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如何治療幹燥性鼻炎?

如何治療幹燥性鼻炎?

幹燥性鼻炎的病情大多比較輕,也有較重者(指局部癥狀)。因此,局部用油劑很重要;必要時可以配合內服中藥,也可適當服些維生素類藥物;平時註意保持周圍環境空氣清潔與濕潤。

(1)何謂幹燥性鼻炎:幹燥性鼻炎是壹種特殊類型的慢性鼻炎,也認為屬於萎縮性鼻炎的早期,臨床上以鼻腔幹燥少津,伴有鼻內灼熱、刺癢感,下鼻甲前端少許幹痂黏附,或有鼻中隔黏膜糜爛,易致鼻出血等為特點。

(2)幹燥性鼻炎是如何發生的呢?

①環境因素:氣候過冷、過熱,工作或生活環境空氣幹燥、多粉塵,容易發病。

②飲食生活習慣:長期飲酒、吸煙,嗜食辛辣、厚味,容易引起本病。

③體質因素、慢性疾病:營養缺乏、長期便秘、慢性子宮疾患、慢性貧血,以及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容易誘發本病。

④病理變化:主要是鼻黏膜幹燥變薄,部分上皮細胞纖毛消失,分泌腺退化萎縮而致分泌功能減退,容易引起幹燥與幹燥感,嚴重時引起黏膜淺層潰瘍,容易致毛細血管破裂而發生鼻出血。

(3)如何診斷幹燥性鼻炎①病史:病程或長或短,每因前述病因的誘發而出現或癥狀加重。

②癥狀鼻腔幹燥:自覺鼻腔內幹燥、少涕,也很少擤出鼻涕。

鼻腔異物感:鼻內多有灼熱異物感或灼熱,或刺癢感,從而引起喜歡挖鼻,小孩則表現為喜歡揉鼻、摳鼻。

鼻出血:多位於鼻中隔前下方血管叢區,往往很容易止住(如捏緊鼻翼壓迫止血、用幹凈紙塞入前鼻孔)。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幹燥、結痂、糜爛所致。如果睡眠後鼻內異物癢感而挖鼻,則容易引起鼻出血而不自知,往往次日早上才發現。

③檢查:不需要特殊檢查。門診用壹般的窺鼻鏡檢查,見鼻黏膜幹紅少津,下鼻甲前端常附有少許幹痂,鼻中隔前下方可有充血、糜爛、幹燥、結痂,鼻黏膜無萎縮。如果因為反復鼻出血並進行燒灼治療,或鼻腔長期幹燥而經常挖鼻,損傷鼻中隔時,則可能伴有鼻中隔穿孔。

(4)西醫如何治療幹燥性鼻炎①病因治療:祛除病因,改善環境,調整生活飲食習慣,改善營養,保持大便通暢,積極治療慢性疾病。

②口服維生素 A,維生素AD,維生素C;或者服用復合維生素B。

③滴鼻:主要是使用滋潤劑滴鼻,常用復方薄荷油,或用魚肝油滴劑之類滴鼻,也可用維生素E 膠丸之類刺破後滴鼻,每日3~5次。

④其他對癥處理:鼻腔幹燥結痂,可用四環素、金黴素之類的軟膏或眼膏擠入鼻腔前部,以滋潤鼻腔並起到消炎作用;如果鼻出血,按鼻出血處理,進行必要的止血。

(5)中醫如何治療幹燥性鼻炎:中醫對本病以辨證論治為主,配合局部治療(外治)。

①外治滴鼻法:可用植物油(如炒菜用的菜油,特別是麻油更好)滴入或塗入鼻孔內;或用生地黃、生大黃、牡丹皮、赤芍、麥冬各等分,加適量生麻油過藥面,浸泡壹夜,文火煎至赤芍焦黃為度,去渣,待涼後以油滴鼻,每日3次。

油劑之類的東西還很多,比如:魚肝油、維生素AD 膠丸、維生素E 膠丸等。刺破後滴鼻,均可。

吹藥法:鼻中隔有糜爛者,可吹青白散、珠黃散之類,每日1~2次。

藥膏法:鼻中隔有糜爛者,或鼻前庭(鼻翼內,長有鼻毛的部位)

幹燥者局部塗黃連膏之類,以及四環、金黴素、紅黴素之類的眼膏或軟膏,均可。

②辨證論治肺胃郁熱證:多見於青壯年患者。鼻為肺之竅,陽明之經也。青壯年陽氣多旺,而煙酒過度,飲食不節,或外感燥邪,致肺胃郁熱,耗傷津液,鼻失濡養。證見鼻內幹燥灼熱刺癢感,易鼻衄,口微幹,小便黃,大便幹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或弦緩有力。檢查見鼻腔黏膜幹燥暗紅,多有鼻中隔黏膜糜爛結痂。治宜清泄肺胃,可用玉女煎或自擬加味升麻葛根湯加減,以清泄肺胃,活血涼血,熱祛津復則鼻竅自利。常用藥物:葛根15g,赤芍藥12g,黃芩、桑白皮、地骨皮各10g,生地黃、麥門各15g ,木通、升麻、甘草各6g,路路通10g。

