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河中石獸的原文和翻譯

河中石獸的原文和翻譯

《河中石獸》的原文:

滄州南壹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沈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裏無跡。

壹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於沙上,漸沈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壹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壹,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的翻譯:

滄州的南面有壹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裏,兩只石獸壹起沈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遊了。於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壹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妳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麽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沈重,泥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沈越深罷了。

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壹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遊尋找它。

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沈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壹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壹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

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遊去了。到河的下遊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沈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遊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麽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此文出自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紀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慶三年(1798)期間,開始收集民間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整理並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此文即是其中的壹篇。

這篇文章用簡練的語言講述了壹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歌頌了富有實踐經驗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諷刺了儒道學的自以為高明。對於人們的思維和認識具有較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全文層次清晰,其行文結構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裏的和尚和普通人壹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劃著幾只小船,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

可是學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他的壹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

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遊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

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字曉嵐,壹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禦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余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壹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