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肩高約2米,體重3~7噸。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支持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曲。鼻長幾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細物。上頜具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 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復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雄象睪丸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 600多天,壹般每胎1仔。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僅具1個;非洲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象棲息於多種生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群居,雄獸偶有獨棲。以植物為食,食量極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壽命約80年。壹些象已被人類馴養,視為家畜,可供騎乘或服勞役。象牙壹直被作為名貴的雕刻材料,價格昂貴,故象遭到大肆濫捕,數量急劇下降。
現代象是從始祖象進化而來。據化石發現,始新世的始祖象僅吻部較長,體亦小。由始祖象次第演變成現代象。
非洲象
分布於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
非洲象生活在從海平面至海拔5000米的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壹只雄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產1仔,13-14歲性成熟,壽命60-7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3-4米,體重5-7.5噸。最高紀錄為壹只雄性,體全長10.67米,前足圍1.8米,體重11.75噸。最大的象牙紀錄為長350厘米,重約107千克。
亞洲象
學名: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國外見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亞洲象(又名大象)生活於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群居,由壹只雌象率領,無固定棲地,日行性。嗅、聽覺靈敏,視覺較差,炎熱時喜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個月,每產1仔,9-12歲性成熟,壽命60-70年。北京動物園1951年飼養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為中國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長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滅絕,僅余象科1科2屬2種動物。本目動物特征壹如其名,鼻子長,鼻端生有指狀突,能撿拾細小物品。 象科包括2屬2種動物,即亞洲象和非洲象。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嗅覺和聽覺發達,視覺較差。長鼻起著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攝取水與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僅幫助諦聽,也有散熱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長獠牙是特化的上頜門齒。亞洲象前肢5指,後肢4趾,非洲象前肢肢3趾。
象是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上百只大群。
俄羅斯彼爾姆市動物園壹頭名為“忠尼”的大象18日迎來了自己40歲的生日,從而成為世界上由動物園或馬戲團豢養的最長壽的大象。
在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壹百八十到二百歲。
出自百度百科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giant panda
食肉目大熊貓科的壹個單屬單種。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像貓,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間,主要棲息於竹林中,俗稱花熊和竹熊。中國特產。
大熊貓體長1.2~1.5米,體重 50~80 千克,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8米,體重近200千克;體毛以白色為主, 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
大熊貓是壹個孑遺物種。曾有活化石之稱。關於大熊貓的分類位置。有人認為它和熊類更接近。有人把它和原歸入浣熊科的小熊貓合在壹起,建立熊貓科。最近從中國祿豐古猿地點發現的原始大熊貓化石表明,它還是和熊科的關系更接近。現多數學者贊成建立單屬種的熊貓科。熊貓科現生種局限於東洋界的北部,最早的化石發現於全北界的上上新統。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國秦嶺和長江以南諸省,在陜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發現。
現代大熊貓的典型棲息環境特點是山高、谷深、樹高 、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後代的場所。大熊貓雖屬食肉目,卻喜素食,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虎、豹等天敵無法鉆進茂密的箭竹叢追獵,而它們卻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圍襲,還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喬木,隱身於枝杈間,此刻,其黑白花紋還可起到保護色作用。大熊貓在形態構造上,以及生態和生理上都有不少與這種獨特生存環境相關的適應特點。譬如,裂齒退化,臼齒咀嚼面變寬,適於壓咬和嚼碎竹桿;竹類較難消化,而且大熊貓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獸壹樣,腸道短,盲腸不發達,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較粗糙,因此它們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頻繁 ,當它們在竹叢中穿行時,常邊走,邊吃,邊排泄。
大熊貓既怕酷熱、又畏嚴寒,冬季不蟄眠,壹年四季活動,有隨氣溫變化進行垂直遷移習性。夏秋季節多在中山帶以上活動,而在冬春時節則向低山區積雪較少的向陽山坡或溪邊轉移。常到河溪邊喝水,飲水量很大,冬春季節常把肚子喝得很脹而行動蹣跚。大熊貓性溫馴,不怕人,行動緩慢,能泅水,善爬樹,有剝樹皮行為。
野生大熊貓多在春末夏初發情交配,此時可聽到它們特有的低沈的求偶叫聲。晚秋產仔,每胎產1~2仔。初生幼仔很小,僅 100 克左右, 不睜眼, 體裸露無毛,死亡率高達30% ~ 50% 。幼獸生長發育較慢,半年後始能獨立取食 。6 ~ 8歲性成熟 ,由於發情期持續時間短,多數只有 10天左右,常因雌雄發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壽命約25~30年。
現代大熊貓是殘存分布的瀕危物種,其數量稀少,只有幾十個互不相連的斑點狀分布區,估計總數僅有幾千只,而且每逢其棲息地竹類因自然開花而大面積枯死時,都有大批大熊貓死亡,其分布點也隨之減少。其瀕臨絕滅的主要內因是其器官結構功能較原始,感覺遲鈍,繁殖存活能力低下 ,以及較多依賴特化的外界生存條件,應變能力很差等;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開發則是致使其瀕危的重要外因。
大熊貓被中國列為國家壹級重點保護動物。從1965年以來,先後在四川省平武、 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寶興 、馬邊、美姑,甘肅省文縣和武都,陜西省佛坪等縣建立了十幾個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還在臥龍和白水江兩個自然保護區中建立了大熊貓保護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大熊貓相繼成功。70年代以來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溫貯存大熊貓精液的成功經驗。
泰和雞
又稱“烏骨雞”、“武山雞”、“絲毛雞”,原產江西泰和。其遍體白毛如雪,反卷,呈絲狀。歸納其外貌特征,有“十全”之稱,即紅冠(紅或紫色復冠)、纓頭(毛冠)、綠耳、胡子、五爪、毛腳、絲毛、烏皮、烏骨和烏肉。眼、喙、 、趾、內臟及脂肪為烏黑色。體小,公雞體重1~1.25千克,母雞0.75千克。年產蛋約80個,蛋殼米褐色。即可食用,又可觀賞,還可供藥用,有美容、抗衰老、抗癌的功效。
浦東雞
原產上海黃浦江以東地區。單冠直立,胸闊體大,黃嘴、黃腳。母雞羽毛黃或麻栗色。公雞胸紅或雜黑色,背黃或紅,翼金黃或黑,尾黑,多有 羽。公雞體重約4千克,母雞3千克左右。其肉質肥嫩,年產蛋約壹百二十個,殼黃褐色。狼山雞中國著名蛋肉兼用雞品種之壹,原產江蘇如東、南通壹帶,以南通南部的狼山命名。羽毛黑色,亦有白色的。多為單冠。頸部挺立,尾羽高聳,背成“U"字形。胸部發達,體高腿長,多有 羽。公雞體重約3千克,母雞2~2.5千克。行動活潑,善覓食。年產蛋壹百五十個以上,殼褐色。
蕭山雞
原產浙江蕭山、紹興壹帶。公雞羽毛紅或黃,母雞多黃色,喙和腳這黃色。體形較大,近於肉用型,肉質佳。公雞體重約3千克,母雞2千克。成熟較晚,就巢性極強。年產蛋壹百個左右,蛋重約55克,殼多淺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