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泰坦尼克》的拍攝過程或花絮

《泰坦尼克》的拍攝過程或花絮

《National Geographic重返泰坦尼克》(Return.To.Titanic)[TVRip]:

/2006/07/08/0000109885.html

中文名稱:National Geographic重返泰坦尼克

英文名稱:Return.To.Titanic

資源類型:TVRip

發行時間:2005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隨著水下攝象機的鏡頭,在這艘夢幻巨輪沈沒93年之後,再次造訪:距海平面4600M的黑暗而寂靜的世界,安詳著1500多個懷著夢想與希望的靈魂,然而 93年前的那個夜晚,當死亡襲來的時候,無論貧富貴賤,這1500多人終究沒有逃脫死神的魔爪。在那個充滿混亂和恐懼的夜晚,縱然有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壹線生機……

撥開眼前層層的浮遊生物,TITANIC的船首赫然出現在眼前,即使多年的海水侵蝕,也沒能讓她褪去當時的宏偉和大氣,那仍舊屹立的白色欄桿上似乎還可以看到JACK和ROSE兩人幸福的笑顏,壹切似乎在瞬間定格……

但是另人遺憾和痛心的是,由於認為的破壞,當年的了望臺已經不見蹤影,只有掛過銅鐘的鐵片,仿佛在告訴我們當時的了望員是怎樣看見冰山幽靈般的浮現眼前……

還記得JACK和ROSE待過的那個貨艙嗎?遺憾的是它早就隨著主控室壹同坍塌,不見“芳蹤”。剩下的只有壹個深淵般的洞口……

昔日的鋼鐵巨人在沈入海底後,首尾距離竟達800多米,就是這800多米的距離,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壹只小巧的女鞋靜靜地躺在那裏,似乎在等待這主人的歸來,我們無法想象它的主人是漂亮的貴婦,還是C3的普通少女,也許當時她躲過災難,也許沒能幸免……殘破的鏡子斜插在泥沙裏,再也無法映照主人俏麗的容顏,零落的梳子再也無法為主人梳理那滿頭青絲……洗漱室裏的剃須刀從旋窗向外張望,期待重見天日,不知躺在泥裏縮成人型的風衣下面是不是當年那個盡忠職守的大副,無論他是誰,都盡到自己的責任,與船***存亡……壹切的壹切,在瞬間成為永恒……

重新回到船首,此刻的TITANIC比任何時刻都更為肅穆莊嚴,這艘在、承載了無數人的希望與夢想,卻駛向地獄的巨輪,仿佛在緩緩移動,抄著美國努力航行,甲板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從來都不曾離去,伸出雙手,仿佛就能觸摸他們曾經鮮活的靈魂……

《BBC泰坦尼克號--壹個神話的誕生》(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 )[DVDRip]:

/2006/04/18/0000099388.html

中文名稱:BBC泰坦尼克號--壹個神話的誕生

英文名稱: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5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臺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英國制造的壹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沈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 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沈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壹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壹次。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 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壹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 裏。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壹模壹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壹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壹艘提供甲板遊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壹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臺升降機;作為壹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壹臺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壹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 ·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壹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沈沒。壹個船員在航行中對壹個二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沈這艘船。」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沈沒地點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 (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壹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壹小時的誤點。啟程後,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壹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畫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壹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壹般船只的頭等艙壹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只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壹等艙是整艘船只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沈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壹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壹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壹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壹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沈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壹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沈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壹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沈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壹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妳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 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壹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準根本不能造船。鐵達尼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沈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壹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壹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壹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壹艘下沈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壹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沈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沈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壹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壹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沈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壹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壹方面,鐵達尼號的沈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 包括全船沈沒;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沈沒;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沈. 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三百八十英裏海域找到鐵達尼號殘骸,分別是前兩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三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占士金馬倫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體驗出來. 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三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壹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 "雙截論".科學家相信鐵達尼號,是折開三截後沈沒.

