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美國“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性能如何?與他的對手相比如何?

美國“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性能如何?與他的對手相比如何?

《二戰十大強勁戰列艦排名》

戰列艦是壹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戰鬥武器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由於艦上裝備威力巨大的大口徑艦炮和厚重裝甲,具有強大攻擊力和防護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

造出的最龐大、最復雜的武器系統之壹,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壹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以下

僅列舉二戰中戰力最為強勁的十艘戰列艦,以供網友賞鑒。

壹、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號戰列艦9門主炮右舷順次射擊,據稱可導致這艘排水量45000噸的龐然大物側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壹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壹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計劃建造6艘,首艦依阿華號1940年始建,***建成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Iowa

舷號BB-61),1940年6月27日在紐約海軍工廠正式動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澤西號(New Jersey

舷號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現役;密蘇裏號(Missouri

舷號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號(Wisconsin

舷號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現役。伊利諾斯號(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號(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

後停建,均未建成。

1938年美國海軍提出新型高速戰列艦––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依阿華級戰列艦

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依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

為準,依阿華級船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重新設計艦體,采用了加大艦體長度和吃水的設計措施,艦體的長寬比達到7.9,而其細長的艦艏,有利提高航

速,但影響了適航性。

依阿華級的主炮采用了輕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裝備3座三聯裝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轉部分重1730

噸,艦艏方向呈背負式布置兩座,艦艉方向布置壹座。裝甲防護方面,依阿華級整體防護設計與南達科他級相當,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拼接為壹體,並結合多

重水密隔艙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依阿華級艦艉兩舷各安裝壹臺彈射器,搭載三架水上觀測飛機。

二、“大和”號戰列艦

1941年10月30日,大和號在宿毛灣鵜來島和沖島標柱間進行全速公試的畫面,當時的狀態為公試排水量69304噸,151700軸馬力,螺旋槳每分鐘223.2轉。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

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裏,日本海軍***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

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重,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

三、俾斯麥級戰列艦

納粹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號稱“不沈的海上鋼鐵堡壘”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1939年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壹架屠殺機器。身長830英尺(約合252

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標準排水量為41700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大和”級和“衣阿華”級。盡管個頭很大,但在

15萬馬力引擎推動下,航速可達30節。主炮裝甲彈采用高初速輕型彈,能夠摧毀15英裏以外的船只。裝甲防護方面,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側面

裝甲厚13英寸(約合33厘米),魚雷防禦系統可以抵禦300千克德國黑索金烈性炸藥,防護能力十分驚人。

此外,艦上還裝有德國最新式的雷達、無線電側向儀等電子設備,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艙設計,被德國海軍稱為“不沈的海上鋼鐵堡壘”。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並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五、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考慮到其在亞洲和歐洲的潛在敵國日本和德國正在積極擴軍備戰,於是根據英、美、法三國簽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在1937年開始建造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號(North Carolina BB55)、華盛頓號(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艦華盛頓號戰列艦1938年6月14日開

工,1941年5月服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相繼加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

 

 1942年8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北卡羅來納”號成為當時為航空母艦護航的唯壹的壹艘快速戰列艦。在這次戰鬥中卓有成效的表現,為美國海軍

的快速戰列艦奠定了它們的主要任務:為航空母艦編隊提供對空掩護。1942年11月14日“華盛頓”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域的夜戰中,利用雷達的引導擊沈

日本海軍“霧島”號戰列艦。1944年“華盛頓”號在壹次碰撞事故中艦艏撞毀並更換了新艦艏。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北卡羅來納級兩艦參加了大部分重大戰鬥活

動,主要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與支援兩棲登陸作戰,參加了進攻吉爾貝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裏亞納群島、關島、硫磺島、日本本土諸島的戰役。

“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費爾角河作為壹艘戰爭紀念艦供人參觀。“華盛頓”號於1960年拆毀。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36600噸(1942年);滿載排水量:46700噸(1945年)

艦長222米;最大艦寬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動力:8臺鍋爐,4臺復式減速齒輪傳動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21000軸馬力

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17450海裏/15節,6740海裏/25節

武備:9門3座三聯裝406毫米/45倍徑主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每舷5座),1942年該級艦開始改裝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60門和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40–60門

艦員:設計編制1885人(其中:軍官108人,士兵1777人)

六、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壹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

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意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七、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國於1930年代末建造的壹級戰列艦,也是二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壹級戰列艦。

其設計遵守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14英寸即356毫米)的規定,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

同級艦有英王喬治五世號(HMS King George V )、威爾士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約克公爵號(HMS Duke of York)、安森號(HMS Anson)、豪號(HMS Howe)等5艘。

喬治五世國王號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

威爾士親王號剛服役就參加了圍殲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鬥,後帶著戰傷運載首相丘吉爾出訪美國,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1941年12月10日威爾士親王號在馬來亞海域被日軍飛機擊沈。

1943年12月26日在護航作戰中,約克公爵號擊毀了德國海軍戰艦“沙恩霍斯特”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晚期,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加入了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進攻日本的作戰。

