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
我國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主要規定會計核算的壹般要求和主要方面,為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提法提供基本框架。具體會計準則,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要求,對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和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共十章六十六條,實際上是基本的會計準則,包括總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財務報告等。
總則部分主要明確會計準則的目的和依據,規定會計準則的適用範圍、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
總則部分主要規定了會計的基本要求。《企業會計準則》在借鑒國際會計經驗、總結我國會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我國會計通則歸納為12項。這12原則從不同方面對我國會計工作提出了要求。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應當分別規定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在資產部分,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並對各種資產的計價、核算和提示作了規定。在負債部分,將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分別規定了它們的計量和核算。在所有者權益部分,規定所有者權益包括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在收入部分,規定了收入的分類和各種收入的確認。在費用部分,明確了費用的定義,也規定了費用的分類和核算。在利潤部分,規定了利潤的構成和計算。財務報告部分主要規定了財務報告的內容和會計報表的類型。
中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
壹、會計假設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提出了四個會計假設: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財務會計假設是企業會計核算的約束條件和基本依據,也是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思想。
國際會計準則提出了兩個基本假設:(1)權責發生制。為了實現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是根據會計的權責發生制編制的,它不會反映過去涉及現金收付的交易給使用者,但也反映未來支付現金的義務,代表未來能夠收到現金的資源。因此,這些財務報表為使用者在進行經濟決策時提供了有關過去交易和其他事項的最有用的信息。(2)持續經營。也就是說,企業是壹個經營實體,並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經營。
二、關於會計要素的分類
在中國,資產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在負債部分,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在所有者權益部分,分為投入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在日本,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和遞延資產。同時,負債又分為流動負債和固定負債。資本分為資本和留存收益。資本是指法定資本的數額。而且留存收益是指凈資產的數額超過法定資本數額,應當作為股東投資交易產生的資本公積(資本公積)入賬,利潤和其他留存收益累計的盈余公積(利潤盈余)應當是法律強制規定的。
國際會計準則指出,資產負債表中與衡量財務狀況直接相關的要素是資產、負債和權益。利潤表中與衡量經營業績直接相關的因素是收入和費用。可見,利潤可以來源於收入減去費用,所以利潤並不是單獨作為壹個要素。
三、關於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
我國會計要素確認的基本標準是:1,符合壹個會計要素的管理定義和特征,即定義標準;2.可測量;3.對用戶決策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關聯性標準;4、必須真實、可驗證、客觀公正,即可靠性標準。任何符合上述標準的項目,即收益應大於成本並符合要素的定義,如果符合下列標準,則應予以確認:
(1)與本項目相關的任何未來經濟利潤都有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
(2)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在評估壹個項目是否符合上述標準,從而有資格在財務報表中得到確認時,需要考慮重要性原則。
四。收入的確認
1985美國FASB在《SFAC第五系列》中規定了收入確認的標準。除了承認的四個壹般標準----定義、可衡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之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已實現或可實現的營業收入和收益在實現或被認為可實現之前,壹般不被確認為利潤的組成部分。
2.已取得的營業收入在取得前不予確認。當壹個實體實際完成了為享受營業收入所代表的利益而必須完成的行為時,就可以認為已經取得了營業收入。
SFAC設定的確認標準過於抽象,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只能作為制定收入確認標準的指導性規範。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企業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到價款或者取得索取價款證據的,應當確認營業收入。”
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的收入確認標準更加具體,操作性更強,但並不兼容。其實僅限於銷售型的商家。
動詞 (verb的縮寫)費用的確認
在1985中,美國FASB認為“費用是指壹個單位在壹個會計期間內,因交付或生產構成該單位持續的、主要的或核心的經營活動的商品、提供服務或其他經營活動而引起的資產流出或負債的產生。”
我國準則規定:“費用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
可以看出,美國采用資產負債法定義費用,中國采用收入費用法。此外,美國定義的費用僅限於可從當期收入中扣除的費用。雖然我國的準則只是把費用作為壹個核算要素,並沒有提到成本,但是在進壹步的解釋中,成本和費用的界限是劃分的,費用只指期間費用。壹旦聯系和分析,費用包括客觀化的費用(成本)和從當前收入中扣除的期間費用。
