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通江在什麽地方?

通江在什麽地方?

通江縣,位於四川東北部。地處川陜、楚蜀交界線上。北與陜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南連平昌,西與巴中、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誌皆雲:“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轄49個鄉(鎮), 524個村,3332個村民小組,31個居委會,總人口73萬,其中農村人口63萬;全縣幅員面積4116.58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達57.6%。境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有“壹府三鄉”(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稱。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至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陽縣。西魏大統(535-551)中置諾水縣。唐武德八年置壁州。天寶元年(742)更諾水縣為通江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

通江地形“萬山環列,諾宕瀠回”。諾水,宕水,壹西壹東由北至南縱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谷之勢。全縣雨量、光照、氣溫均適合多種動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資源十分豐富,全縣農耕地87.56萬畝,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福建億力能源投資開發公司與通江縣人民政府簽定了整體開發通江水能資源的協議,該公司計劃用6年時間投資11.5億元,對通江河流域的水能電力資源進行梯級、滾動開發,***規劃建設16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4萬千瓦。裝機1.5萬千瓦的高坑電站已正式開工建設,近期還將開工建設洪口電站、廣納電站);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種,植物藥材1386種,飼草384種,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壹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巖礦、白雲巖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其中天然氣商業儲量達2400億立方米。目前,西南石油局正在陳河鄉、沙坪鄉進行風險鉆探,河壩1#井已順利完鉆,並探明了量大質優的天然氣。

通江經濟以農為本。全縣的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次之畜牧業,再是林業、副業、漁業。改革開放以來,通江農業在風雨跌宕中裂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化,科學技術給農業註重入了生機與活力,千古沿用的黑土地以及農民固有舊意識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雜交種”、“增溫育苗”、“地膜栽培”、“旱地改制”、“聚土壟作”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等成套農業新技術得到推廣普及。特別是巴中地區建區以來,縣委、政府按照“穩糧增收奔小康”的總要求,制定了“依山富民,開發興特”,“全力構建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框架”的農村經濟工作思路,壹屆接著壹屆幹,促進了農村經濟大發展。 通江名勝古跡星列、風景秀麗。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幹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裏,南北寬18公裏,幅員面積457平方公裏,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壹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壹勝地。

通江文化教育發達,代有名流。明清時期,縣境書院、義學、私塾相互竟爭,辦學之風甚濃。清道光六年(1826),全縣募錢,設義學15堂,私人興辦義學3堂。光緒末,縣有私塾256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始辦新學,建澌灘河初等小學堂和縣第壹高等小學堂,國9年(1920)建縣高級女子學校,16年建縣立初級中學。川陜蘇維埃政府時期,建彭楊軍事學校,青年團校、省蘇維埃學校、省護士學校、省婦女學校等專業學校。民國34年建縣立簡易師範學校。956年通江中學招收高中班。1959年建通江師範學校。1976年試辦***產主義勞動大學,1982年更名為縣農民技術學校。現全縣有小學532所,普通初中l9所,普通高中5所,職教中心1所。在校學生人數達l03432人.僅通江中學近7年來,就為高校輸送合格新生3000多人。

早在唐天寶年間,邑人朱慶余進士及第,曾任壁州刺史。南宋嘉定7年(1214),何炎寅中進士,其著述卓有時譽。明清***有進士l0人、舉入56人。通江文人在全國頗有名氣。邑進士李鐘峨在翰林院供職22年,先後任福建、廣西學政;歷任《三朝實錄》、《方輿路程》、《國史》、《鄉韻近體唐詩》、《壹統誌》等館纂修官;清末民初,鄧天壁留學日本,為通江開辦新學的創始人之壹;省參議員周炳文著《醉不才詩草》詩詞500余首;李芳圃善畫螃蟹,有“李螃蟹”之稱,在四川面壇別具壹格;段宴平精於畫山水人物,為西南美術協會會員。建國後50年間,更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過廷堯、席述可、李懷貴、向雲華等人的散文、詩歌、小說,王正樂的油畫,向思樓的板畫.李炳林的攝影,韓定傑、王連坤的剪紙等分別在省以上報刊發表。

通江是紅軍的故鄉,精神永存。據統計,紅軍入川後的1932年至1935年,通江縣總人口不過30萬,而參加紅軍者則逾45000人。在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入伍的何正文、傅崇碧、陳彬、朱仕煥、張顯揚、陳福章、吳仕宏、吳榮正、鄧仕俊、張榮森等10人,身經百戰,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將級軍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以及建國後的政法戰線上,有57人榮立壹等 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湧現出省以上勞動模範156人,全國勞動模範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