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泉州有個秀才叫梁炳麟,幾次應考不第。有壹天,他和朋友到雙髻仙公廟去占卦。恍惚之中,覺得仙公拉著他的手,在掌中心裏寫了五個字:“功名在掌中”。梁秀才夢醒後認為這是壹考心中的意思,於是又欣然赴考。等到發榜,仍舊名落孫山。他悵然而歸。途中感到無顏再見“江東父”,於是改變主意,流落街頭當說書藝人。壹個秀才在大街上拋頭露面說大書,面子拉不下,於是就想出“隔簾表演”的方式,讓觀眾只聽其聲,不見其人。這樣他也自得其樂,借以糊口度日。後來,有壹位木偶師傅在簾外聽說書,見表演者語言表達很生動,就建議他手托木偶,邊說邊表演。這樣壹來,他後來表述的故事內容就更形象更生動更傳神,聽說書的人也越來越多。這種讓觀眾壹邊看布袋木偶表演,壹邊聽故事的新表演形式,使梁炳麟聲名大振,被稱為“戲狀元”。這時,他才領悟出當年仙公所寫的“功名在掌中”的含意,原來是預言他將來是掌中表演木偶“戲狀元”。
大白雞與禪雞冢碑記
仙公山的白小巖寺殿墻上,鑲嵌著“大白雞與禪雞冢碑記”,由四塊磨光的花崗巖條石拼組而成,高2米、寬1米多,明代大學士、大書法家張瑞圖所書。
據載,寺中有壹只馴養多年的大白雞,諳知佛性,每日三課均陪伴眾僧習經念佛,然後才到山間巡遊。
有壹天,大白雞突然坐化而去,眾和尚悲痛萬分,特舉行隆重儀式,為之超度,並築墳安葬,以為紀念。當地壹文士林如潦為此寫下壹篇祭文,並由其摯友張瑞圖書寫,刻石為碑。其時在明代崇禎庚午(1630年)。如今,雖然找不到那只大白雞的墳墓,但禪雞冢碑記仍赫然在目,吸引無數遊人。
“半天子”遊山
清順治(1644-1661年)年間,南安石井有位英雄鄭成功。在他未出仕之前曾往仙公山。
但仙公事前已知鄭成功要來仙公山,於是托夢給山中和尚說:“明天有壹位白衣秀才前來問簽,妳們趕快把山下坪鋪打掃清潔,備辦清茶好好迎接貴客。同時要對他說:‘半天子匆匆來找神仙。不必勞駕到寺,回去好好練武習文’。”當和尚向鄭成功轉達仙公的話時,鄭成功非常感激。坐下休息片刻,觀看四周,崇山峻嶺,古樹參天,高聳入雲,草木蒼郁,風光迷人,來往香客男女老幼絡繹不絕,熱鬧非常,實在是人間仙境。鄭成功返家後,更加用功練武,熟讀兵書。後來舉兵收復臺灣,打敗荷蘭侵略者。後人在仙公山麓,修建了壹座石亭,名曰“洗心亭”,永作紀念。此亭目前尚存。(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