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采用了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PB)第4號聲明中列出的三種費用確認方法:
(1)某壹期間與收入直接相關的成本;
(2)與某壹期間相關但與當期收入不直接相關的成本;
(3)與其他期間無關的費用。
然後得出“確認費用總額的三個普遍原則:因果關系、系統合理分配和當時確認”,三個原則的典型例子是銷售成本、折舊費用和期間費用。
我國費用的確認與這三個原則基本壹致,但也有區別:(1)我國以國有企業為主,國家職能綜合部門頒布了壹系列既屬於所有者權力又屬於政權的政策法規,財務制度就是其中之壹。財務制度規定了企業某些費用計量的最高限額和最低限額,也規定了費用的確認範圍。因此,我國企業會計中的費用不僅是壹個會計問題,也是壹個財經紀律問題。美國會計中的費用問題純屬會計問題,對費用計量和確認的限制只在稅法中有規定。(2)中國的營業外支出和在美國的損失不完全壹樣。有些項目只能說是支出,不能說是虧損,比如職工子弟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經費。
不及物動詞關於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有明確的界限,明確劃分了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和財務報告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美國會計直接著眼於資本市場,非常重視會計信息對決策的影響。它被認為是決策有用會計,充分體現在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和財務報告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上。
日本會計準則中表述的會計基本原則簡潔實用,如重要性、來源單壹、謹慎理念等,都與日本人的理解有關。美國是從規範的定義出發,日本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考慮。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的原則多達12條,可謂全面。遺憾的是,其中相當壹部分並沒有在會計制度中得到體現。以相關性為例,說會計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卻沒有在會計報表中反映國家的宏觀需要。再比如,謹慎性、充分披露和重要性原則沒有得到體現。值得註意的是,對於中國的很多國有企業來說,在會計上強調合法性應該是無害的,對於壹個行政法規普遍有效的國家來說更是有利的。主要國家討論了以下幾點。
(壹)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體現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其中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與確認和計量會計要素的基本原則相分離。在本公告中,會計信息質量是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
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沒有明確陳述或確立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基本原則,如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
就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基礎而言,公告包括了現行會計計量中使用的六種方法,包括原始成本(原始收益)、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未來流量現值,並認為“現行做法同時具有若幹計量屬性的特征,並不試圖說現行做法基於單壹屬性”;在計量單位方面,公告認為“財務報表中確認的所有項目將繼續以名義貨幣單位計量。”
在收入確認方面,公告列出了兩個基本條件:已實現或可實現和已獲。當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就可以確認為收入。變現是指“將非現金資產或權利轉換為貨幣;在會計和財務報告中最準確的用法是指出售以換取現金或收取現金的要求。”盈利是指盈利過程或盈利活動的基本完成。此外,公告還列舉了六種特殊情況下的收入確認時機。
在費用確認方面,公告並未直接確立“配比原則”,僅規定“當個人提交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日常生活的主要或核心組成部分繼續產生未來經濟利益或產生的利益將減少時,壹般確認為費用和損失。”
在本公告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中,穩健性原則不成立,也不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和二級特征,而是在第三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單獨說明。
(二)日本的基本會計原則
日本的《企業會計準則》作為編制損益表和貸款對照表的壹般準則,規定了以下七項壹般原則:(1)真實性原則;(2)正式記賬原則;(3)資本與利潤的區分原則;(4)明確性原則;(5)壹致性原則;(6)穩健性原則;(7)單壹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必須提供關於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真實報告。”這是最高原則。這裏所說的真實是指相對真實,應被視為通過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的其他原則來實現。
形式記賬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必須對壹切交易按照形式記賬原則制作正確的會計賬簿。”它要求必須采用能夠滿足全面性、有序性和驗證性的必要條件的會計方法(復式記賬法)來制作正確的會計賬簿,同時必須根據這個正確的會計賬簿來制作會計報表。
資本與利潤的區別原則規定:“必須明確區分資本交易和損益交易,特別是資本公積和盈余公積。”它要求必須通過明確區分作為本金的資本和作為果實的利潤來進行適當的損益計算。
明確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必須通過財務報表向利害關系人明確表達必要的會計事實,不得使其對企業情況作出錯誤判斷。”它要求必須通過明確表述財務報表及其相關重要事項來披露適當、充分的信息。
壹致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的原則和程序在各期繼續適用,不得隨意變更。”它要求在壹個會計事實有幾種會計處理原則或程序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只要沒有正當理由,所采用的會計處理原則或程序就必須在每期繼續適用。此外,《企業會計原則說明》規定,當有正當理由進行重要變更時,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加以說明。
