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古代考試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那是不是所有的考試前三名都這麽稱呼呢?這個顯然不是,當時只有殿試的前三名才這麽稱呼。不像今天我們可以說,某某省高考狀元,某某縣高考狀元。狀元是全國第壹的稱謂,省第壹,縣第壹,古代可不是叫狀元。那這些稱呼是怎麽來的呢?
壹、狀元
狀元壹詞專指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第壹名。自從有了科舉考試以後,壹***出現過649名狀元,和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數量差不多,實在是人中龍鳳。這也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狀元者號稱?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科舉考試經過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選拔。通過童生考試的人,被稱為秀才。鄉試錄取者,統稱舉人,第壹名叫解元。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壹般只錄取300名優秀者,他們統稱為貢士,會試的第壹名叫會元。?貢士才有資格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錄取的精英統稱為進士。殿試又分三甲錄取。第壹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壹甲錄取的第壹名才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狀元壹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在唐朝殿試結束後,主考官要將考生的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門下省會把錄取名單和考生檔案寫成狀子,上報給給皇帝。這樣的上報文件裏對第壹名就叫?狀頭?,這本是當時的壹種官方稱謂,後來不知是哪個皇帝,覺得?狀頭?聽起來不是很雅,於是就改成了?狀元?,這就是狀元壹詞的由來。
二、榜眼
榜眼是殿試錄取的壹甲第二名,在唐朝有?榜首?的稱號。榜眼在宋朝之前很少有提及。只是到了北宋仁宗時期,才有?榜眼?的稱號。北宋是壹個文化全盛時代,宋仁宗時期出了壹大批著名的人物。所以當時用壹些別致的詞,來稱呼殿試優異者壹點都不奇怪。
宋仁宗時期,殿試第壹名稱狀元,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稱榜眼。第三名探花的稱謂是後來才有的。由於科舉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對於名次的稱謂也有不同。榜眼的稱呼也變化。女皇武則天是開殿試的第壹人,從此殿試成了科舉中最高的壹級考試。朱元璋確定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榜眼、探花正式成為官方稱謂,壹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三、探花
探花是殿試壹甲的第三名,與狀元、榜眼合稱?三鼎甲?。探花壹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並不是指殿試第三名,而是壹個戲稱。在唐代學子高中進士後,都會有慶祝活動。其中有壹項活動就是遊園,他們會在錄取的進士裏面,選擇兩個英俊瀟灑的人作為探花使者(探花郎)。遊園時沿途采摘鮮花,吟詩作賦,並用鮮花迎接狀元。
唐代以後,遊園活動並沒有延續,探花郎也就消失了。唐之後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科舉制度也有很大的變化。只是到了明朝,才真正把殿試前三名稱呼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作為官方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