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筆團丨笛子
9月20日,是胡歌的37歲生日。
他收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祝福。
而在這天深夜,生日的最後壹分鐘,他發了壹條微博:
短短壹段話,刺痛無數人。
60萬人點贊,近6萬人在評論區鼓勵胡歌。
原來,他夢見了去世的母親,在和母親對話。
胡歌母親去世前,已經和癌癥抗爭了近30年。
在她最危險的時刻,她曾用非常平和的語氣告訴胡歌:每壹個人,都需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
母親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影響著他的壹生。2006年胡歌發生車禍,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時候,母親的話鼓勵著他走出陰霾。
所以,看到胡歌發這條微博,網友們都十分心疼。
大概是太想念母親了吧,所以夢到母親跋山涉水來看他。
那壹句“回吧,我壹切都好”,是心疼,是思念,更是壹次和母親的告別。
只是,這壹聲「母親」,再也無法說出口。
這幾年,隨著年歲漸長,我身邊幾位長輩相繼去世,爸爸媽媽失去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瞬間蒼老。
我慢慢體會到,我們已經到了要面對死亡的年紀,這種「喪失」逼著我們不得不長大。
想起《我家那閨女》中,高亞麟老師說的壹句話: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壹堵墻。父母在,妳看不見死神;父母壹沒,妳直面死神。」
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悲傷的結束,而是悲傷的開始。
從業25年的著名悲傷治療師朱莉婭?塞繆爾認為:
這種悲傷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充分的釋放,足以將壹個人吞噬。
談論起這個話題,我聽到最多的悲傷,就是:遺憾。
這些無法挽回的遺憾,是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我們可能用壹生的時間,都無法填補那個內心的缺口。
演員王鷗曾在節目中說,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有壹件最遺憾的事,就是在父親病重的時候,沒有放下手裏的工作,回去看他,陪伴他。
她走上天臺,哭著對那天的自己喊話:
「妳應該把手上的工作全部放下,立刻趕回家,看妳爸爸最後壹眼。
不然,未來的日子裏,每壹天妳都會為此而後悔。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大的遺憾。
我現在每壹天都在想起父親的臉,覺得很遺憾,自己沒有盡到壹個做女兒的責任。」
她想告訴現在的年輕的朋友們,壹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父母陪在自己身邊的時候,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壹定要多多陪在他們身邊,放下所有工作。
「因為妳們的工作未來還會繼續。但是,父母的生命不壹定會在了。」
賈玲聽完,泣不成聲:
“時光要是能倒流就好了,真的。”
可是,時光不會倒流,人死不能復生,我們該怎樣,才能從悲傷的泥淖中走出來?
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完成悲傷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的《論死亡與臨終》壹書中,提出了“悲傷的五個階段”[1]。
羅絲認為,悲傷是壹種復雜且難以被理解的情感,無論是壹個人面對災難性的個人損失(工作、收入、自由),或是親人逝去、失戀、離婚、受騙、面臨絕癥、寵物死亡等,哀傷的階段都是相同的。
如果困在其中某個階段,就無法真正達成內心的療愈。
第壹個階段:否認/隔離
這個階段,悲傷的人會否認事實, 認為「這怎麽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把自己隔離起來,其實是壹種防衛機制。
因為無法接受甚至意識到「失去」,我們會逃避事實,假裝那個人還在,拒絕悲傷。
潛意識裏覺得:我裝作沒事發生,這件事就不會傷害到我。
比如,有些人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親人、朋友,雖然內心悲傷到極點,但可能壹滴眼淚都哭不出,會被人指責「太冷血」,甚至自責「不孝順」。
電影《遺願清單》中,老富翁愛德華?科爾和卡特在罹患癌癥之初,都不願相信癌癥竟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當醫生宣判他們只剩下不到壹年的生命時,他們的臉上都是面無表情,沈默以對。卡特的妻子也不願接受現實,堅持要帶他轉院治療。
在紀錄片《人生果實》中,和修壹爺爺體貼相愛了壹輩子的英子奶奶,在修壹爺爺去世後,還保持著每天給修壹爺爺做飯的習慣,給他供奉。
她不愛喝稀飯,但壹想到修壹津津有味吃著稀飯的樣子,她就會想煮。
每個人都會問她,會不會寂寞。
英子奶奶不覺得寂寞,也不大會感到悲傷。
「屋裏到處都有他留下來尚未完成的東西,每次看到,都會有他還在的感覺。」
現實殘酷得讓他們難以承受,為了讓日子過下去,他們都選擇了回避。
但朱莉婭?塞繆爾說了:「真正傷害壹個人、壹個家庭甚至壹代人的,不是悲傷本身,而是他們為了逃避痛苦做的事情。」
第二階段:憤怒
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度過了「否認」階段時,現實的苦痛會慢慢浮現。
然後把悲傷投射到他人或自己身上。
我們可能會覺得命運不公平,怨天尤人,反復責問:為什麽偏偏是我要承受這些?