穩健性原則規定:“當有可能對企業財務產生不利影響時,應當做好準備,並妥善穩妥處理。”它要求為了防範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必須按照適度審慎的判斷進行會計處理。
單壹性原則規定:“當出於信貸目的、稅務目的和其他目的需要制作不同形式的財務報表以提交股東大會時,這些報表的內容應以可靠的會計記錄為基礎,對事實的真實表述不能因政策考慮而被歪曲。“它要求雖然財務報表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其中所包含的會計價值內容應該是單壹的。
此外,在上述壹般原則中,特別是與形式記賬原則和清晰性原則有關的原則,在《企業會計準則註釋》中,對所謂重要性原則的具體運用規定如下:
(1)對於缺乏重要性的項,可以采用簡單的處理和表示方法,而不是嚴格的方法。
(2)重要的會計原則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加以解釋和揭示。
(3)重要的後續事項也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和披露。
(三)英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哈羅德。比爾曼和艾倫。Drybin教授將會計原則分為三類:環境假設、商業慣例和質量因素。
會計人員在編制報表時,需要對其主體的地位和所處的經濟環境作出假設,如會計職業。這些假設中比較重要的是:(1)企業實體。需要假設企業是獨立於所有者和經營環境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報告確定壹個邊界;只有那些影響實體的交易才反映在財務報表中。(2)持續經營的概念可以認為是企業主體概念的延伸。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假設該科目會以目前的形式繼續無限發展下去。(3)穩定貨幣單位,編制財務報表所使用的貨幣單位的價值是穩定的。(4)會計期間,假設企業的持續經營期可以分為幾個互不相關的期間(會計期間),在每個期間編制會計報表。
在對他們的環境作出假設後,會計師采用壹套慣例來編制代表相關經濟事項的報表。(1)歷史成本。歷史成本是編制已公布財務報表的計價基礎。也就是說,報表中所有資產都是按照取得成本反映的,固定資產在適當的時候按照折舊進行調整。(2)實現原則。按照慣例,所有利潤都只在實現銷售的當期,即實現收入的當期確認。(3)比例原則。成本與其產生的收入相稱。(4)二元性。這種慣例與復式簿記有關。它要求會計人員對賬戶中的每壹筆交易進行雙重反映,因為在業務過程中,每壹個行為都有相同或相反的反映。(5)計量或貨幣計量。這壹慣例意味著報告中的所有項目都必須是可衡量的。也就是說,可以用貨幣價值來表示。
在應用商業慣例的過程中,會計師還會努力使編制的財務報表具有壹定的質量特征:(1)客觀性。客觀性意味著分類賬和會計報表中的記錄必須由獨立人員核實。這是為了確保財務報表不偏不倚,減少會計人員在編制報表時作出主觀判斷的可能性。(2)謹慎。這就是美國過去所說的保守主義。這壹原則指出,當會計師可以用多種方式處理壹個項目時,他應該在可用的方法中選擇壹種能夠提供穩健結果的方法。(3)壹致性。這壹因素要求當壹項交易或經濟事項在不同期間再次發生時,各期間的會計報表應當相同。(4)重要性。簡單來說,重要性原則是指報表中某壹項的處理取決於它的重要性。這是壹個相關性的概念。
法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法國傳統的會計原則是真實性、穩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號指令公布後,“真實與公平”也成為壹項基本原則。壹般來說,強調穩健性的會計主要表現在各種準備金的計提上,這也是歐洲大陸國家的通行做法。但由於稅法的影響,法國的審慎會計中沒有計提壞賬準備的習慣,也不采用後進先出法對存貨進行計價。在西方發達國家,強調合法性的原則並不多見,而在法國,強調合法性,財務報表附註要求披露“違反許多法律法規的細節,以反映‘真實、公允’的觀點。”這與法國政府強調統壹核算、要求遵守現有法律法規的法令是壹致的。“真實與公平”源於英國1948的公司法,在EEC指令4號之後盛行於歐洲,至今沒有準確的說法。
(五)中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根據其在會計中的作用,我國會計壹般原則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壹是反映總體要求的壹般原則;二是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壹般原則;三是體現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壹般原則;第四,反映修訂會計實務要求的壹般原則。
1,總體要求的總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和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法律文件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信息可靠。
(2)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必須符合國家的統壹規定,提供相互可比的會計數據。
(3)壹致性原則
壹致性原則是指企業采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在各個期間必須壹致,要求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不得隨意變更。
2、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壹般原則
(1)相關原理
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必須滿足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
(2)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工作強調及時性,要求會計處理及時進行,以便及時利用會計信息。
(3)清晰性原則
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易於理解和使用。
3、體現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壹般原則。
(1)計提原則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應當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為基礎,所有已經發生或者應當由當期承擔的已實現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到或者支付,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處理;任何超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該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處理。
