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之名始於漢代。太學作為漢後國學,與之前的國學不同的是確立儒學為正統學問。西漢在長安設太學,東漢、西晉在洛陽設太學,東晉在南京設太學。在晉代,另設專供公卿大夫子弟學習的國子學,與太學分立,國子祭酒統壹掌領國子學、太學。經歷南北朝以後,隋代改為國子監。
作為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稱辟雍,虞舜時稱上庠,五帝時稱成均,漢以後稱太學。隋朝以後稱國子監,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國子監撤銷。
/s/blog_4b3654d8010005xx.html
硬山式建築是指雙坡屋頂的兩端山墻與屋面封閉相交,將木構架全部封砌在山墻以內的壹種建築。它的特點是山墻面沒有伸出的屋檐,山尖顯露突出。
硬山式建築根據屋檁的多少,常分別五~九檁等幾種構造,但園林建築多在七檁以下,其中五檁建築最簡單,七檁建築最為豪.
現以七檁建築為例,說明其構架組成的各部分名稱。房屋的木構架由柱、梁、檁、構架連接件和屋面基層等五部分組成,這五部分的構件各有不同的名稱.
1、柱子構件
柱子是直立支承受力構件,在硬山式建築中,依其位置和功用不同分為:檐柱、金柱、瓜柱及山柱等。
(1) 檐柱:即房屋前後檐最外排的柱子,前面的叫前檐柱、後面的叫後檐柱。
(2) 金柱:即房屋前後檐內排的柱子,宋稱“內柱”,清叫“金柱”。
(3) 瓜柱:它是指立於下面大梁上用來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有的稱為“童柱”。
(4) 山柱:它是整個房屋構架最盡端,緊貼山墻壹排梁中立於山尖位置的柱子,它是硬山建築中承接脊檁末端的主要支承構件,由地面直通脊檁是上述柱中最長的柱子,如圖1-2(c)所示。
2、橫梁構件
梁是組成屋架的橫向承托構件,在硬山式建築中有架梁、抱頭梁、隨梁和穿插枋等。
(1) 架梁:它是橫架於前後金柱之間承托瓜柱和檁木的構件,宋稱“緣袱”,清叫“架梁”。如圖1-2(b)所示。
(2) 隨梁:隨梁其實不是梁,它並不承接上面的荷重,它只是將前後金柱連接起來,形成壹個穩定排架的橫向連接構件。
(3) 抱頭梁:它是橫架於檐柱和金柱之間,承接檐檁的構件,氹征梁頭上部剔鑿有檁桅槽口,形似將檁抱住而取名為“抱頭梁”,宋稱這種抱頭為“乳袱”。
(4) 穿插枋:它與隨梁壹樣,是將檐柱和金柱連接成整體的橫向連接構件。在《營造法原》中稱為“川夾底”,《營造法式》不設此構件,由乳袱代替。
3、檁木
檁木有稱“檁子”、“檁條”、“桁條”等,它是承托屋面荷重並將其均勻傳遞給梁柱的構件,它從壹端山墻橫貫到另壹端山墻。在《營造法式》中稱為“樽”。
4、構架連接件
房屋構架在進深方向由梁柱等組成若幹個排架,而在面闊方向則由檁木、枋子、墊板等將各排架誶接起來成為整體。
(1) 枋子:起連接作用的矩形斷面木材,它同檁木壹樣,分別稱為“檐枋”、“脊枋”和“金枋”。
(2) 墊板:因為檁木和枋子分別安裝在梁的上下,檁枋之間就形成了壹個空隙,這個空隙就由墊板來填補,以形成壹個整觀效果。壹般將檁、墊、枋三件疊在壹起的做法稱作為“檁三件”做法。
5、屋面基層
屋面基層是承接屋面瓦作的木基礎層,它由椽子、望板、飛椽、連檐、瓦口等構件所組成。
(1) 椽子:它是屋面基層的最底層構件,垂直安放在檁木之上。
(2) 望板:釘鋪在椽子上面的木板層,作為屋面泥灰背、苫背的擋擱板。
(3) 飛椽:它是安裝在檐口部位望板之上的椽子,與檐椽相對布置,較檐椽挑出更遠。它是作為擡高檐口,減緩屋坡陡勢的構件。
(4) 連檐:它是固定檐椽頭和飛椽頭的連接橫木。連接檐椽的稱為“小連檐”,壹般為扁方形斷面。連接飛椽的稱為“大連檐”,多為直三角形斷面。參看圖1.69(a)所示。
/forum/attachment/Day_060526/74_79211_e7b15f737377580.jpg
(5)瓦口:安裝在大連檐之上,用來承托檐口瓦件的構件。它根據所采用的板瓦或筒瓦不同而做成不同的弧形面。
參考資料:
/forum/view.asp?id=1105宋·遼·金建築特征之分析
/zgjzs/blog/item/58715606b7693e7a0308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