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19年前的奧運希望隊,到底帶來多少希望?

19年前的奧運希望隊,到底帶來多少希望?

在回顧陳江華的球員生涯時,“奧運希望隊”這個詞肯定躲不過去。

然而在我們熟知的球隊區分中,有國家隊、國家二隊、國青隊和國少隊。奧運希望隊這個時代氣息如此濃郁的隊名,到底屬於哪個級別呢?

這壹切,顯然要從張衛平說起。

張衛平曾是中國男籃 歷史 上的超級球星,他在1978年9月隨中國男籃前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參加隊史首次世錦賽。

中國男籃在該屆賽事中小組賽全敗,僅僅在排位賽中擊敗韓國和多米尼加,2勝5負排第11名,不過張衛平場均貢獻25.3分,壹枝獨秀。

相較於國家隊的隊友,張衛平算是更積極主動看向外面世界的人,更樂於甄選並接納世界籃球的先進潮流。

退役之後,張衛平在北京 體育 學院讀了幾年大專班,先後在北京青年隊、北京女籃和國家隊擔任教練。

1988年漢城奧運會結束,38歲的張衛平離開國家隊,以探親的名義來到了美國,因為當時他的妻子在芝加哥大學學習。

在美國做過大學圖書館管理員、大學籃球兼職訓練師、大學會計乃至賣啤酒等工作,張衛平雖然很辛苦,但積累了不少美國的人脈。

最終,這些人脈資源被他用在了“奧運希望隊”上。

2001年夏天,張衛平找到時任籃管中心主任信蘭成,主動提出希望為中國籃球培養壹支二線隊伍。 “籃球是個金字塔型,妳光有壹線隊不行,要有二線、三線隊伍,要有梯隊,而且梯隊要龐大。” 張衛平說道。

信蘭成非常認同張衛平的提議,但也提出壹個極其現實的問題:沒錢。

那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奧成功,張衛平心潮澎湃,舊事重提。

這壹回,張衛平表示不會讓信蘭成為難,他會自籌經費,在國家隊和國青隊這兩支球隊之外另行組建壹支國字號的三線球隊,把國家隊和國青隊挑剩下的苗子聚在壹起,為北京奧運的男籃人才培養上壹道“雙保險”。

2003年7月,“奧運希望”杯籃球賽在海口 體育 館進行。

這確實是非常美好的初衷,張衛平是真心實意想為中國籃球做點事情,他也有這樣的資源。

首先找到昔日弟子、當時的海南省海口市文化 體育 局副局長宋力剛幫忙,張衛平將這支球隊的訓練基地安置在海口市。接下來,張衛平又聯系了壹位願意出資的老板方偉,由後者解決訓練經費的問題。

2003年2月5日,名為“奧運希望隊”的國字號三線球隊正式在海口成立,張衛平出任球隊領隊兼總教練。

張衛平當時提出壹個創造性的設想:他不僅要培養小球員,還要培養中國的教練,於是計劃請NBA教練過來指導半個月,接下來由中國教練帶兩個月,再把NBA教練請回來看看需要進步和完善的點在哪裏,接著中國教練繼續帶隊。

這支球隊的第壹個外教是傑克·沙龍,曾經是開拓者的防守教練;中方主教練是於瀧,而助理教練則是來自河北的翟誌江。

隊內第壹任外教傑克·沙龍(左)。

但接下來,這支球隊慢慢開始出現問題。

首先,奧運希望隊的球員基本在15歲或以下,相當於“國青二隊”,囊括了30多名少年球員。當時的陳江華、盧偉、解立彬、於梁、莫國超和孫明明等人在名氣和實力方面都跟易建聯、唐正東領銜的籃協註冊“正牌”國青隊有不小的差距。

其次,奧運希望隊的資金來源不夠穩定,所以訓練和生活的條件也起伏不定。

“海口實在太熱了,訓練館沒有空調,每次訓練完鞋子都能倒出汗水,運動量還特別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腿抽筋。” 回憶往事,球員於梁這麽說道。

於梁在赴美拉練中上演扣籃。

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奧運希望隊的第壹期集訓持續了近三個月,4月份後球員回到各自的地方隊打青年聯賽,6月30日再回海口開始第二期集訓。

此時,歸隊的球員已經比第壹期少了壹半,但這壹回他們的訓練條件有了改善:球隊買了壹臺大巴車,專門接送球員訓練和比賽,每月還能給每人發2000多塊錢的訓練費。

更重要的是,奧運希望隊要赴美拉練了。

中國籃協關於奧運希望隊赴美拉練的紅頭文件。

這是奧運希望隊成立之初就定下的計劃,依靠的還是張衛平的人脈。

2003年9月15日至10月17日,奧運希望隊轉戰洛杉磯、薩克拉門托、聖地亞哥和拉斯維加斯等地,跟美國當地的高中生隊伍和高中全明星隊打了11場比賽,掀起壹股“中國旋風”,但戰績只有2勝9負。

