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寫《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的論文
淺談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內容摘要探索與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已成為國內各界乃至國際社會十分關註的熱點問題,本文從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講起,通過從個體原因、環境原因兩方面對此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探析,最後簡要的提出了壹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建議 在參考1994至2007年***13年的《中國法律年鑒》之 《全國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況統計表》,以及 歷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之《全國分年齡、性別的人口數》 等統計資料所作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正面臨著壹個14— 17周歲未成年人高峰期,預計2008—2010年該年齡段人口 將維持在每年九千萬以上的總量。該年齡段人口基數大而 犯罪率又穩中有升。預計2009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數會突破 6萬人。為有效的遏止或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功在當 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麽分析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 因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 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點 (壹)犯罪年齡低齡化 據有關部門報道,未成年人犯罪年齡越來越小。九十年 代以來,大多在十五周歲到十七周歲之間,而現在十二、三 周歲的未成年人參與犯罪的比例逐年升高,甚至最小的僅 僅十周歲也實施了犯罪行為。 (二)犯罪類型的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侵犯財產 罪中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搶劫等常見罪、多發罪 外,還有涉及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的組織賣淫罪、破壞計 算機信息系統罪、販賣毒品案件也時有發生。 (三)罪方式團夥化 據有關資料顯示,團夥型犯罪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總量 的50%以上。例如2006年此類犯罪在甘肅、安徽兩省的未 成年人犯罪均占54%,在山東省為72.91%。團夥型犯罪,包 括盜竊團夥、流氓(鬥毆)團夥和搶劫團夥等。未成年人處於 獨特的心理年齡階段,“從眾”心理明顯,辨別是非、抵制誘 惑的能力不強,易被幫派組織吸收和利用。去年破獲了壹起 三十七人的未成年人犯罪團夥,該團夥壹年作案四十二起, 殺害了兩名無辜少女,三十多名受害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 身心傷害,有的孩子由於精神受到刺激而不能上學,有的孩 子被打成終身殘廢。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壹)從個體因素來看 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狀態,獨立 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從性交結在壹起。可謂知識不多, 社會經驗不足,想脫離監護人獨立行事,又懷疑自己能力, 故壹方面自我感覺是“大人”了,又想尋求他人指點。他們在 心理上往往處於矛盾狀態,境遇不好時更是如此。壹些未成 年人就是在這種心境下找夥伴“排憂解難”,進而結夥犯罪。 有資料統計,未成年人中有31.1%認為有朋友、夥伴是確定 其性與否的標準,也充分證明了這壹點。 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未成年男女情況比兒童時期 成熟了,但他們的情感世界還很脆弱,極易受外界刺激而迅 速變化,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導致行為上的沖 動。壹少年因女朋友不同意繼續與其戀愛而殺人,從而走進 了大墻內。 認識觀念紊亂。未成年人熱火市能力提高很快,能分辨 壹定是非,判斷壹些事物,但畢竟稚嫩,經常表現為認識能 力上的片面性、表面性。當他們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上遇到 難題時壹些人往往只相信自己、信任夥伴,而聽不進去家長 和老師的話,尤其被身邊的不良朋友引誘,以至越走越遠, 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二)從社會環境因素來看 1、家庭的影響 (1)單親家庭。幾年來,我國的離婚率直線上升,家庭結 構的殘缺使孩子的成長環境先天不足,缺乏父愛或母愛是 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壹誘因。據天津社會科學院在對未 成年人犯罪的調查中顯示:45%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希望 有壹個溫馨的家,而這是單親家庭相對很難作到的,從而導 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礙。在山東省少年犯罪研究會對少年 犯罪前輟學前屬於家庭結構殘缺不全,長期生活在不幸家 庭裏,其中有56人自幼喪母或喪父,有74人父母離異,還 有28人父母雙亡。可見家庭結構的破裂對中小學生輟學乃 至走向犯罪有重要影響。 (2)盲目溺愛、放縱型的家庭。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 壹味縱容遷就,就容易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 私自利,專橫霸道的惡習。正如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 梭所說:“妳知道用什麽方法壹定可以使妳的孩子成為不幸 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在父母的百般縱容、萬般保護之下,孩子為所欲為,欲望無休止的放縱而不斷升 級,壹旦在家庭中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向家庭外擴張,極易 走上犯罪道路。 (3)高壓型的家庭。有些家庭奉行棍棒改革,相信“棍棒 之下出孝子”。在這種高壓下,極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 逆反心理。正如有人形容棍棒教育是:壹次挨打戰戰兢兢, 兩次挨打不作聲,三次挨打骨頭硬,四次挨打功夫成。由此 可見,這樣的孩子壹旦犯罪,便會兇殘的報復社會,危害性 極大。 (4)貪欲型家庭。主要指通過各種手段、途徑富裕起來 的“款爺”、“暴發戶”,他們中的壹些人利用其經濟實力進行 畸形消費,揮霍錢財,漠視法律,相信“錢能通神”、“有錢能 使鬼推磨”,認為違法犯罪之後花壹些錢便可逍遙法外。