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被大氣層灼燒的感覺,只有7名宇航員感受過,他們能活著回來嗎?

被大氣層灼燒的感覺,只有7名宇航員感受過,他們能活著回來嗎?

在離開地面80秒後,NASA就已經知道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有去無回了,如果妳是上面的宇航員的話,是希望知道真相還是蒙在鼓裏呢?

迄今為止,總***有569個人類進入過太空,但其中的12個卻再也無法返回,2003年失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上,就占了7個人,超過死亡總數的壹半,所以說它是人類航天史上最重大的災難壹點也不為過。然而, 這個災難其實是有可能被避免的 ,怎麽回事?

先快速的將整個事件還原壹下。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是它的第28次飛行任務,準備在地球軌道上進行壹系列的科學實驗。按照設計,壹架航天飛機事可以反復飛行差不多100次,所以對本次任務的7名宇航員而言,這不過只是壹次再普通的飛行罷了。

隨著航天飛機的加速,機身、助推火箭、燃料箱都開始同空氣劇烈的摩擦了起來,在升空大約80秒的時候,地面攝像機拍到了壹片隔熱泡沫從燃料箱脫落的畫面,而且清晰的看到它擊中了機翼的前緣。

2003年2月1日,任務執行完畢,哥倫比亞號該返航了。

在初入大氣層時,壹切似乎都很正常,但幾分鐘後,各種傳感器的警告燈就開始閃了起來,尤其是位於左翼的溫度傳感器。很快,地面上已經能夠看到有碎片正在脫落的現象了。不出所料,脫落的正是那塊在發射時被泡沫撞到的隔熱瓦。失去了隔熱瓦的保護,超高溫氣體得以迅速進入機體,從裏面開始撕裂整架航天飛機。妳能想象此時還在飛機裏的那7位宇航員所面臨的恐懼和絕望嗎,我只希望這個過程越短越好。

好了,這就是整個事件的過程,所以根據時間線看下來, 妳覺得這最後的結果是有可能被改變的嗎?怎麽才能改變? 其實,在事故發生之後,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的確做出了壹種假設,如果NASA在發現泡沫撞擊的當天,也就是飛行任務的第二天,就足夠重視並及時行動的話,這7名宇航員是有可能獲救的,營救的手段可以分為自救和他救, 在軌維修與發射另壹架航天飛機去接機組回家 。下面,我們就來分別看看它們的可能性。

假設中,NASA應當在得知泡沫撞擊的第壹時間就通知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讓他們做好采取下壹步行動的準備。然後馬上打報告給空軍要求調用間諜衛星來對受損位置拍照。理論上,在飛行任務的第三天,他們就能拿到間諜衛星的成像了,此時,任務中心就可以非常確切的知道,這裏的受損情況是不是會對航天飛機造成實際的威脅。如果是的話,兩條救援路線將同步開啟。航天飛機中的宇航員需要出艙進行太空行走,到達受損部位去做進壹步的檢查。而地面上的航天飛機則將跳過許多流程馬上進入到準備階段。妳也許會說,航天飛機的貨運艙裏不是有遙控的機械臂嗎,而機械臂上都裝著攝像機呀,幹嘛不讓攝像機去近距離檢查呢。的確呀,哥倫比亞號是第壹架裝上了這種叫做“加拿大臂”的遙控機械臂的,而且在第二次任務的時候就已經裝上攝像機了,但很不巧,這次任務,它偏偏沒有帶攝像機上去,所以就必須要宇航員親自去查看。由於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並沒有國際空間站上用的那種帶機動的航天服,所以他們必須兩人壹組同時出艙,壹個人掛在打開的貨艙蓋上,另壹個人則緊緊的抓住第壹個人的腳,才能去接近受損的位置。

這自然是有極大的風險的,但是相對於所冒風險的收益,這樣做還是值得的。如果查看評估後認為有維修的可能的話,他們就將就地取材,使用航天飛機上現成的材料開始動手了。有哪些材料呢,鈦帶算是壹個,這在航天飛機內部的很多部件上都能找到;隔熱毯算另外壹個,它就是覆蓋在航天飛機上表面的那些白色材料了;還有就是貨艙的隔熱襯套了。思路是這樣的,把鈦帶和隔熱襯套塞進機翼隔熱瓦受損的破洞裏,讓它們緊緊的填滿從隔熱瓦表面到翼梁之間的空隙,然後再用白色的隔熱毯從外面包裹起來,做成壹個臨時的防護裝置,使得機翼能夠在重入大氣層時1500度的高溫下挺上壹段足夠長的時間。但是,這樣做的風險還是太大,因為這種臨時混搭成的材料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航天飛機上的組員又無法去準確的評估。無法評估意味著無法控制,在這種情況下貿然返回,其實跟沒做處理沒啥區別了。

所以,看起來在軌維修並不可行,那就得依賴地面救援了。在飛行任務的第4天,也就是1月19日,另壹架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已經在為3月1號的國際空間站之行做準備了,如果可能的話,它可以馬上調整目標,並最快於2月9日發射升空。當然,這意味著跳過很多標準的流程,也要求換上最有經驗的宇航員並最小化團隊規模,以便留出足夠的空間去接哥倫比亞號上面的7個成員。在短時間之內要準備妥當的還包括,飛行軟件的修改、營救計劃的制定、失重下的救援訓練、和多套艙外服的配置等等。

總之,如果成行的話,就沒後來電影《火星救援》什麽事了,因為真實的事件遠比故事來的震撼。與此同時,在等待亞特蘭蒂斯號的哥倫比亞號上,宇航員們必須要盡可能的減少活動,以降低食物、水、氧氣、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消耗速度。基本上呢,這個沒有太大問題,因為它在貨艙當中帶著壹個額外的實驗艙,這些物資在正常情況下,足夠他們用上30天,如果能盡量省壹點的話,用更長的時間也沒啥問題。

但是,他們真的能等來亞特蘭蒂斯號嗎?

基本沒有這個可能,因為很簡單的壹個事實是,誰能肯定亞特蘭蒂斯號不會被泡沫撞到呢。它們倆基本上沒啥區別,既然妳會因為這個原因回不來,那麽我也有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回不來,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的話,NASA也就徹底的完蛋了。所以也有壹些傳聞說,其實當年NASA的高層已經預計到了會出現最壞的情況,但他們還是選擇保持沈默,壹是知道所有的救援方案都很難成功;二是與其這樣讓宇航員絕望的等待死亡,還不如讓他們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離開人世;三呢,我想應該是,對NASA而言,救了,不成功,反而不如壹開始就不救。

所以,7名宇航員的命運就這樣在他們離開地面80秒後,已經註定了。如果妳是他們的話,會選擇知道真相還是蒙在鼓裏呢?最後,也許會有人說,不是還有國際空間站在天上嗎,為什麽NASA不考慮它呢?

很簡單,壹是哥倫比亞號上帶了實驗艙所以就裝不上和國際空間站的對接模塊了,二是即使它帶了對接模塊,也飛不到那兒去。因為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傾角為51.6度,而哥倫比亞號的軌道傾角為39度,如果它想要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話,就需要以3840米每秒的速度轉移才行,但是,它有限的軌道機動發動機只能提供每秒137米的轉移速度,是遠遠不夠的。

好了,逝者已逝,航天飛機也都早已退役了, 我們只能紀念這些失去的偉大的人和偉大的機器為人類太空 探索 所做出的貢獻 。同時,也提醒著我們,零容忍真的不是壹句空話。

想要進壹步看視頻的話,請戳下面的擴展鏈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