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作為壹個特殊群體,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人際交往障礙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健康等各個方面帶來壹系列不良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說明了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系交往和溝通能力。同時形成壹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人際交往環境,也將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
社會生活中的每壹個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壹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現代社會是壹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於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壹。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壹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並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壹項重要標準。大學生處於壹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並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在這壹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會產生各種問題。認知、情緒及人格因素,都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壹旦在這壹過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之中,或因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並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壹、大學生人際關系不適的表現
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中,關於人際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統計中,戀愛煩惱占據首位。交際煩惱超過戀愛困擾。仔細分析,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困惑、不適可以分為以下5類情況:
第壹類:缺少知心朋友。
這類大學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際關系也不錯,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苦的知心朋友,為此,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系比較近的人,由於與這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情緒,成為壹塊“心病”。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
這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總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系比較密切的朋友,多屬點頭之交,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難以保持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這類同學多會感到空虛、迷茫、失落。某高校06級壹學生,因同學關系不好,倍感孤獨、壓抑,最後離校出走。在離學校較近的幾個中小城市闖蕩了壹圈後又回到了學校,在校園中與接到通知後星夜趕到學校的陳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時,悲喜交加的陳某父子面對的,除了學校因陳某不假離校、曠課50多個學時而給予的勒令退學處分和校方師生的同情之外,誰也無力給予陳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
這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人意,很少有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感到苦惱,很希望改變社交狀況。大壹年級女生小張,她在家裏壹直養尊處優,家務活全部由父母包辦,自理能力不強。進入大學後,緊張的學習使她覺得不安。她開始獨來獨往,漸漸地,她有種異樣的感覺,好像全寢室同學都看不起她,打開水也要她去,掃地也叫她,她覺得自己成了別人“差使”的對象,越發悶悶不樂,上課也毫無興趣,成績壹落千丈。
第五類:社交恐懼癥。
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回避與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難以自制,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成了別人註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總擔心自己會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總處於壹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壹件極其恐怖的任務。
社交恐怖癥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壹種心理障礙。許多壹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怖癥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郁,從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癥狀進壹步惡化。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癥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其中壹部分人往往會出現人際交往和溝通不暢的情況,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成為大學生活中的壹個普遍問題。看看上面那個調查,同學們在回答“通過擇業妳感到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是什麽”時,選擇人際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達34.8%,位列首位。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中存在問題重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自我中心型。
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字優先,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不顧場合,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就郁郁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發脾氣,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
2、自我封閉型。
這種類型有兩種情況,壹種是不願讓別人了解自己,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往往持壹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註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心理上人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閉起來;另壹種情況是雖然願意與他人交往,但由於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了解自己。這樣的人壹般性格內向孤僻,形成了壹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在我們隊裏也存在著這樣的學員,喜歡壹個人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做什麽都壹個人,很難融合到大集體中,產生壹種圾不和諧的情況。
3、社會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過交往得到提高,進步的願望,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過多過重地考慮交往中的個人願望,利益是否能夠實現和達成,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腐蝕拉攏,使個人交往帶上及其濃厚的功利色彩。在我們學員隊中,也有部分學員把市場經濟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用於人際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實現個人目的;或“唯利是圖”;大利多交,小利少交,無利不交,冷落不能給自己“實惠”的人,濫交亂捧能給自己“實惠”的人。個別學員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榮譽、成績都屬於自己,別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隊與分隊之間,甚至區隊與瞿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對於本分隊本區隊的工作都盡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隊區隊有困難的時候不願伸手幫助壹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隊,區隊成為壹枝獨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壹般表現是,以壹種假想目標為出發點進行封閉性思考,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說風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際關系和諧的蛀蟲。另外,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這是常事,壹定的嫉妒心,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的積極性。而壹旦這種 嫉妒心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系。在我們平時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的成績、進步不予承認甚至貶低;自己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就沾沾自喜,但同時又焦慮不安,對他人過分堤防,害怕他人趕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為。嫉妒心,嫉的是賢,妒的是能,這就是所謂的“嫉賢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夠很好的調節心態,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夠坐在這裏的,大家都是通過高考這擁擠的羊腸小道的幸運者,壹帆風順,優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進入大學校園情況就不壹樣了,中學的優秀者雲集在壹起,有的學員不能夠保持優秀,學業上優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產生忌妒心理。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
5、江湖義氣型。
有些學生熱衷於江湖義氣,對所謂的江湖好漢,義士崇拜得五體投地,與其他同學稱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麽軍紀,國法,集體利益,不惜為哥們兩肋插刀,大有豪氣沖天的勇者風範。而實際上,這是對革命同誌關系的玷汙,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維護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的宗派團夥意識,與以革命原則為基礎的同誌友誼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平時交往中,我們壹定不能搞小團體,小圈子,應當堅持團結合作,珍惜互相之間的情誼,這樣才能做到“人伴賢良智更高”。
6、人際交往復雜困惑迷茫
這是很多大學生的心靈寫照,熟悉了周圍的環境,認識了周圍的同學,才發現校園的生活並不想自己想象的那麽簡單,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樣單純了,人們說校園就是個亞社會,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並不簡單,大學校園匯集著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學,風俗習慣、觀點看法難免不壹樣,正是這些風俗習慣和觀點看法的不同,使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小摩擦,總是不能風平浪靜。調查顯示,有78.8%在校同學都反映人際關系復雜難處,其中宿舍關系就占45%,人際交往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天都在為人際關系發愁,妳說能不郁悶嗎?
