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街應該屬於橋口區。
在史冊上,漢正街歷經滄桑。漢正街歷史悠久,是漢口最古老的街道之壹。據《夏口縣誌》等書記載,這條街已有500年歷史。早在明朝萬歷年間,漢正街就已經形成了城鎮。沿江自西向東,有宗三寺、楊家河寺、武聖寺、老關寺、姬家嘴等眾多碼頭,為商埠搬運物資、集散物資。由於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書庫越來越多,貿易往來頻繁。到清代康乾時期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漢正街已經成為“漢口的主要街道”。四年(1739年)後,漢正街上修建了壹條石砌路面。同治三年(1844),縣令鐘主持建設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成為商賈聚集地,交易繁榮,市場繁榮。素有“江湖相連,四通八達,壹船出,千裏只為興味”之稱,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各國的遊客,熙熙攘攘,繁華似錦。於是,本省的荊州、孝感兩縣,外地的山西、陜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份的人口陸續遷入。正如清代漢陽人徐元直在《漢口支竹詞》中所說:“石鎮街在土鎮坡上,巴碼頭鄰壹江;瓦竹樓有幾千戶人家,這個家鄉人少,其他地方人多。”
近壹個世紀以來,漢正街壹直是老漢口鎮的商業精華。老漢口鎮有所謂的上八鋪(商業店鋪)和下八鋪(手工業作坊)。據《漢口誌》記載,最著名的人俗稱八大行,即鹽鋪、茶鋪、藥鋪、什錦貨鋪、油鋪、糧店、棉鋪、牛皮鋪。
建國後,由於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和後來“文革”的影響,漢正街商品市場壹度停擺。那些年,小商品幾乎無人問津,欣欣向榮的“三鎮市場”無人問津,市場蕭條,私人經營壹度中斷,整個市場處於封閉狀態。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漢正街商品市場脫胎換骨。1979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準漢正街商品市場恢復開放。當年,100多名無業青年和社會閑散人員在這裏經營小商品。到1982年,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到458戶。截至目前,漢正街個體經營戶已達13200戶,日均貨物吞吐量400余噸,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