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地緣格局:當代衛星夜景與新石器文化分布如此相似的背後

地緣格局:當代衛星夜景與新石器文化分布如此相似的背後

查看中國的衛星夜景圖,城市集中的地方,如東部地區燈光亮度高,成團成簇,西部星星點點,比較稀疏。燈光的亮度,不僅反映了經濟的強弱,也反映出了人口的集中情況。壹般來說,宜居之地必定會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並直接影響經濟的發達程度,可以說地緣格局(地理優勢)是決定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情況的最重要的內因之壹: 優勢的地緣→吸引人口流入→人口聚集形成城市→城市聚集形成城市群。 其實這種格局與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區域類型的形成,頗為類似: 優勢的地緣→吸引部落聚集→形成諸多文化相近的聚落→形成區域文化類型。 新石器時代的區域文化分布,用蘇秉琦先生的區系類型學說來看,就如『滿天星鬥』;用嚴文明先生的話講就是如『重瓣花朵』,無論是新石器文化區域類型,還是稍後的禹貢九州,每壹塊地理單元都有壹個可依附的核心,這種格局對照如今的衛星夜景圖,其分布都是有著極為相似的規律的。 當代城市群與新石器時代區域文化分布對比圖 中原區 中原自古是人口聚居之地,現今的中原城市群覆蓋了壹億多的人口,囊括了鄭州、洛陽、開封、安陽、許昌等眾多的城市。中原人口眾多,適宜的環境、宜居的地形,是其重要的原因。這種先天優勢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體現出來了,早在7000-9000年的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就已經出現了水稻種植的跡象,那時候的先民不僅學會了更為精細的打磨石器,還使用起了樂器,賈湖骨笛就是例證。 中原區新石器時代文化代表遺址之壹:賈湖遺址 在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覆蓋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以彩陶為特征的仰韶先民開始建造更為復雜的房子,大型夯土遺址和復雜陪葬墓葬的發現,表明中原地區已經產生了等級分化。到了4000-5000年的龍山時代,以王灣三期為代表的中原龍山文化強勢崛起,並且開始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考古發現這個時期的箭簇等武器大量增加,表明國家機器已經開始漸漸形成。正是經過了新石器時代不間斷的發展,中原地區在隨後的二裏頭時代誕生了中國第壹個廣義王權文化——二裏頭文化。再之後的商周以及隨後3000多年的時間裏,雖然經歷過北宋南遷至當代這壹階段的低潮期,但只要到和平年代,中原地區就能吸引和聚集大量的人口,中原區作為溝通四方的中心,這種格局始終未變。 江浙區 江浙地區所在的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目前最發達的地區,從衛星夜景圖上看,這個區域的燈光最為密集,也最亮。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江浙區的發展雖然不像中原地區那樣連貫,但江浙壹帶作為長江下遊地區的核心地位卻始終未變。江浙區在新石器時代最輝煌的時期就是良渚文化繁盛的時候,良渚文化以杭州盆地為中心,覆蓋了長江下遊的大部分區域,這個時期的江浙區的文化繁盛的光芒,甚至要蓋過中原地區,考古學家津津樂道的『東方先亮』,指的正是4300-5300年良渚文化光芒四射的這壹千年。 良渚文化代表文物及其位置示意圖 但不幸的是,良渚文化在龍山文化中後期消亡了,而造成這個的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大洪水的泛濫。在大約4300年前,距離歷史上大禹治水的時代還有300年的時候,杭州盆地方圓1000平方公裏的地方就已經是壹片汪洋了,雖然在此後,這個區域又有了廣富林和馬橋文化,但其發展高度比起良渚文化還是差了很多,之後這裏壹直沒有能聚集大量的人口,直到戰國時期,吳、越的崛起,江浙區又重新開始引領長江下遊地區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5000年以來,『長三角』作為長江下遊地區地緣中心的格局,壹直未變。如今的長三角地區,依然是長江下遊甚至全國最亮的區域。 燕遼區 以北京為中心的燕遼區,自元代定都大都以來,作為全國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經將近700余年了。相較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來說,這700年的時間並不算長,那麽燕遼區的崛起是偶然嗎?