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中韓歷史有哪些戰爭?

中韓歷史有哪些戰爭?

公元244年8月,毋丘儉的大軍步騎萬人進入高句麗境內,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壹萬八千余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10月,魏軍攻陷高句麗的首都丸都城,並屠之。隨後,毋丘儉自在丸都壹帶坐鎮,而別遣玄菟太守王頎追擊東川王等人,另壹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余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壹並攻破,斬殺三千余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壹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壹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壹步向東北行,壹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整個征剿行動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毋丘儉等刻石紀功並於245年5月回師凱旋。雖然魏軍在正面的戰場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並且王頎的別遣軍攻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也屬中國歷史上對該區域的首次征服,但在背後卻遭到了韓人的襲擊。馬韓百濟臣智或許是受到了隱藏在韓人中公孫氏余孽

的挑唆,竟然抖膽於244年末趁著樂浪、帶方空虛偷襲劫掠樂浪郡的邊民。這壹行為無疑是具有挑釁性的,壹方面可能是估計高句麗未必會敗於魏軍之手,另壹方面也可能是依仗著目支辰王的力量並有意挑起魏韓之間的矛盾。如果魏韓之間也發生了戰禍,並且與高句麗戰事相呼應起來,遼東及朝鮮就可能陷入壹片混亂,到時候公孫氏的復國運動就極有可能實現,這才是公孫氏余孽的最終目的吧。然而,高句麗在毋丘儉的大軍面前顯得不堪壹擊,他們的連連敗走使得魏軍似乎輕易就能獲得大勝。

在244年8月至245年5月的不到壹年時間內,魏軍不但幾乎將東川王的軍隊全數消滅,而且還攻破了東沃沮、北沃沮、濊貊等高句麗的附屬國。所以,百濟臣智盡管受到公孫氏余孽及自己野心的唆使,但也被魏軍秋風掃落葉般的兵鋒所震懾。更為重要的是,在那麽短的時間內他也無法完成對韓人的煽動工作,如果繼續堅持與魏廷作對只能是自取滅亡。因而,當樂浪太守劉茂為此事憤怒的消息傳到百濟時,臣智便戰戰兢兢地將所劫掠到的人口交還郡府,以免遭受到滅頂之災。壹方面是不費壹兵壹卒就得回了人質,另壹方面樂浪太守可能也考慮到高句麗、濊貊等存在的隱患,就沒有進壹步追究。這場風波便這麽於244年底基本結束了。也可能由於資料記載方面有缺漏的關系,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只有百濟方面的情形。事實上,韓人各邦國中未必只有該國采取了不友好的舉動,存在其他小國的侵擾也完全是有可能的。韓人在244年至245年的騷動明顯也令帶方太守弓遵甚至是朝廷感到了壓力。

所以,當245年倭國使者難升米再度前來朝貢時,魏廷詔賜了他“黃幢”,並交付帶方郡派郡使前往倭國假授。這次授予帶有軍事性質的“黃幢”極有可能就是希望倭人能夠在南方牽制韓人,這說明魏國此刻已經有了更為深遠的打算。不過,現在弓遵仍有其他重要的事務需要處理,帶方郡使並沒有立刻奔赴倭地完成使命。由於前番大戰並沒有捉拿到高句麗的東川王,經過九個月休整的毋丘儉大軍於正始七年(公元246年)2月再次出擊,目標直指丸都。因為不久前剛遭受重創,位宮很快便退卻,魏軍又輕易取得勝利。5月,毋丘儉又會同劉茂、弓遵討伐了濊貊,也獲得大勝,各濊人城邑徹底歸降,之後如同魏國百姓般地向樂浪、帶方“軍征賦調,供給役使。”魏軍正始七年上半年的這第二次征伐還有著另壹個目的,那就是全面震懾不安分的韓人。與濊貊曾有勾結的韓人大多懼怕株連,隨著濊人的徹底失敗而紛紛向魏國表示臣服。於是在《三國誌》《魏誌》第四中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正始)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毌丘儉討高句驪,夏五月,討濊貊,皆破之。韓那奚等數十國各率種落降。”那奚國並不在《韓傳》所列的七十八個韓人國家中,或許是不同記錄者按照發音所比對的漢字不同,或許是另有其國。不過,這麽多的韓人邦國投降無疑是令人喜悅的,表明魏國在半島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甚至有學者將那奚國比定在半島東南部鄰近倭人地域的地方,如果是那樣的話魏國所能控制的區域就更令人震驚了然而,記載中明確這數十國是以那奚國為首的,其中並沒有辰王所都的目支國。所以,這次臣服明顯不是辰國邦聯的行為,只是邦聯部分成員私下聯結的非法行徑。魏國接受他們的投誠當然是對目支辰王在韓人中權威的無視,不論魏廷的目的是故意暗示還是疏忽大意,都已經構成了對辰王的侵犯。而那奚等數十國的背叛也令辰王無比惱火,他們不但私下結成邦聯內的小同盟,還公然越過自己向他國效忠。因此,連帶先前的百濟襲擊樂浪事件及魏廷詔賜難升米黃幢事件壹同考慮,當事態發展到這步田地時,魏韓之間爆發戰爭已經順理成章。萬事俱備的魏國與盛怒之下的韓國都已經只需要壹個形式上的借口而已了,而公孫氏余孽們希望魏韓開戰的目的也即將達成,只不過此時開戰究竟是有利於他們的復國運動還是將斷送他們最後的希望難以預料罷了。

