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把幸福快樂帶回家

把幸福快樂帶回家

媽媽下班回家,看到兒子正在看電視,忍不住怒吼:“前三名都考不進,還有臉看電視!”

17歲的少年壹肚子憋屈:“我不過是剛回到家,看到電視開著,就湊上去看了幾眼。再說,我已經很努力了,幹嘛老和我過不去?”

媽媽繼續歇斯底裏地大吼:“我告訴妳,我不會給妳第二次考大學的機會,妳要考不上大學,我就打斷妳的腿!反正妳是我生的,打死也沒關系!”

家裏的陰雲密布,讓少年的內心憋屈得像壹座火山。他想出去喘口氣,剛走到家門口,突然看見鞋櫃上有壹個榔頭,火山壹下子爆發了。他失去了理智,操起榔頭,沖進屋裏,朝媽媽的後腦勺重重地錘下,媽媽應聲倒地,地上壹片血泊。

這是發生在浙江金華的壹起真實案件!

是什麽導致了這起人倫悲劇?

有人說,是應試教育的重壓;

有人說,是感恩教育的缺失;

也有人同情這個少年,說“他的母親管教未免太嚴”。

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總覺得還有另外壹些原因。

聽壹位醫生朋友說過壹個病例:

壹名健壯的男青年,平時跟正常人沒什麽兩樣,可是開車的時候,他每過壹會兒,身體就會向壹側抖動壹下,旁邊的人看了都害怕。十幾年來,青年多方求醫,卻不見效果。

原來,在他7歲時,有壹天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壹直哭。父親回來見此情景,不但沒有安慰,還非常生氣,把手提包往沙發上壹扔,面目猙獰地沖上去做了壹個要踢孩子的動作。

雖然沒有真正踢下去,孩子卻被嚇得不輕。從此,他每過幾分鐘就抽搐壹下,壹抽就是十幾年。

爸爸回到家的壹個動作,埋下了兒子壹生的陰影。

回到金華的悲劇,應試教育重壓、感恩教育缺失都是事實,但如果回到家的那壹刻,那位媽媽不是那麽氣急敗壞,這起悲劇極有可能不會發生。

事實上,相當多的家庭矛盾,都源於家人回家進門時的表情。

很多人工作壹天之後,積累了壹肚子的怨氣,回到家時,板著壹張臭臉。得知妻子還沒做好飯,就張口責備:“壹天到晚忙什麽呢妳,做個飯都拖拖拉拉!”

妻子受了氣,就去罵孩子:“還有臉玩!趕緊寫作業去!”

孩子的氣無處可撒,沖家裏的小貓踹了壹腳。

受驚的小貓猛地壹竄,將茶幾上的花瓶打翻,玻璃碎了壹地……

壹個原本平靜的家庭,頓時山雨欲來風滿樓,每個家庭成員都心驚肉跳。

壹家人當天的幸福,從進門的那壹刻就被毀了。

為什麽進家門那壹刻的情緒,有如此大的“威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發現了著名的“首因效應”,指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壹印象在頭腦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家人之間雖然不是第壹次見面,但是“首因效應”同樣起作用。

回家,是與家人的“再壹次見面”,這壹面決定了家人如何判斷妳這壹天的狀態,並且在接下來的整個晚上,這個判斷都會在腦海裏占據主導地位,影響著人的情緒和行為。

心理學中還有壹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妳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妳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圍城》中,方鴻漸回到家時,李媽“從沒見過他這樣板著臉回家”,孫柔嘉問他吃了沒有,說她們已經吃過了。

方鴻漸繼續沈著臉,說:“我又沒有親戚家可以吃飯,當然沒有吃飯。”

就因為這壹點瑣事,夫妻倆又吵起來,方鴻漸動手打了孫柔嘉,李媽勸架不成,只好通知房東,這壹下鬧得左鄰右舍全知道了,孫柔嘉憤然離家而走,這段婚姻在憤怒與哭聲中走向終結。