也可能會對死者感到憤怒,指責Ta們狠心離開妳。
甚至對自己感到憤怒,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或他人要為親友的去世負責,恨自己無能為力。
電影《情書》中,女主藤井樹的爸爸因感冒惡化轉為肺炎,當天晚上病發休克時,外面下大雪,救護車說至少要壹個小時才能來到。
藤井爺爺決定背著藤井爸爸到路邊打車,結果攔不到車。爺爺堅持背著他走到醫院,可惜病情太重,最終藤井爸爸搶救無效而身亡。
從此以後,藤井媽媽便壹直認定,是爺爺不顧醫院勸告,壹意孤行把丈夫背到醫院導致丈夫來不及搶救。
她心裏壹直對爺爺有壹團怒火,在家中常常忽略他。也對自己當時沒有勸阻住爺爺而感到內疚。
她通過這種憤怒方式,把丈夫死去的痛苦轉移了壹部分出去。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憤怒」過後,我們會想努力挽救。
於是開始和自己,或者醫生,或者自己的信仰「比如佛祖、上帝」等進行「討價還價」,以為只要改變當時的做法,就能讓壞結果不那麽快到來,或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
比如:
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和命運討價還價。
第四階段:沮喪/抑郁
這個階段,我們知道做什麽都無力回天了,痛苦會加倍地襲來,再也沒有任何理由逃避。
我們會變得非常脆弱、消沈、失控,自暴自棄,就像所有的希望、對未來的憧憬全部毀滅了。
這是五個階段最難的壹關,嚴重的甚至可能想自殺。
記得我外公去世的時候,悲痛欲絕的外婆就每天不肯吃飯,流淚哭喊著:
很心疼。
第五階段:接受
最後壹個階段,我們終於接受了「喪失」的事實,學會放下,重新開始生活。
就像《情書》中的壹個故事結局。
女主藤井樹和當年的爸爸壹樣,同樣在壹個飄著大雪的夜晚,由於長期感冒轉為高燒,救護車最快要1個小時才能趕來。
爺爺再次決定,把藤井樹背到醫院。卻被藤井樹的媽媽攔住,她終於說出了心中對爺爺的憤怒:
「難道妳還要把這個孩子害死嗎?
當初妳自己背著妳兒子走到醫院去,足足用了1個小時。妳還記得嗎?
可是還是來不及急救,妳兒子才因此而死的,難道妳還想重復同樣的結局嗎?」
爺爺卻篤定,當年他背著藤井爸爸跑去醫院,只用了40分鐘。
準確地說,是38分鐘。
他之所以會死,真的是因為病得太嚴重,無論如何都救不回來了。
媽媽楞住了。
其實她內心深處知道這個事實,只是壹直不願承認。
最後,75歲的爺爺背著藤井樹,壹路跑壹路摔,也是在40分鐘內趕到了醫院,藤井樹經過救治安然無恙。
媽媽才真正接受丈夫當年無法救回的事實,走出哀傷,壹家人開始新生活。
羅絲認為,這五個階段不壹定按特定順序發生,我們也不壹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但是她認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
我們了解它,只是幫助了解自己目前經歷的處境,以便更好地幫助自己或親友處理悲傷。
每個人的經歷不壹樣,我們不要輕易批判壹個人面對悲傷的方式。
比如親人去世哭不出來,不代表妳冷血,不要責怪自己,只是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時間不壹樣而已。
不要急。
當我們接受事實,接納悲傷,和內心的「喪失」告別,才是真正的療愈。
如果妳也有壹些無法釋懷的悲傷
如果妳想找個人說說話
歡迎留言給我
我願意,看見妳的悲傷
世界和我愛著妳。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庫伯勒·羅絲模型.
[2].導演:巖井俊二.電影《情書》(1995).
[3].壹心理主筆團 洛希.“當深愛的人已離去,要如何好好告別” | 觀影《情書》.2018-04-05.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