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原意是要麽不做,做了就索興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興做到底。
出處:唐·趙元壹《奉天錄》卷四:“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後人,第壹莫作,第二莫休。’”
示例:到這地步,~,我是打算拼壹拼了。 ★茅盾《子夜》七
用法:作謂語、狀語、分句;形容下最後的決心
~~~~~~~~~~~~
出處補充:唐張光晟從柱泚叛,兵敗窮困,光晟背泚投降,而終不免於壹死,故有此語。
典故:
唐代張光晟,京兆周至人,初為騎卒。安祿山叛亂時,朝廷名將哥舒翰兵敗潼關,帳下大將王思禮坐騎中流矢倒斃,處境危急。張光晟在騎兵陣中,下鞍把馬讓給王思禮。
思禮安全脫險,後來官拜河東節度使。他認為自己能有今日,全虧當初張光晟讓騎相救,便設法找到張光晟,和他結為兄弟。
還提拔他當“兵馬使”,委以心腹,並再三奏請朝廷,任他為“太常少卿”。就這樣,張光晟官兒越做越大。
唐德宗健中四年(公元783年),壹支從涇原開赴前線的軍隊在京師長安嘩變,德宗倉皇逃出奉天(今陜西乾縣)。變兵推立失權居家的太尉朱泚(cǐ)為帝,張光晟又依附朱泚,做了節度使。
朱泚建國號為大秦,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以張光晟為副將。
不料進軍並不順利,遭到唐將渾兼等人的堅決抵抗,圍城壹個多月,始終未能攻克。
德宗派使者四出告急,壹時各路勤王兵馬陸續趕赴奉天。朱泚加緊攻城,卻被城中暗鑿地道通出城外縱火,燒去雲梯等攻城用具,人馬大受損失。
朱泚探明德宗已召來李晟、尚可孤、李懷光、馬燧等軍援救奉天,只得連夜收兵,帶著張光晟頓回長安。
第二年,朱泚又改國號為漢,自號漢元天皇,委張光晟兼任宰相。此時李晟、渾兼等唐軍將領東西並進,已駐兵長安四鄰,屢敗朱泚叛軍。朱泚挑選精兵五千,交由張光晟駐屯在九曲壹帶。
九曲與張光晟屯兵的東渭橋相距只有十余裏。張光晟眼看朱泚大勢已去,暗中派心腹與李晟取得聯系,表示願意歸降朝廷。
李晟歡迎張光晟投降,同時揮軍大舉進攻長安,突入白華門。張光晟勸朱泚不要硬拼,趁早西奔涇州。朱泚便率領殘部萬余人,由張光晟護送出城。
送走朱泚,張光晟回頭帶領余眾向李晟投誠。李晟答應替他上表朝廷,奏請減罪任用。張光晟感激涕零,連連叩謝。
李晟每次舉行宴會,都邀張光晟出席,待如上賓。眾同僚對此大不高興,華州節度使路元光甚至當眾發作起來,指著張光晟的鼻子罵道:“我不能與反賊同席!”說罷,拂衣返營。
滿座不歡而散。李晟沒奈何,只得將張光晟軟禁起來,聽候朝廷發落。
不久德宗頒下詔書,認為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初四。李晟無力挽回,下令將張光晟斬首。
張光晟臨死嘆口氣說:“傳語後人:第壹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除非不幹,既然幹了就索性幹到底。成語“壹不做,二不休”,就是從“第壹莫作,第二莫休”轉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