泰坦尼克號的沈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制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壹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壹致達成壹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只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壹個二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壹種求救信號。

《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Ghosts Of The Abyss)[DVDRip]:

/2004/06/02/0000014348.html

/2004/03/04/0000006407.html

原 片 名Ghosts.Of.The.Abyss (Extended Edition)

中 文 名深淵幽靈

出品公司迪斯尼影業 WALT DISNEY Pictures

出品年代2003

首映日期2003年4月11日

IMDB鏈接/title/tt0297144

IMDB評分6.8/10 (402 votes)

國 家美國

類 別記錄片 / 歷史題材

導 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比爾·帕克頓 Bill Paxton

裏威斯·阿伯納斯 Lewis Abernathy

羅裏·約翰斯頓教授 Dr. Lori Johnston

指導教師林其 Don Lynch

文件格式XviD + MP3

文件大小1CD 49x15MB

視頻尺寸608 x 336

影片長度91 Mins

對白語言英語

字幕語言中/英文字幕

內容簡介

《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Ghosts of the Abyss)是迪士尼2003年所推出的壹部紀錄片,這是壹部3D立體電影,由 James Cameron 執導。

金像獎大導演 James Cameron 繼1997年執導《鐵達尼號》(Titanic)大放異彩之後,引起他對鐵達尼號更進壹步想去揭露面紗的興趣,因此決定再度執導這部探索鐵達尼號的紀錄片。James Cameron 在2001年帶著本片拍攝人員,重新潛入大西洋,回到那艘史上最有名的沈船上,運用特別研發的許多拍攝技術,完成了本片辛苦的拍攝作業,之後再配合電腦技術,完成了本片的後制,其中更運用許多當初拍攝《鐵達尼號》電影時的場景,回復這艘船當年的風采,更將本片拍成壹部3D立體電影,帶領觀眾更身歷其境地展開這場旅程。

James Cameron 擔任本片制片及導演,他過去曾導過《異形》、《魔鬼終結者》…等著名電影,1997年的《鐵達尼號》更是他從影生涯的高峰,該片***拿下該屆奧斯卡金像獎 11座獎項,包括最佳影片以及他執導拿下的最佳導演。在《鐵達尼號》該片當中,扮演探索鐵達尼號之謎探險家的演員是 Bill Paxton ,而如今在《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這部紀錄片當中,Bill Paxton 真的由假變真了!他在本片中擔任引述者,並親身參與這場冒險。Bill Paxton 曾經參與主演的迪士尼電影還包括有《巨猩喬揚》。本片是由 Joel McNeely 擔任配樂,電影原聲帶則由 Hollywood 唱片發行。

《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在美國是安排於IMAX以及壹些有特殊設備的立體電影院上映。

重返泰坦尼克

說起電影《泰坦尼克》,恐怕無人不知。這部1997年拍攝的講述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沈船的電影,本身就是壹個傳奇。它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高達6 億美元,足足比第二名《星球大戰》高出了1.5億。多年之後,“泰坦尼克”迷們現在又有了壹個大飽眼福的機會:《泰坦尼克》的“續集”4月11日就要在美上映。

這裏的“續集”之所以打了引號,是因為這並不是壹部傳統意義上的續集。導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這次壓根沒打算將羅斯和傑克的愛情故事再繼續講下去,而是雄心勃勃地準備當壹回導遊,帶領觀眾親臨其境地參觀這艘沈船,看看她在幾千米下的海底到底是什麽樣子,並用3D虛擬現實技術,完全再現在幽暗的海底漫步於沈船中的感覺。所以,這其實是壹部長約45分鐘的記錄片,名為《海底幽靈》(Ghosts of the Abyss)。

是不是感覺有點失望?那妳可就錯了。這部記錄片號稱是“有史以來最壯觀的記錄片”,卡梅隆壹人就包了編劇、導演、制片三項職務,光因為這壹點,這部記錄片就不容錯過。要知道卡梅隆出手的片子是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的,在他名下,是壹部部電影史上裏程碑式的作品,像《終結者》(1984)、《異形》(1986)、《真實的謊言》(1991)和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1997)。

卡梅隆感興趣的其實並不是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而是在科學和技術手段上的問題,他本人拿到的大學學位就是物理學的。這次要投身海底,告訴世人近乎壹個世紀前沈沒的巨輪現在是什麽樣子,海底又是怎樣的情景,無疑在技術上有巨大的難度,具體到燈光該如何解決、怎麽將鏡頭深入到船體的內部等等。但這些困難之處只會激勵卡梅隆迎難而上。他覺得這是壹個難得的讓泰坦尼克復活、並賦予她生命的機會。他說:“對我來說,泰坦尼克是壹個傳奇、壹個神話,只有當我親眼看到她,我才意識到這是真的,這是壹個發生在真人身上真實的故事。”