三、正始七年魏韓戰爭正如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戰爭的導火索就在這時被點燃了,而點燃它的則是幽州部樂浪從事吳林。部從事是與治中、別駕、功曹、簿曹、兵曹、文學、武猛並列的州刺史屬官八從事之壹,是刺史在郡國中的代表,主察非法行徑,後職權有所擴大。這位部從事認為,韓人原本是受到樂浪統屬的,而現在應當劃分辰韓的八國重新由樂浪郡管轄。事實上,在帶方郡從樂浪劃分出來之前,包括諸韓及倭人的眾多海東小國都是到樂浪朝謁的,這種狀況壹直到帶方郡設立才告中止。然而,當初公孫康設立帶方郡的目的就在於鞏固南方邊地的統治,並使與韓倭各國的交往更為便利。所以,現在吳林在歷史沿革上找到的理由是很勉強的,這本身似乎就有對韓人詢問該舉措的緣由加以搪塞的意思。那麽,吳林做出這種決策的真實原因何在呢?我以為他主要有兩個目的:壹是,減輕帶方郡的外事工作壓力。隨著經受兩次討伐的濊貊人徹底投降,不耐等濊邑長帥向二郡的朝謁明顯增多。更主要的是,那奚等數十國懾於魏軍的強大而“各率種落降”,他們之後對郡的拜訪也會大大增多,也更需要郡府的安撫。雖然有如此眾多新邦歸順是值得驕傲的,但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產生新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吳林首先想做的是平衡二郡在對海東各小國外事活動中的工作量。

二是,進壹步分化韓人的勢力,阻礙韓人集權國家的出現。這個目的雖然是隱性的,但卻是比之前者影響更為深遠的意圖。前不久那奚等國已經背著目支辰王投靠魏國,這很可能就是先前數年內魏國分化策略與戰爭威懾的成果,那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進壹步深化這種方針也就極具吸引力了。如果成功將辰韓八國的朝貢事務轉移到不同於馬韓各國朝貢對象即帶方郡的樂浪郡,那麽因為交流途徑和人事接待安排上的不同,最終馬韓等各國與辰韓八國之間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由此,目支辰王對辰韓等地的影響力會日趨減弱,直至最後導致邦聯分崩離析,就更不用構想建立集權體制的“韓人理想王國”了吳林的建議提出之後便獲得了其他官員的贊同,於是二郡派遣使節和翻譯官奔赴韓人領地予以傳達。可奇怪的是,郡使及翻譯官的話語到了辰王及臣智們的耳朵裏卻變成了另外壹種意思。顯然,目支辰王最終認定魏國妄圖韓人割讓辰韓八國,這明顯是具有侵略性的領土要求。

於是,壹些大邦國的臣智開始對民眾宣講韓人悠久的歷史及武勇,並痛斥漢人對韓人的奴役和野心,諸韓民眾群情激奮,目支辰王最終也在大勢所趨之下做出了深得民心的決斷:辰國上下大大小小的韓人總動員,向魏國宣戰,目標帶方郡崎離營!這種翻譯上的差錯是在哪裏產生的呢?是郡吏的疏忽嗎?還是隱藏在二郡內部公孫氏余孽的譯官從中作梗?或者是韓人方面的接待人員及譯官有意欺蒙“聖明”的辰王?抑或是別有用心的臣智、邑借向都城傳達郡令時故意篡改了宣辭?我們今天已經不得而知。

總之,正始七年魏韓戰爭就這樣爆發了。不過,退壹步設想,就算吳林的決斷絲毫無誤地傳達到了目支辰王那裏,魏韓之間就不會因此而發生戰爭嗎?辰韓各國也是馬韓的附屬,是數百年來受到辰王管轄的加盟邦國。我們可以參照同時代北九州倭人邦聯國家的狀況來看待韓人的邦聯,目支辰王在韓人世界中的地位與邪馬臺的倭女王卑彌呼是極為相似的。試想,如果作為郡使的梯俊和張政向倭人傳達的是對馬、壹支等國必須向樂浪郡四時朝謁,而邪馬臺等其他邦國則向帶方郡遣使的指令,倭人會甘心忍受這樣的恥嗎?這種明顯無視邦聯盟主的權威,妄圖分裂他“國”的行為無疑都會被嗤之以鼻,韓人也絕不會就此接受自己被魏國分割管理的郡令,哪怕把雙方推上戰爭的列車。所以,這個翻譯的錯誤只不過使得韓人的憤怒程度更劇烈,使辰王的決心下得更幹脆而已。正

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雖然魏國在之前已經為戰爭做了思想上、外交上(正始六年詔賜難升米黃幢)的準備,而且魏軍也可能做了壹些對韓作戰的軍事籌劃,但最終先發動戰爭的卻是韓人,魏國處在了被動的地位上。韓人憤怒的軍隊圍攻了帶方郡的崎離營,雖然沒有攻克那裏的記載,但這壹突然的進犯卻如壹記重拳打在了魏廷的胸口上。有些當代韓國的學者將崎離營比定在今黃海北道的平山,如果是那樣的話,則韓人的大軍就幾乎已經穿過了帶方郡而進展到二郡的交界處附近,這是極為驚人的。當然,這麽比定很可能是因為大多數朝韓學者持帶方沙裏院說,不過他們也認為帶方郡包括黃海道之地而崎離營並不在魏韓的邊界上。也就是說,韓人深入了魏國的領土這是得到公認的情形。魏國在戰爭初期遭受到猝不及防的攻擊時表現出暫時性的軟弱給了我們壹個信號,那就是魏國對辰王的膽量、作戰動員能力及韓人的戰鬥力明顯缺乏正確的估計。馬韓五十余國總計十余萬戶,而辰韓與弁韓二十四國***四五萬戶。那麽,馬韓與辰韓的總人口大致達到十二三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