解立彬(右)在赴美拉練中表現不俗。

陳江華因為右腳腳踝骨折而缺席了這趟旅程,孫明明成了最受歡迎的球員,因為他身高227公分,被瘋狂尋找亞洲大個子的美國球探視為下壹個姚明。

莫國超曾被視為天賦不輸易建聯的新星。

然而吹到極致的泡沫終究還是泡沫,壹戳就破。

結束美國之旅,回到海口的奧運希望隊舉步維艱,因為資金實在是供應不上了。

2003年接到當時籃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時的電話後,張勇軍曾前往海口當了三個多月的主教練,他表示奧運希望隊的訓練條件和環境並不像宣傳那般好:

“住在海南大學的招待所,天天開兩輛面包車載球員去訓練,吃飯就拿著飯票吃大學食堂。”

陳江華在海口 體育 館代表奧運希望隊表演扣籃。

根源在於,奧運希望隊並沒有預期中那麽大的商業價值,入不敷出,於是球隊的最大金主方偉支撐不住了,他對這個項目灰心喪氣,不願意再花錢。

為解決錢的問題,張衛平將外教換成了意大利的岡巴和法國的蓋當,還在2003年12月26日拉到了李寧公司的贊助。

勉強堅持完2003年的冬訓,奧運希望隊在2004年2月離開海口,輾轉昆明、長沙、廈門和晉江等地,參加商業比賽,只為了賺點運營球隊的費用。

這已經違背了張衛平建隊的初衷。

奧運希望隊跟哈薩克斯坦國家隊打了5場比賽,戰績僅為1勝4負,場均要輸10多分。

於梁在對陣哈薩克斯坦男籃時扣籃。

無奈之下,張勇軍動用了私人關系,將這支球隊拉到杭州,跟浙江青年隊壹起訓練,打了10場表演賽。

“這球隊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張勇軍感嘆道。

2004年4月11號,剛退役不久的鄭武抵達北京,重新集結U18國青隊,於是這支奧運希望隊“順理成章”地解散了,連壹句道別都沒有。

“打完比賽吃完飯,大家就背起包各奔前程了。這個隊壹下就解散了,不知道為啥。” 陳江華回憶時表情困惑。

從壹開始就是被國家隊和國青隊挑剩下的球員,這批奧運希望隊的成員自然也很難擔負起“奧運希望”這四個字。

諷刺的是,唯壹真正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賽場上為姚明傳球的,是因傷錯過赴美拉練的陳江華,真是黑色幽默。

嚴格意義上來說,陳江華也不算是奧運希望隊發掘出來的球員,因為他在入隊之前就已經具備壹定的名氣和潛力了。

其余的球員,各自體驗人情冷暖。

廣東青年隊的郭燁沒打過CBA,退役後進了廣州消防系統。

濟部青年隊的劉俊山也沒打上CBA,退役後回到家鄉海南,當小學籃球教練。

莫國超受了重傷,只打過大超聯賽,沒跟壹時瑜亮的易建聯壹樣進入CBA乃至國家隊,後來到廣州市黃埔區 體育 局當了壹個公務員。

浙江青年隊的鄧力打上了CBA,效力過浙江隊和廣廈男籃,現已退役。

於梁在多支球隊征戰過CBA,還曾代表廣州自由人男籃打過NBL聯賽。

解立彬在北京男籃當過主力後衛,現如今退役還做過北京隊的主教練。

羅智是知名的三分投手,也算CBA的壹個明星球員,入選過國家二隊。

盧偉曾為遼寧隊、吉林隊和上海隊征戰過CBA聯賽。

孫明明嘗試挑戰NBA未果,反而被查出患有巨人癥,在日本聯賽效力過,也曾為北京隊出戰CBA聯賽。

更多的名字,散落並被遺忘於 歷史 長河了。

奧運希望隊成員在2011年回訪時的去向統計。

馬後炮而言,奧運希望隊是失敗的,他們並沒有真正為中國籃球培養出優秀人才。甚至可以說,奧運希望隊那不夠標準的訓練、飲食和醫療條件,給壹些球員的運動生涯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但這是壹次初衷很美好的嘗試,張衛平在這件事情中盡心盡力,他個人是非常無私的。

沒有辦法,這支球隊先天不足:他們在籃協沒有編制,沒有國家的資金支持,組建的目的也不明確,“我到底培養誰”這個問題由始至終沒有得到解決。

而那曾經無比熱烈、美好的奧運之夢,也就靜靜地消散了,沒有激起壹絲漣漪。

部分素材來源於:《回訪奧運希望隊》,《奧運理想背後的商業包裝》,《張衛平:我在美國的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