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銀行區而向半山伸展到與下亞厘畢道轉角處.它是壹條路形復雜道路.在半山的壹段路形彎曲而傾斜
至皇後大道中交匯點
越過皇後大道中的兩段路才平坦.這是壹條分三個階段發展而成的街道.中國香港開埠初期
皇後大道中是海旁路
是以雪廠街半山到皇後大道中的壹段為早期發展的道路
到1865年填海到德輔道中南面時
雪廠街才向北伸展
是以這壹段路平緩伸至德補道中
到1903年中區大規模填海至幹諾道中
於是雪廠街又越過遮打道而伸展至幹諾道中. 雪廠街的英文名為Ice House Street
中文路名是將Ice House譯為雪廠.其實譯為冰庫是較為適合
因為雪廠街在開埠初期近皇後大道中今日雪廠街的街口有壹間冰庫
是將天然冰塊藏在地庫之內
出售給市民的. 這座冰庫對開就是海濱
有壹座碼頭供運冰的船停泊
將運來的天然冰塊運進冰庫內儲存待售.這些天然冰塊是加拿大運來的. 如果專程從加拿大將冰塊運來
運費昂貴
冰塊的成本高
很難銷售出.幸而這些冰塊是往中國香港至加拿大的船只的副產品
運費不計算在
故售價便宜. 原來1845年至1856年這十年間
很多華人到加拿去當勞工
當時加拿大正在開發
需大量廉價勞工工作
運載勞工加拿大船只
回航時沒有乘客
如果空船回航因風浪大船不穏定
與其用石頭放在船倉內穏定船只
不如將當地結成的冰塊運
售給冰庫儲存出售
是冰庫的冰塊價錢不貴. 廣東人稱冰為雪
這座賣天然冰的冰庫亦被稱為雪廠
稱冰庫所在地的街道為雪廠街
後來成行道
亦以雪廠街命名.
中國香港島的中環有壹條雪廠街,英文名‘Ice House Street’,它的得名是因以前在這裏有壹座雪廠。 雪廠其實是雪倉,港人稱冰為雪,雪廠就是貯冰的倉庫。當年中國香港用的冰都是美國船運而來的天然冰。美國的大湖和河流冬季結冰所產生的冰塊,運到中國香港後,塗上鋸屑和糠皮防止溶化,貯入雪廠待用。供應冰塊的公司‘Ice House Company’成立於1845年,它的貯冰倉設於雪廠街。當時中環尚未填海,雪廠就在海邊,運冰船卸貨入倉非常方便。 雪廠是壹座兩層的建築物,地皮由 *** 免費批給,期限為七十五年,附帶條件是廉價供應冰塊給公家醫院。該廠每天出冰兩次,壹次為上午五時至七時,壹次為下午二時至四時,每天消耗量約七百磅。美國冰壹度獨占中國香港的冷藏市場,直到1866年左右,凱爾才在灣仔春園街壹帶設廠自制冰塊,與之競爭。1880年以後,本港自制的冰塊售價越來越低,遠道而來的美國冰無利可圖,便停止輸入。 輸入美國冰的丟杜公司後來和凱爾改組的中國香港制冰公司合並,且交由渣甸洋行經營。1883年,港府向渣甸洋行提議,將雪廠街的地皮長期批與該洋行,租期九百九十九年,批價壹萬二千五百元。渣甸僅肯出價八千元,並且要分五年繳清,理由是雪廠的地基低於雪廠街的路面,卑濕異常,除了貯冰外難以作其他用途。再後來,雪廠和制冰公司又都賣給牛奶公司。雪廠街的古老雪廠,直至1918年牛奶公司向渣甸洋行收買時仍然存在。
參考: wnc/20041118/ca1274995
1845年4月17日,壹間「雪廠」在現炮臺裏與雪廠街之間成立,早期的雪廠街曾被稱為雪廠路及雪廠裏。雪廠是儲藏和發售自北美運來之冰塊者。雪廠對開處曾有壹座雪廠街碼頭,因填海的關系約於1900年移至幹諾道中,最後改為天星碼頭。
參考: singpao/20051210/feature/79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