7、面子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面子更是大學生的壹大怪癖,大學生的許多人際沖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麽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壹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說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壹個不讓,壹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叠。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存在問題的原因。
其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分析起來大體上有以下幾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家裏父母總是怕孩子吃虧,慢慢的就養成孩子自私的心理。並且有些家長本身人際關系就不好,由於長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與人交往。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教師,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從他們那裏學來的,所以有時候,做家長的應當讓孩子接受壹些挫折教育和吃虧教育,這樣才會讓他們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會感知社會。真正的去為人處世。
2、學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學校,包括有的大學把學習成績放在第壹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沒有註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很多時候,有的學校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學生在面試的時候面紅耳赤,羞羞答答,這是學校教育的失誤,其實學校應當註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以及怎麽面對和接觸社會,時刻讓同學們明白,雖然他們不能改變壹個社會,但他們壹定要適應這個社會。
3、社會的影響;
記得曾經看過壹篇名為《雷鋒出國了》的文章,上面寫到了現在我們社會人情的冷漠,也正是這樣的社會陰暗面影響著我們的同學們,他們從不敢相信人到不願相信人,所以我們要在社會上大力宣傳人性的回歸,讓社會充滿愛,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學生還有不熱愛與人交往的理由嗎?
4、自私自利的個人思想;
如今像妳們這樣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對自家“獨苗”的呵護,成為培育“壹切為我”的溫床。當妳們計如大學校園,獨立地過集體生活,與同學相處時,壹些同學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無余。
5、素質教育的匱乏;
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壹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卻忽視了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個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6、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壹方面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另壹方面也助長了壹些功利思想的膨脹,這種思想意識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處世理念和行為方式。
四、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系交往和溝通能力
每個成長中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氣氛中,如何提高個人的人際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狀態,這是每個大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調查結果也表明,那些對大學生活感到滿意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壹位的是人際關系不適。對在校大學生,就從品性格、能力、學識、體態、交際手段與社會經驗等方面鍛煉自己,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學習,鍛煉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務壹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也有它內在的規律性,即依據壹定的交往原則。只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創造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藝術。
(壹)掌握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正直原則。
主要是指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2、平等原則。
主要是指交往的雙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嚴兩個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橋梁。交往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貫徹平等原則,就是壹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尊重別人的感情。古人雲:“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取決雙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誠信原則。
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在與人交往時,壹方面要真誠待人,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後誹謗人,要做到肝膽相照,襟懷坦蕩。另壹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諾事情要盡量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擁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馬克思曾經把真誠、理智的友誼贊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人也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則靈”。其誠是換取友誼的鑰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寫道:“只有拋掉虛偽,以誠相見的人際關系,才識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寬容原則。
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嚴於律己,寬容待人,接受對方的差異。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交往中,對別人要有寬容之心,如“眼睛裏容不得壹粒沙子”般斤斤計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讓人,最終將會成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寬容之心,還須以誠換誠,以情換情,以心換心,善於展再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回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5、換位原則。
在交往中,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認知對方的思想觀念和處事方式,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和發現對方處理問題的獨特個性方式等,從而真正理解對方,找到最恰當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6、互補互助交互原則。
這個原則是大學生人際關系處理的壹種心理需要,也是人際交往的壹項基本原則理由玉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上還沒有獨立,依然出在以學為主的學生時代,因此互補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包括大學生氣質、性格、個性特征的內容。往往我們會發現不同氣質、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夠相處配合的較好,而能力非常強的兩個人倒並不壹定配合相處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於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個體都希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由於這種尋求自我價值被確認和情緒安全感的傾向,在社會交往中,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註意吸引別人的註意,希望別人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阿倫森的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於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更願意接納對方,願意同他們交往並建立和維持關系。
福阿夫婦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著保護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關系保持某種適當性、合理性,並依此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得以解釋。這樣,當別人對我們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納和支持時,我們也感到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友好,這種“應該”的意識會使我們產生壹種心理壓力,接納別人,否則我們的行為就顯得不合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的友好的行動別人接納後,我們也希望別人作出相應的回答,如果別人的行動偏離了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認為別人不通情理,從而產生壹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對方產生心理排斥。我國古人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有其心理學基礎的。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壹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余,需要壹顆寬容的心,需要真誠,需要積極交往的主動性,塑造很好的個人形象,善用各種交際手段,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見。
1、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系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暈輪效應
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壹些潛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壹些認知偏差。什麽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個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某人的壹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壹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壹斑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壹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壹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說好全好,說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首應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某種固定化的意識,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和評價。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壹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作壹種固定了的觀念或傾向進行評判。
投射效應
人際關系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總認為別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也應不小氣,由於投射作用的影響,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誤解。
為什麽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壹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說,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壹個蘋果,還是壹人壹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壹個主意,壹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壹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壹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壹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復雜,如果說在壹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壹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麽,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
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自我價值感來源於對自己作為壹個獨特的個體而存在有的固有價值的認識。任何壹個個體都是無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獨特性,有其獨特的創造性潛能。伴隨這種價值感而來的是對他人的獨特性價值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這種適度的自我價值感直接影響到人際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增進個人魅力
社會交往中,個體的知識水平與涵養直接影響著交往的效果,良好的個人形象應從點滴開始,從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優化個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質。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與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壹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系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膽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獨、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他是壹個人綜合素質在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要求在校的大學生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著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努力朝這些方向前進,我們就會發現,壹切正在悄然改變:朋友之間的不快蕩然無存,能夠暢所欲言的知音越來越多;親友間深摯互愛;妳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壹件自然與輕松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壹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後的人生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郭 麗 《大學生人際交往個案解析》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蘇厚重 《大學生人際關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際交往的藝術》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2.
5蘇連升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分析》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3月
6汪漢榮 龍健飛 王緒朗 《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影響因素及其消除對策》 經濟師 2005年02期
7賈玉霞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鹹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6年
8許蘇明 《論社會交換行為的類型及其制約因素》 南京大學學報 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