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哪些藥方可以治療痛經?

哪些藥方可以治療痛經?

凡在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程度較重以至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者稱痛經。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後者系指由於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痛經。

祖國醫學亦稱“痛經”又名“月水來腹痛”、“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痛經”範疇,亦稱“經行腹痛”。

方壹調肝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山藥15克(炒),阿膠9克(白面炒),當歸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鹽水浸),甘草3克。

功用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主治腎氣虧損型痛經。癥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脈沈細。

方解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巴戟天顯著增加小鼠體重,延長小鼠遊泳時間,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劑有明顯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語阿膠需烊服。

方二黃芪建中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6枚,黃芪5克,炙甘草6克。

功用補腎益氣,和中止痛。

主治氣血虛弱型痛經,癥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和中,通經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全方***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桂皮醛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鎮痛、解痙作用。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

用法水煎服。

方三膈下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上

組成靈脂6克(炒),當歸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牡丹皮6克,赤芍6克,烏藥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紅花9克,枳殼4.5克。

功用行氣活血,逐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方解桃仁、紅花、赤芍、牡丹皮、當歸活血祛瘀;五靈脂、玄胡索、川芎活血止痛;枳殼、香附、烏藥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靈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降低心肌細胞耗氧量;緩解平滑肌痙攣。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時間明顯延長,煎劑對體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纖維促進作用。

用法水煎服。病輕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藥止。

按語若痛經劇烈伴有惡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姜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方四溫經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吳茱萸、當歸、阿膠、麥冬各9克,芍藥、川芎、人參、桂枝、牡丹皮、甘草、生姜、半夏各6克。

功用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沈緊。

方解方中吳萸、桂枝為君藥,用以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當歸、川芎活血祛瘀以生新;牡丹皮祛瘀通經並退熱,***為臣藥;阿膠、麥冬、芍藥滋陰養血,並能止血;人參、甘草補氣健脾,又能統血;沖任二脈均與足陽明胃經相通,半夏通降胃氣而散結,有助於祛瘀通經;生姜溫胃降逆而散寒,又能助生化,以上***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為使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方主要有鎮痛、抑菌、擴張血管、抗過敏、收縮子宮等作用。在本方基礎上進行藥物加減,可用於多種婦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習慣性流產,更年期子宮出血,子宮發育不良、不孕等,均有較好療效。

用法水煎服。

按語如小腹冷痛甚者可去牡丹皮、麥冬,加艾葉;氣滯脹滿者可加香附、烏藥;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艾葉、熟地黃;氣虛甚者加黃芪等。崩漏患者服藥後血量可能增多,屬正常現象,瘀血排出後,漏下才能停止。

方五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出處《中醫婦科學》(六版)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香附、桃仁、紅花、延胡索、牡丹皮、紅藤、敗醬草、薏苡仁各12克,黃連15克,蓬莪術6克。

功用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主治濕熱蘊結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據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方解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黃、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連有抑制胃液分泌、殺菌、抗腹瀉作用。莪術水提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微動脈血流恢復,完全阻止微動脈收縮,明顯促進局部微循環恢復。

用法水煎服。

方六川烏溫經湯

出處《古今名醫臨證金鑒》

組成炙川烏1.5克,炒當歸、焦白芍、川芎各12克,肉桂10克,吳萸3克,姜半夏9克,炒黨參15克,獨活、威靈仙各6克。

功用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痛勢較劇,得熱則減,經色暗紅有塊或黑豆汁樣,量少或血行不暢,伴肢冷,脈沈弦或遲,舌苔白等寒象。

方解方中藥物以溫散為主,川烏溫經止痛,吳茱萸散寒止痛,姜半夏降逆止嘔,獨活、威靈仙止痛,黨參補氣。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吳茱萸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半夏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各種炮制品對實驗動物均有明顯的止咳作用。獨活有抗炎、鎮痛、鎮靜作用。威靈仙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語血塊多加炙沒藥、丹參、澤蘭、益母草、失笑散等;腹脹痛加制香附、小茴、艾葉;夾濕加蒼術、茯苓;腎陽虛或婦科檢查子宮發育不良者,加鹿角片、紫石英、仙靈脾、巴戟肉等。

方七清經導滯湯

出處《古今名醫臨證金鑒》

組成炒當歸、焦白芍、廣郁金、八月劄、川楝子、紅藤各12克,延胡索9克,柴胡15克,雞蘇散(滑石36克,甘草6克,薄荷15克)。

功用養血清肝,理氣止痛。

主治肝熱夾濕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胸脅、乳房脹痛,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宣暢氣血,散結調經;當歸、白芍、郁金、八月劄養血疏肝,理氣行滯;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紅藤、滑石、甘草、薄荷清熱利濕而通絡脈。全方***奏清肝疏肝,利濕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川楝子有松弛奧狄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柴胡有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損傷、利膽、降低轉氨酶等作用。郁金有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細胞纖維化的作用,能對抗肝臟毒性病變。郁金也有壹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延胡索有顯著的鎮痛、鎮靜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語本方為自擬驗方。對慢性輸卵管炎和輸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療效也較佳。如乳房結塊加皂角刺、小金丹;帶多色黃加椿根皮、白槿花、車前草;月經量多加側柏炭、陳棕炭。服用該方需忌辛辣刺激之品,還應調攝情誌,保證藥效。滑石包煎,薄荷後入。