性能數據

設計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4650-45360噸

尺寸:全長227米,水線長225.5米;全寬31.4米;最大吃水10.8米

主機功率110000馬力。最高航速:29節,續航力:15000海裏/10節。

武備:10門14英寸/45倍口徑主炮(兩座四聯裝炮塔,壹座雙聯裝炮塔),16門133毫米/50倍口徑高平兩用炮,32-48門40毫米以及20毫米高射炮。

裝甲:舷側裝甲帶(最大)15.4英寸,甲板7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炮座16英寸,司令塔(最大)15英寸

艦員:1530-1900人

八、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托裏奧 維內托級戰列艦是意大利建造的壹種戰列艦。維內托級首批2艘:維托裏奧 維內托號(Vittorio Veneto)、利托裏奧號(Littorio);2艘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音譯為“因佩羅”號)。

 

 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意大利海軍原有的戰列艦已經顯得陳舊落後了。最初,意大利海軍準備建造壹

種可以和“敦刻爾克”級相抗衡的新型戰艦,最後,意大利海軍決定設計建造35000噸級的戰列艦即後來的維托裏奧 維內托級戰列艦。

性能特點:

“維內托”級的大中口徑火炮都是由安莎爾多公司設計,另壹家意大利軍工企業,奧托公司(OTO,即Odero-Terni-Orlando的縮寫)也承擔了部分生產任務。

“維內托”級安裝了3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計劃之初設想的406毫米口徑主炮方案因制造難度太大不得不放棄。

 

 安莎爾多1934型381毫米口徑主炮炮身為活動身管結構,從內到外為整體式內膛身管,分為2個部分襯管增強層,即包覆在藥室和定向部後半段的2層局部

增強層和內膛前部的壹道增強層,最外面是壹層約占炮身總長度72%的活動被筒;炮口處有壹個外徑為610毫米的緊口箍結構。炮尾用連接環安裝到身管上。炮

尾為螺紋式,有6道閉氣隔斷螺紋,閂體由液氣機構驅動半自動開閉,動作周期3.5秒。其中炮塔左炮炮閂向左打開,另兩門炮開關方向相反。炮尾四周均勻布置

4個筒型液氣駐復機,正常後座距離1米。每座炮塔備彈222發,其中穿甲彈195發,榴彈57發。

381毫米口徑主炮火炮炮身全重

102.4噸,全長19781毫米/L51.92,身管長19050毫米/L50.0,線膛部分長15850毫米,藥室長3071毫米、容積

456.216公升。內膛表面刻有96條等齊右旋膛線,陰線深3.1毫米、寬8.458毫米,陽線寬4.0毫米;膛線纏距30倍徑(指膛線繞炮膛軸線旋轉

壹周,在軸向方向移動的長度)。彈種有被帽穿甲彈和榴彈,穿甲彈長1.699米,重885公斤,彈底裝藥88公斤TNT;榴彈長度於穿甲彈相同,重量

774公斤。發射藥分裝在6個藥包內,總重271.7公斤。火炮正常使用膛壓320兆帕,穿甲彈初速850-870米/秒。從炮口侵徹威力來看,意大利的

381毫米火炮的威力僅次於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國的MK7型406毫米/L50炮。不過由於發射藥對身管的燒蝕非常嚴重,其內膛的使用壽命僅為

110-130發,約為世界同類艦炮的壹半左右。最大射程42800米。

381毫米三聯裝炮塔全重1595噸,圈座直徑11.896米,基座外徑13.19米。炮塔內部進行了隔艙化設計,前部的戰鬥室由2道防破片防火裝甲縱隔板分割成3個獨立的部分,尾艙裏的指揮室用1道橫隔板與戰鬥室隔開,提高了炮塔整體的生命力。

 

 炮塔下面是彈藥庫,“維內托”級的彈藥庫布置彈丸庫在下,火藥庫在上(與其他大多數戰列艦正好相反)。每門炮有壹套二級揚彈機構,彈丸首先經由下層的豎

直揚彈機內提升到火藥庫平臺,然後在和藥包壹起推入上部揚彈機的供彈筐內。上部揚彈機傾角14度,電動絞盤帶動上下2個供彈筐,交替裝填。操作驅動機構與

彈藥庫之間的開口間均有防火隔板和防火簾幕防護。火炮固定在+15度仰角實施裝填,裝填速度1.3發/分,配用電擊-機械撞擊兩用底火,每座炮塔由1臺

450千瓦柴油發動機組單獨供電,但炮塔的電氣系統仍並入全艦整體電網,這樣壹旦對口供電發電機出現故障,仍然可以保證炮塔的正常工作。

 

 “維內托”級副炮為4座三聯裝152毫米炮塔,該炮也是由安莎爾多和奧托***同負責生產的,其中“利托裏奧”號使用的是安莎爾多1934型,而“維內托”

