搜集史料,找出字表的始祖;既漢王的第幾個兒子,傳下了這壹字表。
《明實錄》:洪熙元年二月辛醜朔,甲辰(初四)。斥漢王高煦第二子瞻圻,鳳陽居住。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護。蓋以高煦,備訴其不孝、不忠也。
《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節錄:漢懿莊世子瞻?、庶人瞻圻、世子瞻坦、濟陽王瞻垐、臨淄王瞻域、昌樂王瞻垶、淄川王瞻墿、齊東王瞻坪、任城王瞻壔、海豐王瞻?、新泰王瞻垹。
按:長陵碑裏記載,有11個太宗的孫子來自漢王府。以下史料出現了人名混用;根據長陵碑文,對錯誤人名,進行更正。
修正版《明史·朱高煦傳》:十九年世子瞻?薨,謚懿莊。無子。成祖北征晏駕。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覘朝廷事馳報,壹晝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潛伺京師,幸有變。仁宗知之,顧益厚遇。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改封嫡二子瞻圻為世子,余皆郡王。先是,瞻圻怨父殺其母,屢發父過惡。成祖曰:“爾父子何忍也!”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後覘報朝中事。仁宗召示瞻圻曰:“汝處父子兄弟間,讒構至此,稚子不足誅。”遣守鳳陽皇陵。
修正版《明史·諸王世表四》。高煦,成祖嫡二子。洪武二十八年封高陽王,永樂二年進封。十五年就藩樂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反,削爵錮西內,焚死。世子瞻?先卒。韋妃及九子俱從死,國除。
分析:從幾個資料看,“漢懿莊世子瞻?”在永樂十九年,得到朝廷謚號;和漢王壹起死的是九個兒子,包含:8個郡王和那個世子瞻坦(老三)。那麽就是說,造反失敗後,那個被貶成庶人的兒子(瞻圻)還活著(11-1-9=1)。這個朱瞻圻出生在1404年,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受封漢世子。洪熙元年二月被廢成庶人了。他沒得王爺的俸祿,又不受漢王高煦待見,還屢次揭發漢王反狀;所以在法理上,他不該殺。漢王已出世的年齡幼小的孫子輩,(如果有)應該也不會殺,將交給這個庶人撫養。
輩世對照:宣德是瞻字輩;字表起首用德維,註意,維字在“經緯”中,表示橫向;而瞻圻與宣德的瞻基可以橫向比照,宣德是瞻基的年號。所以德字輩就是派給瞻圻的字。那麽實際傳後,是27代人,即太祖的28世孫。
討論:傳後的次代。朱瞻圻,應該是有25代人(2021-1404=617,617/25=24.68)。這個和上邊的實際傳後(27代人)有出入。為什麽會出現這個情況?因為宣德拿下漢王的時候,答應他做富家翁;可是漢王自己作死,那麽只能讓他的子孫做富家翁。太祖規定,男子15歲~20歲冠禮,那麽在大明朝時期,有漢王剩余的資產做支撐,在大明朝階段,應該是能和王爺們的生育競賽相比。15歲冠禮成年,取妻、生娃;同歲的老婆們,產第壹胎應該在17周歲;考慮第壹胎女娃和死亡率,那麽平均產兒傳後應該在20周歲左右。再計算壹下;1644-1404=240年;240/20=12代。大明滅亡後,應該是 按照25年壹代人,2021-1644=377,377/25=15.08代;
15.08+12=27.08代;這與最初的27代非常接近。
平均傳後時間:(2021-1404)/27=22.9年。
結論:該字表上,都是漢王朱高煦第二子朱瞻圻的後人;該字表頌揚居多,應該是宣德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