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與漢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其區別主要體現在種族、語言、服裝、節日習俗以及人口分布上,具體來說如下:
1、從種族上看
滿族和漢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
滿族人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較小、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眼距較近、直鼻型、長方臉型的人較多發色較淺。
滿族的另外壹個重要的特征就是B型血的人特別多,占到總人口的40%左右,而漢族僅占20%左右。
2、從語言上看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文字創立於16世紀末。
今天東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漢語中,還保留有大量的滿語語音和詞匯。留居於全國各地的駐防旗人後裔,多操摻雜著當地語音的北方方言,形成壹個個的“方言島”。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 。
3、從服裝上看
滿族的經典服飾是旗袍。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壹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壹。
4、從節日習俗上看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於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
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清入關後,滿族的歲時文化與漢族文化結合,互相吸收,漸趨壹致,其間仍然顯示出滿族歲時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滿族春節吃餃子、吃薩其瑪,滿族的端午節不是祭祀屈原而是為了健身祛病等等。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壹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竈、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5、從人口分布上看
由於歷史的原因,滿族散居全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
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巖、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幹個滿族鄉。
漢族在中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據1990年的統計,中國10.39億漢族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1.92%。
其中漢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江蘇、浙江分別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則分別為37.58%和2.05%。
擴展資料: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還是壹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滿族人口總數為1068.2萬人(200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壹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滿族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