號和“羅馬”號裝備了奧托1936型。安莎爾多型炮身全重8.9噸,全長8840毫米/L58,身管長8382毫米/L55,線膛部分長7300.5毫米

/L47.9;藥室長1005毫米,容積25.19公升。炮身由內膛身管、包覆在外層的等長增強管、活動被筒和手動開關的立楔式炮尾組成。 奧托1936

型炮的錐形增強層更厚,有制動襯套和加強前斜肩,炮身全重12.7噸;40根等齊右旋膛線、纏距30倍徑。穿甲彈重50公斤、初速910米/秒,榴彈

44.4公斤,初速945米/秒。16.35公斤硝酸甘油-硝化纖維素發射藥,使用膛壓327兆帕,火炮在45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25740米。三聯裝炮

塔全重135.4噸,炮塔圈座直徑6米,基座外徑7米。高低射界-5-+45度,各炮有獨立的電動裝填機,火炮在20度仰角下實施裝填,射速4發/分。

 

 “維內托”級裝備12座安莎爾多1938型和奧托1939型90毫米單管高射炮。安莎爾多最初設計的樣炮身管長48倍徑,定型時改為50倍徑。炮身為單

肉自緊身管,半自動立楔式炮閂用螺紋炮尾環安裝到身管上,炮身全重1.21噸。定裝彈全重18公斤,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16000米,最大射高

10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況下由射擊指揮儀遙控射擊,也可以手動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馬力電動裝填機自動供彈,裝填速度12、

16或30/發分可調。穩定托彈盤上布置有90發備發彈。

9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安裝在穩定炮架上的。熱那亞的聖喬爾喬

(SanGiorgio)公司設計生產了全套穩定系統,穩定參照系壹***有11個電動陀螺組成,系統的主陀螺垂直旋轉,由專用的60伏120赫茲三相交流電

供電,轉速7200轉/分。陀螺儀萬向懸架環上還剛性裝有2只小些的水平陀螺,它們的動力由90伏250赫茲的特殊三相交流電源支持。穩定器的橫傾和縱傾

位差穩定範圍分別為正負14.5度和正負5度,並可以同時對炮身相對運動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進行修正。這樣軍艦即使是在回轉中也能保證高射炮的有效射擊。

 

 “維內托”級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體系由37毫米機關炮、20毫米機關炮和8毫米高射機槍組成,均由布萊達(Breda)公司生產,其中1935型機炮有

穩定炮架。“維內托”號和“利托裏奧”號服役時裝備了8座雙聯裝1938型和4門單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艦首甲板上),以及12座雙聯1935型

20毫米機關炮和6挺8毫米機槍,1942年進行改裝後兩艦壹***在2號主炮兩側及兩座前副炮塔頂部加裝了4座20毫米雙聯機關炮。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

比,“維內托”的防空炮數量明顯偏少。而且“維內托”的機關炮沒有指揮儀,只能依靠炮手手動目視瞄準射擊,對高速目標的毀傷概率很差。編輯本段防護系統

 

 維內托級戰列艦艦體舷側主裝甲帶采用10度傾斜角的設計,舷側中部裝甲為360mm,舷側上部70mm。水平防護由三層水平裝甲組成,機艙上部為三層***

169mm裝甲,彈藥艙上部為三層***219mm裝甲。主炮正面裝甲為340mm。在意大利海軍的試射實驗中,側舷和主炮正面裝甲可以經受在16000米外

射來的381mm的885公斤級穿甲彈。水平裝甲能經受3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彈,水下裝甲能經受225公斤TNT的爆炸,采用新的水下舷側防

護系統(即“普列塞系統”,實戰效果有限,實戰證明維內托級的水線以下防禦力不足)。

九、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壹種戰列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 納爾遜(1758-1805)命名。

設計與建造

 

 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

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

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壹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不再采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采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

納爾遜號戰列艦/HMS Nelson 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采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基本設計思想基本與N3和G3計劃相同,都是盡量使需要裝甲防護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壹起,中間炮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為了配平重量艦橋位於艦體舯部靠後的位置。如此設計的目的是將有限的裝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需要重裝甲保護要害部位的範圍被縮小到最小的區域,可以達到更好的防護效果。

但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艦船後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時在壹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較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有所降低。

其艦橋設計與過去戰艦低矮狹小的艦橋不同,為遠距離炮戰觀測的需要,設計成將觀測設施與艦橋融合的塔狀艦橋。

 

 納爾遜級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並首次應用炮塔化的高平兩用副炮。由於主炮在服役前沒有經過足夠的測試,使用“高初速輕型彈”的主炮以及三聯裝主炮塔的

性能並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當有限,火炮身管壽命、射擊精度還不如原來的15英寸口徑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十、長門級戰列艦

第壹次世界大戰勢力迅速膨脹的日本為爭奪海上霸權,重新制定了八八艦隊的計劃。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按照該計劃正式建造的第壹型戰列艦。日本海軍順應當時各海軍強國主力艦競相計劃搭載更大口徑主炮、動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裝甲防護的

趨勢,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戰列艦,在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的提升補充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