(2)比例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營業收入和相應的成本費用要相互配合。
(3)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按計劃取得或購買企業各種資產時發生的實際成本的核算。所謂歷史成本,是指在取得或建造某項財產時實際交付的現金和其他等價物。
(4)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
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劃分原則是指會計應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確計算企業的當期損益。
4、體現會計總原則修訂公約的要求。
(1)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在對某項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盡可能選擇壹種不增加利潤和不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會計方法和程序,並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
(2)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應將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與其重要程序區分開來,采用不同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具體來說,對於那些對企業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活力比較重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當單獨核算,單獨反映,力求準確,並在會計報告中予以突出反映;對於那些次要的經濟業務或者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簡化會計手續,采用簡單的會計方法進行會計處理,並在會計報告中予以反映。
㈥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會計原則
財務報表可以在不同的程序和不同的方式中采用壹系列不同的計量基礎。它們包括:歷史成本、當前成本、可變現(結算)價值和現值。同時認為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最常用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歷史成本通常與其他計量基礎結合使用。例如,存貨通常以較低的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列示,有價證券可能以市場價值列示,養老金負債可能以現值列示。此外,為了應對非貨幣性資產價格變動的影響,壹些企業還采用現行成本基礎來彌補歷史成本核算模式的不足。
為了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其屬性主要包括四個主要的質量特征: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可理解性: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之壹是使用戶易於理解。但是,壹些關於復雜事項的信息應該納入財務報表,因為它們關系到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需要,而不應該僅僅因為它們對於壹些常規來說太難理解而將其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
相關性:為了使信息有用,它必須與用戶的決策需求相關。當信息可以通過幫助用戶評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件或確認改變他們過去的評估來影響用戶的經濟決策時,它就是相關的。
重要性:信息的相關性受其性質和重要性的影響。如果信息的遺漏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做出的經濟決策,那麽信息就是重要的。重要性取決於遺漏或錯報發生的特定環境中必須具備的質量特征,而不是提供壹個門檻或選擇點。
可靠性:當發送信息時沒有重大錯誤或偏差,並且能夠忠實地反映它打算反映或應該反映給用戶的基礎時,信息就是可靠的。
忠實反映:為了使信息可靠,信息必須忠實地反映它打算反映或應該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例如,資產負債表應如實反映構成企業在報告日符合確認標準的資產、負債和權益的交易和其他事項。
實質比形式更重要:如果信息想要忠實地反映它打算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就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來說明和反映,而不僅僅是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交易或其他事項的本質與其法律或設計形式的外在表現並不總是壹致的。
中立性:為了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中包含的信息也必須具有中立的決策。換句話說,不偏不倚。為了達到預定的結果或結果,財務報表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列報而不是中立的,從而使財務報表影響決策或判斷。
謹慎性:謹慎性是指在不確定的條件下進行所需的估計時,對必要的判斷增加壹定程度的謹慎,不高估資產或收入,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但是,謹慎性原則的實施不允許設置秘密準備金、過度提取準備金、故意壓低資產或收入、故意提高負債或費用等行為,因為這樣編制的財務報表不可能是中性的,因而也不會是可靠的。
完整性:為了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中的信息必須在重要性和成本範圍內是完整的。省略可以使信息虛假或誤導,從而使信息不可靠,並在相關性上留下缺陷。
可比性:無論在壹個企業的不同時間和地點,或者對於不同的企業,類似交易和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必須以壹致的方式加以衡量和反映。
可比性是壹種質量特征,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就是說,應告知使用者在編制財務報表時采用的會計政策、這些政策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影響。遵循國際會計準則,包括披露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以幫助實現可比性。
以上是國內外會計準則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