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古代兒童多大學算術

古代兒童多大學算術

古代兒童8歲就要學習算術了。

根據《大戴禮記·保博》中言: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意思是古代小孩八歲就要去上小學了,學習認字算數之類的知識以及壹些待人接物的禮節。

《大戴禮記·保博》繼續言道: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句話意思就是孩子成年之後,就要上大學了,學習的內容就是射和禦了,這個禦並不是指駕駛馬車(駕照),而是在疾馳的戰車上,仍可以彎弓搭箭射中目標,這比駕車難的多。而廟堂之禮,則意味著進入國家治理層面。

算術教育

近現代的初等數學教育,可以說是在晚清(1903)頒布癸卯學制,廢除科舉,興辦小學、中學後才開始的。當時小學設算術課,中學設數學課(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簿記)。

民國初年(1912~1913)公布壬子癸醜學制,中學由五年改為四年,數學課程不再講授簿記。執行時間最久的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學制,將小學、中學都改為六年,各分初高兩級,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高中皆三年。

初中數學講授算術、代數、平面幾何,高中數學講授平面三角、高中幾何、高中代數、平面解析幾何(高中曾分文理兩科,部分理科加授立體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初步),這個學制基本沿用到1949年。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中小學的教育進行了改革,學制大都改為小學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初中逐步取消算術課。50年代高中數學壹度停授平面解析幾何,後又恢復並增授微積分初步以及概率論和電子計算機的初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