脾虛肺燥證:以小兒多見。小兒以脾胃為本,脾胃健,清陽升,肺金得脾土之助,則津液輸布有常,鼻竅自利。若調養不當,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土不生金,則清陽乏源,鼻竅失養,或復感燥邪,致成此證。常表現為鼻竅幹癢不適、異物感,並見肢軟乏力,面色不華,納差,舌質淡,脈細緩。檢查見鼻腔黏膜少津,下鼻甲前端或有少許幹痂。治宜培土生金,升清潤燥,用補中益氣湯。常用藥物:

黃芪10g,太子參4g,白術6g,當歸3g,陳皮4g,炙甘草4g,升麻4g,葛根10g,玄參6g,麥門冬8g,五味子3g。加減:納差加神曲、麥芽之類,便結加枳殼;舌根苔微黃加黃柏。

陰虛肺燥證:多由陰虛肺燥,虛火灼津,鼻失潤養或復感燥邪所致。常表現為鼻竅幹燥,異物、刺癢感,易鼻衄,口咽幹燥,時欲少飲,或有五心煩熱,乏力,舌質偏紅少津,脈細數。檢查見鼻黏膜幹紅少津,鼻中隔黏膜或有糜爛結痂。治宜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可用養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或合百合固金湯之類加減。常用藥物:

生地黃、麥門冬、玄參各15g,白芍藥、牡丹皮各12g,薄荷、甘草各6g。加減:大便結,加火麻仁。

肝膽郁熱證:肝經循於鼻。若肝膽郁熱,木火刑金,肺陰灼損,鼻竅失養,則致鼻燥。證見鼻腔幹燥灼熱感,易鼻衄,口苦咽幹,煩躁易怒,舌質偏紅,苔黃,脈弦。檢查見鼻黏膜幹紅少津,鼻中隔或有糜爛結痂。治宜清肝降火,養陰寧肺,龍膽瀉肝湯加減,酌加養陰生津之品。常用藥物:龍膽草6g,當歸、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各10g,沙參、麥門冬、生地黃各15g,柴胡、甘草、木通各6g。加減:大便幹結,加火麻仁或生大黃(泡服)。

③其他治療針灸治療:穴位取孔最、禾骨、三陰交、復溜,氣虛加足三裏,補法;郁熱證取尺澤、內庭、支溝、孔最,瀉法。每日1次,10 次為1個療程。

耳針法:穴位取內鼻、屏間、下屏尖、肺、脾、腎。針刺,每日或間日1 次,10 次為1個療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④經驗驗方:麥冬、女貞子各15g,丹參30g,旱蓮草20g。水煎服,每天1劑,20 天為1個療程。

經驗方(加味升麻葛根湯)

組成:升麻6g,葛根15g,赤芍藥12g,甘草6g,黃芩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生地黃15g,麥門冬15g,木通6g,路路通10g。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升清通竅。適用於幹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慢性鼻炎、不聞香臭癥等。

方解:鼻屬肺竅,與陽明經關系密切,鼻病之郁熱多歸咎於肺與陽明。方中赤芍藥、生地黃、木通、路路通,涼血活血通絡;助以黃芩、桑白皮清肺經郁熱;地骨皮、麥門冬清熱生津潤燥;升麻、葛根清解陽明之郁熱,又能升清利鼻竅;甘草調和諸藥。

按:本方用治萎縮性鼻炎因鼻竇炎所致者,若大便秘結加火麻仁、桃仁、杏仁潤腸通便;口苦咽幹,煩躁易怒,脈弦,加龍膽草、青黛之類清肝瀉火;伴膿涕黃濁量多者,加金銀花、藿香、白芷之類清熱解毒,化濁除涕,或改用升麻解毒湯(見鼻竇炎)加減。

李凡成外治經驗方(丹芍滴鼻油):

組成:生大黃,牡丹皮,赤芍藥,白芷各10g ,冰片1g(若以滋潤為主者,加生地黃、麥冬,去白芷)。

制法與用法:將上藥加適量生麻油過藥面浸泡壹夜,文火煎至赤芍藥焦黃為度,去渣,待涼後加入冰片,以油滴鼻。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解毒滋竅。用於治療萎縮性鼻炎或幹燥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