拍攝本身就是探險

拍攝工作正式開始於2001年8月13日,那天整個拍攝隊啟程,開赴泰坦尼克的出事海域。然後在海上整整工作6個星期。

整個探險隊分了三個部分:創作小組、專家小組和技術小組。創作小組主要包括導演卡梅隆和探險隊隊長比爾·潘克斯頓(Bill Paxton),潘克斯頓是卡梅隆的好朋友,在《泰坦尼克》中扮演過潛水員,這次是真正的“重操舊業”。專家小組裏包括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科學家,甚至還有專門研究泰坦尼克的專欄作家,其中有不少是1997年拍《泰坦尼克》時的原班人馬。技術小組主要負責技術設備和3D畫面制作,卡梅隆的壹個弟弟也在其中工作。

探險隊雇了俄羅斯海洋研究所的考察船凱爾提緒號(Keldysh),作為為期壹個半月的整個考察活動的基地。拍《泰坦尼克》時用的也是這艘船。凱爾提緒號隨船配備了兩艘深海考察小潛艇,分別命名為米爾壹號和米爾二號(米爾Mir在俄語裏的意思是和平)。世界上只有四艘科學潛艇可以降到泰坦尼克沈沒的海底那樣的深度,米爾壹號和二號就在其中。它長7.8米,寬3.6米,內部直徑2.1米,大小就如同壹個小型的家用衛生間,如果要有三個人同時乘坐,那每個人差不多都是緊挨著另外兩個人。它每次可以在海底持續工作10到12個小時。

40噸高技術裝備

在深海拍記錄片可不是輕而易舉的,光各種各樣的設備卡梅隆就帶了40噸,完全是好萊塢大片的規格。在這麽多的設備中,有相當壹部分是這次專門制造的。比如兩個專門用於深入船體拍攝的小型的深海遙控機器人,它們每個只有80磅重,能夠到達壹些以前進不去的地方,當深海潛艇到達海底時,就把它們放出去,慢慢地進入沈船內部。再比如,這部記錄片是立體的,所以拍攝的時候需要兩個鏡頭同時拍,壹個模擬人類的左眼視覺,另壹個模擬右眼視覺,然後重疊播放,就會產生立體效果,所以拍的時候要用專用的立體攝像機,它不僅體積較大,而且還必須能夠防水、抗壓。

至於燈光問題,船體內部的燈光可以由遙控機器人攜帶的隨身光源來解決,但整個船體的外部燈光怎麽辦呢?這就不得不采用外置的光源來解決,所以這次就專門制造了壹個巨大的、包含十個發光點的發光器。它的體積太大,以至於不得不采用專門的船只來運送。拍攝的時候,就把它降到2.5英裏深的海底,懸掛在泰坦尼克廢墟的上方,看上去有點像壹個巨型的樹枝狀的裝飾燈。

潛艇用壹種無線的通訊設備和海面上的指揮中心保持聯系,這種設備利用低頻的波段,在海水中傳遞和接受聲波,並把聲波還原成聲音。聲波在傳遞過程中難免要受到海洋中其他聲音的幹擾,所以通過這種設備,有時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海豚和鯨魚的叫聲。

借IMAX現身

出海回來,拍攝工作就轉入了同樣艱難的後期制作階段。2002年3月卡梅隆剪出了壹個20分鐘的樣片,供日本和西班牙的海外發行商觀看。同年5月,迪斯尼公司取得了這部片子美國國內發行權,初步定於當年秋天上映。

同年11月,迪斯尼宣布正式上映將推遲到2003年4月11日,同時這部記錄片的電視版在發行頻道播出,不過內容並不是泰坦尼克,而是那次深海探險的另壹個副產品——二戰期間德國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它也沈沒在大西洋中。2003年1月,這部記錄片在美國東西兩岸分別試映,反響非常熱烈。

現在這部記錄片采用IMAX格式,也叫做大電影格式,它與傳統電影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的屏幕特別巨大,長30米高20米,放映時的情景非常壯觀。它的屏幕大,所以拍攝用的膠片也很大,為70mm,而壹般的電影膠片僅為35mm,前者的感光面積是後者的10倍,所以能夠容納更多的細節,當然這樣的代價就是它單位時間的拍攝成本要遠遠大於壹般電影。卡梅隆用這種電影格式就是看中它能夠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順便說壹句,IMAX電影院2001年底就登陸國內,落戶在上海科技館。

除了IMAX版本,這部記錄片還會推出壹個35mm的3D立體版和壹個35mm的2D版,這就意味著如果妳在普通電影院觀看,將無緣享受它的立體效果。雖然整個記錄片的長度是45分鐘,但它的DVD版將有90分鐘,對於只能看到DVD的影迷來說,也算是個小小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