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世界史:歐洲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

世界史:歐洲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

01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在德國威登堡大教堂的門上,突然張貼了壹份紙質的《95條論綱》。這份矛頭直指宗教神權的文告,立刻引起人們的圍觀。

這個《95條論綱》的作者就是被稱為宗教改革先驅的馬丁·路德。《95條論綱》通俗易懂,對教皇和教廷的揭露,從小事開始,從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出發,壹經發出便引起了大眾的熱烈反響,點燃了人們對教廷的抗議怒火。

在那個印刷技術和傳播手段十分落後的年代,人們通過手工抄寫、鬧事張貼和口口相傳等原始方法。僅用了四個星期,就讓這份論綱傳遍了整個德意誌,堪稱傳播史上的奇跡。

那麽,這個馬丁路德又是何許人也?他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他的宗教觀念又是怎樣的呢?

1483年11月10日,馬丁路德出生於德意誌艾斯勒本城。

1501年,馬丁·路德進入埃爾福特大學讀書。他和許多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學者成為朋友。

1512年,馬丁·路德獲得了神學博士的學位,不久被維登堡大學聘為教授。

這麽看,馬丁·路德應該是神學中品學兼優的學生,他的人生也應該是壹片光明。

壹切變化發生在他去羅馬城朝拜的路上,對天主教十分虔誠的他在羅馬目睹了教會的各種腐敗狀況。接觸了壹些道貌岸然卻十分齷齪的神職人員,不由得震驚萬分。對現有的宗教秩序產生了懷疑,蒙生了改革宗教的沖動。

通過思索和觀察,馬丁·路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宗教觀,對改革取向也有了自己的思索。《95條論綱》的出現,看似偶然,實際上正是馬丁·路德長期思考和研究的爆發。

那壹天,馬丁路德路過維登堡教堂,壹個紅衣主教正在賣力的推銷:上帝的孩子們,我受教皇的委托,向各位出售贖罪券,只要妳們用金幣購買教皇頒發的贖罪券,那麽妳們所有的罪孽就可以得到赦免。妳們的靈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馬丁·路德不由得怒火萬丈。回到家裏,馬丁路德鋪開紙奮筆疾書,壹氣呵成寫出了《95條論綱》。第二天就張貼在維登堡教堂的門口,果然引起了轟動。

後來在與萊比錫大學辯論中,馬丁路德公開否認教皇的權威。否認教會是永遠正確的。他的觀點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讓教會惶恐不安。馬丁·路德通過這次辯論。不僅名聲大震,也讓他走上了與教廷徹底決裂的不歸路。

他先後發表了三本闡述自己觀點的小冊子。主張建立不受教皇控制的德意誌教會,反對教皇幹涉德意誌事務。他還強調,信仰是每個教徒自己的事兒。每個教徒都可以閱讀聖經,理解聖經。

馬丁路德的離經叛道讓教皇怒不可遏。他下令,馬丁·路德必須在60天之內悔過,否則將會開除教籍。

馬丁路德將會如何反應呢?60天壹到馬丁路德當著眾人的面焚燒了教皇讓他悔過認罪的詔書。

馬丁·路德的成果

不過在那個諸侯權勢是很大的德意誌,有人對馬丁路德欣賞有加,這個人讓路德進入他的城堡安心做研究。在這裏,路德潛心工作,把拉丁文的聖經譯成了德文,這被認為是路德的偉大貢獻之壹。

由於聖經是拉丁文,寫作,壹般老百姓不認識拉丁文。所以,教會人員把持著聖經的解釋權。路德認為,每壹個人都有解釋聖經的權利,每個人都有通過直接閱讀聖經,理解聖經的基礎上,產生對基督的信仰的權利。路德的文字清晰易懂,很受百姓歡迎,為大眾反抗教廷提供了精神食糧。

1546年,路德在家鄉病逝。

九年後,路德派教會獲得合法地位,成為宗教改革的旗幟。而且路德宗教改革超出了德意誌範圍。跨越到整個歐洲,對羅馬天主教會神權統治形成了極大的震撼。馬丁路德因此被稱為宗教改革的先驅。

02

閔采爾起義

1524年發生的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對宗教改革也產生了推動作用。

托馬斯閔采爾也是壹位神學博士,也曾經積極參加過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隨著改革運動的發展,觸動了不少統治階級的利益,也激起了貧苦的農民反抗壓迫,要求改善生存條件的願望。路德的改革,改良色彩濃厚,他並不希望暴力推翻社會秩序。

當統治階層與底層民眾發生激烈矛盾時,路德自然站到了諸侯和貴族壹邊,閔采爾與路德分道揚鑣,堅定的主張采取革命手段。他宣稱,天國即將降臨,他不是在天上,而是在我們腳下。他主張建立天國的方法不是等待和忍耐,而是去推翻那些不正義之人的統治,他的主張得到不少人的擁護。