生 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的未成年人受其父母的影響,逐漸形 成無師長、目無法紀、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消費欲膨脹,壹 旦家庭不能滿足其非分的物質需求,便萌生了去偷、去搶, 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5)父母的不良行為也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典型的 是:重言教輕身教。父母是未成年人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 他們的第壹任啟蒙老師,父母的思想、性格、興趣甚至生活 習慣會對未成年人產生重要影響,著名教育學者馬卡連柯 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妳們在向孩子談話或教育孩子、吩咐 孩子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妳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妳 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孩子。妳們怎樣穿戴,怎樣向別人 說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愁,怎樣對待敵人和朋 友,怎樣笑,怎樣讀報———這壹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 義。因此,作為父母來說,應先“言教”的同時,更多的是以身 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子女做出榜樣。所以,壹邊賭博, 壹邊教育孩子別賭博就是壹種教育失敗的表現。 2.學校教育的漏洞 目前看,還有許多學校沒有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 育的根本轉變,不少學校的教育和管理還存在壹定程度的 偏差。壹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由於有些學校、班級把學生劃 分為三六九等,以至於被劃為“另類”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 心受到了極大傷害,經常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再加上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難免 在教育方法上簡單粗暴,極易造成未成年人中途輟學,甚至 離家出走,從而漸漸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二是重智育、輕 德育,忽視法律教育的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學校只重視智 育,不重視道德的養成教育與法律教育,造成不少學生思想 道德“滑坡”、法制觀念淡薄,以及家長也壹味跟著學校追求 “高分”、“名次”使孩子只知道學習課本,而淡漠了“為人處 世”之道,從而發生令人可惜、可嘆的犯罪案件。三是缺乏對 後進生和問題學生的關懷和幫助,多有批評,少有鼓勵、肯 定。有的學校和老師甚至對這部分學生采取“放任”政策,導 致部分學生自暴自棄、厭學、逃學、輟學,閑散在社會上成了 學校不再管、社會無人管、家庭無力管的“三不管”對象,以 至最終成為社會上的危險分子。 另外,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將法制教育納入到中小學教 育的規劃體系,應當從中小學開始將法制教育的課程如同 數學、語文壹樣每周開設壹至兩次,讓法治思想從孩子們壹 入學就根植在他們的意識裏。 3.社會環境的影響 深化改革的今天,拜金主義、享受主義思想在社會上的 蔓延,渲染色情、兇殺暴力書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的市場, 黃、賭、毒和封建迷信等社會醜惡現象屢禁不止等等,嚴重 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誌薄弱 的未成年人腐化墮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某網站統計發 現,未成年人崇拜“黑社會人物”的比例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另外,遍布中小學校周圍的遊戲廳、臺球廳、網吧等也是誘 發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 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議 (壹)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矯治工 作。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 德品質,使他們懂得自尊、自愛、自重,增強他們的自控能 力。同時,對於有不良心理因素的未成年人,要做好心理矯 治工作,把扭曲的心理矯正、把創傷的心理修復,從而阻止 不良行為的發展,削弱或者排除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動因,從 而有效的預防制止犯罪。 (二)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學校應當加強對 未成年學生的理想、道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教育 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與時與此同 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情況,開展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 內容的的活動,如觀看打擊各種犯罪的專題展覽,收年法制 教育電視片,觀看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主要內容的電影、 戲劇、文藝演出,舉辦法制報告會,搞好警校***建等。 (三)家庭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壹道防線,父母 是壹個人最早接觸的老師,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在預防未成年 人犯罪中的作用、意義.通過豐富家庭文化活動,提高家庭文 化品位,引導未成年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通過提供良好 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保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從而做 到防患於未然.建議制定法律,加強綜合治理,增設”國家撫養 院”,明確父母責任、義務,督促父母應該多掌握、了解孩子,從 而提高對子女的教育水平,最終達到降低或遏制未成年人的 犯罪率,才是家庭之大幸、社會之大幸、國家之大幸! (四)應當在學校、社區、青少年活密集的團體組織專門 的機構,對未成年人的行為,思想進行跟蹤調查,壹旦發現 在某些未成年人有了不良行,受到了不良的思想侵害,應該 對這些人進行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學校、社區、青少年 活動中心與家長相互配合,讓這些不良行為,不良思想消滅 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馮伴香《預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緩》 [2]馬德峰《青少年離家出走現象的理論思考》 [3]李康熙《青少年輟學情況的調查分析》 [4]孫昌軍、周亮《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統計與分析》 [5]王誌強《對未成年人心理趨向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