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鬼節”,有些地方也叫“中元節”、“地官節“等。有由來:“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屬於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風俗: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相傳南方原並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的。有這樣壹種傳說是:大約在宋代,北方戰亂,壹批漢人倉促南逃。按傳統,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陽和中元節祭祀祖先時,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能跟著靈牌走。此時離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只有壹天,但他們已經等不及。
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他們決定提前壹天過中元節,把祖宗的亡靈集中起來,然後帶著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難。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過。現在,“七月十四”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同的節日。
歷史發展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壹。
農歷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中國壹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時舉行祭祖儀式的傳統。古人春夏秋冬四時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獲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糧食,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即秋天讓祖先嘗新之意。在舊時,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壹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