方八化膜湯

出處上海中醫學院朱南孫

組成蒲黃15克,五靈脂12克,山楂12克,青皮4.5克,血竭粉3克。

功用行氣活血,化瘀散膜。

主治主治功能性痛經中膜性痛經。其臨床表現以經痛劇烈、經血中夾有膜片狀瘀塊為特征。

方解蒲黃、五靈脂、血竭止血化瘀止痛;山楂行氣散瘀;青皮疏肝破氣;本方***奏行氣活血,化瘀散膜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朱氏發現膜性痛經患者在整體上有血E?2水平異常升高和血液黏滯性增高的病變,以及局部微觀上的子宮內膜的病理、組化改變,可認為是氣滯血瘀之重癥。本方集破氣行滯、活血化瘀於壹身,具有降低異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機體的血液黏滯性及子宮瘀血狀況等作用,促進子宮內經血的流暢,使患者獲得膜化痛止,接近向愈的結果。

用法水煎服。

按語本方由朱南蓀學生徐斌超整理發表,本方劑量由編者所擬。偏熱者加紅藤、熟軍,偏寒者加小茴香、炮姜。蒲黃、五靈脂包煎,血竭粉沖服。

方九溫經散寒湯

出處《古今名醫臨證金鑒》

組成當歸、川芎、金鈴子、延胡索各10克,赤芍、白術、五靈脂、制香附各12克,紫石英20克,葫蘆巴、小茴香、艾葉各6克。

功用溫經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本方適宜於寒濕搏於沖任所致痛經。主治經前或經時小腹擰痛或抽搐,涼而沈重感,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沈緊。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白術補脾健胃,和中燥濕,以制約上述諸藥傷中耗氣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溫,入心肝經以溫暖子宮,葫蘆巴性味苦大溫,入腎補命門之火,有溫腎陰,逐寒濕功能,故與紫石英同用則直達子宮,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艾葉亦有溫經散寒之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延胡索有顯著的鎮靜、鎮痛與安定作用。小茴香能促進膽汁分泌,並使膽汁固體成分增加;並促進肝組織再生,另有鎮痛及己烯雌酚樣作用。艾葉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五靈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

用法經行腹痛開始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按語紫石英打碎先煎。五靈脂包煎。

方十少腹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小茴香(炒)7粒,幹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沒藥(研)6克,當歸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黃9克,五靈脂(炒)6克。

功用活血祛瘀,溫經止痛。

主治本方適宜於寒凝血瘀型痛經。癥見少腹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酸、小腹脹,或月經壹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塊,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者。

方解本方所治證屬小腹寒滯瘀積,或婦女沖任虛寒,瘀凝內阻,血不歸經所致。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散瘀,養血調經;小茴、幹姜、官桂散寒通陽,溫暖沖任;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活血祛瘀,散結定痛。諸藥相配,***成化瘀散結、溫陽散寒、調經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小茴香能促進膽汁分泌,使膽汁固體成分增加;並促進肝組織再生,另有鎮痛及己烯雌酚樣作用。艾葉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幹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鎮靜、鎮痛、抗炎作用。沒藥對離體子宮先呈短暫的興奮,後呈抑制現象。五靈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

用法水煎服。

按語蒲黃、五靈脂包煎。

方十壹血府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當歸、生地黃、紅花、牛膝各9克,枳殼、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桃仁12克。

功用涼血清熱,通經止痛。

主治本方適宜於血熱壅阻型痛經。癥見經前小腹疼痛或有灼熱感,經來則痛甚,經色深紅,質稠夾有血塊,經行不暢,或伴有低燒,口幹,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藥;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三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為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為方中佐藥;甘草協調諸藥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癥之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時間明顯延長,煎劑對體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纖維促進作用。紅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桔梗粗皂苷有鎮靜、鎮痛、解熱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參脂痛經湯

出處《中國婦科秘方全書》

組成人參9克,五靈脂15克,元胡、當歸、白芍、川芎各12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治痛經。

方解方中人參補氣健脾,五靈脂、元胡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當歸、白芍、川芎活血化瘀,香附理氣調經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靈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當歸及其阿魏酸鈉有明顯的抗血栓作用,當歸水浸液能顯著促進血紅蛋白芨紅細胞的生成。

用法水煎服。

按語五靈脂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