諷刺的是,就在五小時以前,方鴻漸走在回家的路上,還暗下決心要對妻子好壹點。此時,孫柔嘉也正在家裏等鴻漸回來吃晚飯,並告訴他可去姑母那幹壹份高薪的工作。

這個故事中,方鴻漸因為找工作的事心情沮喪,只是其中的10%,這10%是無法控制的,但完全可以通過心態與行為決定剩余的90%。

試想,如果方鴻漸回家時笑著說:“那麻煩李媽趕緊去買東西,再給我隨便做點吧。”是不是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幸福的家庭,缺少的是不懂進門藝術的家人。

有壹位家庭主婦,她的家中,男主人大方和善,孩子彬彬有禮,溫馨、和諧的氣氛充盈整個空間。

她的家看起來跟普通的人家沒什麽區別,除了房門上掛著的壹方木牌,上面寫著——“進門前,請拋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

有朋友來拜訪,詢問起那塊木牌:“我也會時常提醒丈夫,不要帶著怨氣回家,可是他總是當耳邊風。妳用木牌提醒爺兒倆真的有用嗎?”

女主人笑笑,解釋說:“我並不是提醒他們。有壹次我在電梯鏡子裏看到壹張充滿疲憊的臉,緊鎖的眉頭,憂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壹大跳。於是,我開始想,孩子、丈夫看到這副愁眉苦臉時,會有什麽感覺?

接著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沈默、丈夫的冷淡,我原來認為都是他們不對,其實,我自己也有原因!第二天,我就寫了壹塊木牌釘在門上提醒自己。結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壹家人……”

換了壹種方式進家門,垃圾情緒的傳遞鏈在進門的時候就被截斷了,留在家裏的,是壹片平和與溫馨。

這壹切都得歸功於那壹塊小小的木牌。但這木牌背後,是“面孔管理”的學問。

每壹個人在進家門前,都有必要管理壹下自己的面孔。把疲憊、慍怒、憂愁的表情卸載,更新為輕松、愉悅與舒展的臉龐。

首先,關心壹下自己的面孔。

回家前,先用隨身的鏡子看看自己的臉,我們是否不小心把壞情緒帶回來了?

如果發現自己臉色不好,不如先給自己壹個微笑,即便只是刻意的嘴角上揚,也會給人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莎拉·普萊斯曼表示:“在經過同樣的壓力測試後,被要求面帶笑容的受試者,心率下降得更快,壓力也減輕得更快。”

人壹旦有了笑容,憤怒的、抱怨的、憂愁的話常常就說不出口了,即便是糟糕的消息,臉上的笑容也會讓聽者覺得“這不是什麽要命的難題”,反而會往積極的方向去想事情。

看過壹篇很感人的文章《把笑容帶回家》:

母子都在為上大學的學費發愁時,父親回家笑著說“我下崗了”;

父親出去找工作總是碰壁,但每天回家,他都笑著說“差不多了”;

父親做工時受了傷,回家依然笑嘻嘻的,說“沒事,沒事”。

最終,壹家人就靠著壹輛三輪車,攢齊了學費。

如果發現自己的面孔很糟糕,又笑不出來,不如先讓自己舒服壹些,別著急回家。

可以在小區的椅子上坐壹下,嚼壹塊口香糖,或是把車停好,聽壹下電臺的節目……

總之,以令妳感到舒適和放松的方式,休息片刻,補充壹些能量。先讓自己OK,才有能力帶領全家人OK!

然後,關心壹下家人的面孔。

人心情不好,自然就會寫在臉上,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

如果發現家人的面孔不小心帶了壞情緒,我們不能要求對方“妳要笑啊”,而是應該放下手頭的事,及時地給予關懷,這樣許多大事都會變小。

日本的男士工作很拼命,壹位年長的日本朋友說,無論他在外面多累多不順心,只要壹回家,看到妻子和女兒微笑著說“歡迎回來”、“辛苦啦”,所有的疲憊都會煙消雲散。

工作的事情再復雜,他也覺得沒什麽好抱怨的,因為他能夠感受到家人對於他這個壹家之主的關心與感謝。

有的孩子壹回家就摔門,或是壹言不發,其實這是孩子希望獲得註意和幫助的方式。

這時候,父母很可能會因為孩子的糟糕表現而大發雷霆,從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如果給予孩子適當的關心,妳會發現,孩子的表情會很快變得緩和、舒展。

家人是我們的壹面鏡子,壹個人笑了,其他人也會受到感染。

回家時的壹個笑容,就是帶給家人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