1524年夏天,閔采爾領導的起義爆發,許多農民響應。

1525年3月,起義軍攻占米爾豪森城,起義軍建立了永久議會。實際上的政權,閔采爾當選為主席,起義軍的浩大聲勢,驚醒了原本四分五裂的統治者,他們聯起手來,***同鎮壓農民起義軍。最後,起義軍失敗,閔采爾被俘並被殺害。雖然閔采爾的起義失敗,但是他們的行動顯示了多數民眾的力量和願望,也同樣推動了宗教改革的進程。

03

宗教改革家加爾文

出生在法國的加爾文,對路德的新思想推崇備至。

1536年,經過苦心研究和思索,加爾文出版了《基督教要義》壹書,對基督教義和新政的原理做了系統的闡述。這本書壹出現,立刻成為大街小巷議論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這本書比馬丁路德的講述還要透徹,對人類階層的分析,對人們自律的要求很符合那時候人們的普遍看法。經過激烈的辯論,加爾文派的理論逐漸占了上風。

1541年,宗教勢力強大的日內瓦市政當局向加爾文發出了邀請。收到邀請的加爾文認真計劃著如何采取下壹步行動,壹個宏偉的計劃逐步形成。

他規定教會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也不再隸屬於地方諸侯,而且信仰加爾文派的人和組織要在宗教和政治上統壹起來,結成同盟。由定期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領導,教會的所有高級職員由選舉產生。這些做法比教皇和羅馬教廷的高高在上,顯然更有吸引力。在加爾文的領導下,歐洲的宗教改革很快傳播開來,羅馬教廷的影響力遭遇很大沖擊。

04

歐洲為什麽會在15、16世紀發生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呢?

從大的背景看,15世紀後半葉開始,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中世紀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羅馬教廷,無論教義解釋權還是腐敗落後的管理機構,都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宗教改革是壹種必然,甚至連歐洲不少國家的統治者也有這壹要求。

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以失敗收場,讓腐朽的教皇名譽掃地。殘忍的宗教異端裁判所對具有新思想和科學探索精神的人實施酷刑,讓教廷的權威大打折扣,更讓教廷丟盡顏面的是羅馬教皇為彌補耗盡的財政庫,經常出售各種神職人員職務來聚財斂財。

為維持教廷龐大的經濟開支和高級教士奢侈的生活,教會設立名目繁多的稅收。除上面提到的贖罪券外,還有什壹捐特別捐特色捐等等,打著神聖的幌子,幹著最見不得人的勾當。

這讓人們想起了中國封建王朝的賣官鬻爵,也更了解了前面所講的馬丁路德遭遇紅衣主教無恥售賣贖罪券時的憤怒。

雖然宗教改革發端於德國,但這股改革風迅速燃遍整個歐洲,在新興資產階級勢力較強的地區,如瑞士、尼德蘭、法國南部,宗教改革以群眾運動方式進行。而在封建勢力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國家,如英格蘭及北歐各國,壹般是自上而下進行改革,國王取代教皇成為教會首腦,教廷的地位被削弱。各國紛紛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教會。

由於天主教實力較為強大,宗教改革阻力重重,新教未能在南歐主要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取得進展,天主教在南歐國家依然保持著較大影響。

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是歐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

這三個運動對天主教的態度有怎樣的聯系呢?

簡單來看,文藝復興雖然波瀾壯闊,巨星輩出,人文主義盛行,但是對宗教更多的是借用其名義。最多是對叫停某些做法某些人不滿,而沒有更深層次的質疑。

到了宗教改革時代,開始了對教義的質疑,對教廷領導機構體制上的質疑的過程,以及對《聖經》解釋權的爭奪。

到了更後來的啟蒙時代,對教廷和教育的懷疑已經不在話下。更多的是表現出對民主、自由、公正的追求,甚至出現了無所畏懼的無神論者。

這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對宗教認識的逐漸深化,是對人文精神的逐步強化。

宗教改革運動進步意義

宗教改革運動雖然還是宗教體制內的革新,但是他的進步意義不容忽視。

人文主義

由於受人文主義的影響,新教更重視人的個性與現實生活,宣傳民主思想,繼文藝復興之後。宗教改革進壹步沖擊了神學對科學和自由思想的禁錮,使文學、藝術、科學、哲學、教育等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傑出人才備出。

普及教育

另外,新教重視普及教育,把辦學作為傳教的手段之壹。馬丁路德主張,在所有城鎮農村設立公費學校,強制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既學習宗教,也學文化。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歐洲許多國家開始了普及教育。為後來發生的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人才。

政教分離

“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從政教分離來理解,這句話很有道理。實際上宗教改革之後,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做到了政教分離。教皇和教廷的影響越來越局限於精神層面,對歐洲國家政權和世俗生活的影響減弱。政教合壹越來越沒有市場了,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相當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