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在經行期間,出現外陰掣痛,牽掣至兩側乳頭亦痛,似有筋脈從陰部吊至乳上,陣發性發作,經後自行緩解者,稱為“經行吊陰痛”。
本病常與陰瘡,陰腫等病同時並發,但陰瘡,陰腫不屬於本病範疇。
壹、病因病機陰痛,多因郁熱損傷肝脾,脾虛聚濕,濕熱下註;或中氣下陷;或風邪客於下焦,與氣血相搏,肝腎經絡為之壅閉,癥見陰痛,甚則痛極難忍。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陰痛病,壹是指婦女陰中或陰戶作痛,或陰器時時抽掣疼痛,或陰道幹澀作痛,或外陰紅腫疼痛而非陰瘡者。二是指婦女外陰壹側或雙側紅腫,甚至化膿,潰爛引起的疼痛而屬陰瘡者。中醫學把前者包括在陰中痛、陰戶痛、小戶嫁痛、吊陰痛、玉門腫痛等病癥中,把後者包括在婦人陰腫、陰蝕、陰匿、狐惑等病癥中。
2.診斷婦女陰中作痛,名小戶嫁痛,痛極往往手足不能伸舒,由郁熱傷損肝脾、濕熱下註所致。本病當與痛經,經行乳頭痛等病相區別。
三、辨證施治
1.肝郁氣滯型
辨證陰中掣痛,連及少腹,甚則兩脅,乳房牽引作痛,胸悶大息。
施治疏肝理氣,養血通絡。
方藥川楝湯加味:川楝子(去核)、酒炒小茴香、豬苓、澤瀉、白術、烏藥、檳榔、乳香、元胡、木香、當歸各6g,川芎、丹皮、梔子各3g。
2.肝腎虧損型
辨證陰道幹澀疼痛,無帶下或帶下極少,腰脊酸楚,神疲肢軟,頭暈耳鳴。
施治滋養肝腎。
方藥左歸飲加味:熟地9~30g,山藥6g,枸杞子6g,炙甘草3g,茯苓5g,棗皮3g,小茴6g。
3.肝經濕熱型
辨證陰部紅腫脹痛,或灼熱疼痛,甚至有多個大小不等之瘡,行走不便,坐則痛甚,白帶多或色黃腥臭,常伴有目澀不爽,口苦咽幹,脅肋脹痛,小便黃濁。舌苔黃膩,脈弦數。
施治清肝瀉火,和血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澤瀉12g,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生地各9g,龍膽草、柴胡、甘草各6g,當歸3g。
4.脾濕下註型
辨證女陰皮膚發白,增生肥厚,潰瘍流水,陰痛腫脹或作癢,帶下量多、色黃白、質黏膩,或有穢氣。伴有胸悶煩躁,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濡細。
施治清利濕熱,健脾止痛。
方藥完帶湯加味:蒼術、白術各20g,山藥、車前子、白鮮皮、蛇床子、白芍各15g,萆薜、苦參各30g,烏藥9g。
5.肝腎陰虛型
辨證女陰刺痛瘙癢,外陰萎縮而色白,內有幹澀灼熱感,或有少量黃水,陰內潮紅。伴有頭暈目眩,腰酸,五心煩熱,口幹咽燥。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施治滋補肝腎,和血止痛。
方藥兩地湯加味:黃連6g,白芍、麥冬、棗仁、地骨皮、生地黃、山藥、龍膽草、鉤藤各10g,龍骨15g。
6.氣虛下陷型
辨證陰戶墜痛,或陰戶腫痛不閉,白帶清稀量多。伴有神疲乏力,短氣懶言,面色少華,頭暈納呆。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施治補氣升陷止痛。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西洋參(另煎兌服)8g,黃芪、牡蠣各20g,白術、益母草、枳殼各15g,當歸10g,柴胡6g,烏賊骨12g,陳皮、升麻各9g。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逍遙丸、柴胡疏肝丸、龍膽瀉肝丸、十二溫經丸、痛經丸、茴香橘核丸、月月舒沖劑。
2.驗方
(1)荔枝核、枳殼、元胡各10g,白芍24g,甘草6g,蜈蚣2條。
水煎服(適用於肝氣郁滯者)。
(2)淫羊藿、肉桂各10g,川牛膝、川芎各6g,白芍12g,續斷、桑寄生各15g,柴胡8g。水煎服(適用於腎陽不足者)。
(3)桂枝、艾葉、小茴香各10g,白芍、烏藥各12g,香附15g。
水煎服(適用於寒凝肝脈者)。
3.外治方
(1)外陰潰瘍宜用苦參30g,煎湯洗外陰。
(2)白胡椒10g,蔥白1根,食鹽200g。炒熱後敷臍部。
(3)小茴香、川椒各50g,大青鹽200g。炒熱後熨小腹及兩乳房。
(4)吳茱萸、烏藥各1g,細辛3g。***為細末,醋調敷臍部,外用膠布固定(適用於屬寒屬虛型吊陰痛)。
(5)蛇床子適量。絹盛蛇床子,蒸熱外熨患處。
五、調護
(1)保持陰部清潔衛生。
(2)清心寡欲,安神定誌。
(3)勿勞累過度,用力持重。
(4)忌食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