當然不是。早在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還沒有完全興盛起來之時,距今5000-6000年的紅山文化就已經是中國北方最亮眼的壹顆星了,時間跨度雖然有點大,但燕遼區的崛起是有其地緣基礎的。燕遼地帶,南接廣大的華北平原,北方就是廣闊的大草原,自古就是中原與草原交流大通道的必經之路。使得這壹地區的史前文化呈現出鮮明的走廊地域色彩。還記得史書中記載的炎黃涿鹿之戰嗎?正是發生在太行山東麓這條走廊上發生的文化碰撞事件。 紅山文化代表文物 紅山文化以高度發達的玉文化為特征,雖然在5000年前突然消亡了,但沒經過多久,小河沿文化就在此就又興盛起來了,在差不多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二裏頭文化時代,燕遼區興盛起來的夏家店文化,是當時為數不多掌握青銅文化的的群體,而這亦是得益於身處農牧交界處、太行山東麓這壹特殊的地域走廊。燕遼區是北方草原、中原、海岱區(山東半島)三大文化體系的碰撞、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帶,這種交流的方向不僅是南北方向,同時也是東西方向的,這種文化交流與互動,對夏商文明的的誕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由上可見,無論史書上記載的炎黃之戰,還是考古學上揭示的極盛壹時的紅山文化,他們誕生在燕遼區都有著其地緣背景的。自元朝、明朝以來,以北京為核心的燕遼區再壹次崛起,並不是偶然的。 巴蜀區 有著天府之國美譽的巴蜀地區,從衛星夜景圖上看,那團燈光簇孤懸在祖國的西南方,其實這種格局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是這樣了。早在4000年前,寶墩文化在成都平原上誕生,這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繼寶墩文化之後,三星堆文化在此地又興起,並發展成了長江上遊地區唯壹的壹支青銅文化。富庶的巴蜀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成都平原為人口發展提供了糧食保障,而平原之外環繞的山區使得巴蜀壹帶易守難攻,使得巴蜀壹代形成壹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為這壹區域的長期保持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三星堆文化代表文物 正是因為這些地緣優勢,在歷史上,但凡外部大環境有動亂,巴蜀地區是文化和人口流入的首選區域之壹。如考古學觀察到在大約3500年前後,有壹股外來文化的入侵成都平原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影響了三星堆文化,這些文化主要有中原地區的二裏頭文化、長江中遊的石家河文化和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這種突變,很難用文化傳播和影響來解釋,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民族的遷徙和征服過程。(觀點參考:《再論川東長江沿岸的史前文化》)。根據時間判斷,這很可能對應的是夏朝滅亡時的夏桀南遷,這兩股勢力融合了成都平原的本土文化後,迸發出了獨具特色的三星堆文化(觀點參考:《考古發現:三星堆文化的形成與夏人西遷》)。 再之後,如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避亂於巴蜀、甚至近代曾壹度遷都到重慶地區,這些都無不表明巴蜀壹帶優越的地緣格局。放眼整個大西南區,無論是新石器時代、古代亦或是當代,巴蜀區壹直都是當仁不讓的地域核心。 除了上述區域,海岱區(山東半島)、兩湖區(長江中遊)等區域,在新石器時代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也有著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到了當代,這些區域也湧現出了城市群。由此可見,壹個地區的繁榮,都有著其自身的地緣格局做基礎的。表面上的偶然,實則隱藏著必然的因素,就如近代深圳的崛起,雖然有著陸地時代向海洋時代轉型的重要契機,但也不能忽略其接近改革開放前沿、靠海等優越的的地理位置。無論從短程還是從長程來看,歷史的發展規律都有跡可循,而地緣格局帶來的影響,則是亙古不變。 參考文獻: 《紅山文化研究》,索秀芬、李少兵,《考古學報 》,2011年第3期; 《再論川東長江沿岸的史前文化》,江章華,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考古發現:三星堆文化的形成與夏人西遷》,《江漢考古》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