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所有回答,說自己是詐騙公司和傳銷的人,基本都是通過電話招聘接觸到大都市的。電話招聘通常是在招聘平臺上賣自己的名字,然後打電話或者雇人打電話,因為不同團隊的水平會千差萬別,有的人會很專業,很有組織性,有的人會編造工作,誇大薪資,大家都要接觸到後者。我是通過朋友介紹的,前期也沒有什麽誇大和誤導,所以找靠譜的人很重要。
這個問題問的是“公司怎麽樣”。我從三點來回答“如何”,壹是錢,二是培訓,三是文化。
首先,錢
2020年公司對新人的補貼力度空前,12月最高1.2萬,晉升SM銷售經理5萬,晉升AM營業室經理1萬。有吸引力嗎?大家更關心的是公司會不會拿到當初承諾的各種錢和補貼。這很簡單。如果業績達到了,可以多拿,也可以招人多招。至於難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評價標準。
如此高的津貼是前所未有的。按理說應該比以前好招多了,但我浙江分公司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公司新人數量在最近壹年直線下降,從我壹年前2019+01入職時的每月200多人,下降到現在的30多人。按理說,補貼越大越容易招人,人應該越多。為什麽新人少了,跌了這麽多?是否違背常識?
原因是無法進行具體統計。但是我遇到的參加培訓的人都是在比較周圍的其他公司。現在網絡這麽發達,信息透明。他們來參加培訓之前往往會做很多功課,不像我們當時做的那樣,只是直接加入壹家公司。
第二,培訓
大都會的新生培訓在業內獨樹壹幟,講師也是很有經驗的人。基本上把全師最好的老師都叫來講課。時間是壹個月,相比其他保險公司幾天的培訓,還是很辛苦的。哪家保險公司比較強?我只是整理了壹下相關內容,希望對妳有所幫助:最新榜單!中國十大保險公司
這是我當時參加的四周訓練時間表。我來給妳分析壹下。具體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文化和制度,我用藍色標出;銷售技巧和演練,我用綠色標出;產品知識,我用紫色標註。(需要清晰版本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談文化42小時,占28%;銷售***90.5小時,占比60%;產品知識***19小時,占比12%。
公司花了很多時間來理解這個概念。其實保險觀念是保險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如果講師能力壹般或者不好衡量,又因為時間比例太重,就會有人覺得被洗腦。
公司的銷售理念是NBS(need based service),銷售培訓會將整個銷售流程拆解為八個環節:開場面試、喚起需求、事實調查、需求分析報告描述、政策設計、提案描述、促成、可持續服務、引薦。銷售流程拆解的非常詳細,同時把每個階段背後的文字和邏輯寫成劇本,讓大家學習後壹對壹練習。
產品知識只有19學時的學習,學習時間很短。下班了,基本上大家還是稀裏糊塗的。畢竟保險涉及很多金融、法律、醫療等相關知識,不是壹下子就能了解的。下班後會推向市場,所以前期新人基本都會簽單。
在我看來,新人的培訓是“從頭開始的高峰”,因為這個月的培訓是培訓部組織的,基本上都是把事業部最有經驗的壹批人叫來講課。課程安排很緊,但是後期培訓的頻率很低。前三個月每周會有壹次BTP培訓,內容是回顧新人培訓銷售流程的八個部分;再過幾個月,還有pre SMTC、SMTC、宇龍,都是面向銷售和增員的;偶爾會有壹些知識分享,看自己業務辦公室的安排,大概壹兩周壹次。
整個公司的培訓體系嚴重依賴培訓部門,小團隊很少主動搭建自己的培訓體系,會導致後期培訓頻率低。同時,大部分團隊不重視知識平臺的建設,很少有文檔或課程的編寫和記錄。他們要想搞清楚壹個問題,就得到處問人,所以最後學到的只是知識點。很難打通保險行業知識的底層邏輯,串聯相關的法律、金融、醫療知識。
每周有很多空余時間,要用銷售來填滿,列熟人名單,打電話,邀請朋友,然後和主管壹起計劃壹個月,計劃每周做什麽,每天見幾個人。公司的整體節奏是“重銷售輕知識”。其實所有的機構都是這樣的。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經常賣的產品壹只手就能數完,單壹產品線必然如此。培訓的內容壹定是圍繞現有產品,產品不多,知識培訓相對較少。當然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有的代理公司都是如此。但也有人認為學過的知識就夠了,見見客戶,聊聊天就好了。
第三,公司文化
整體而言,大都會是壹家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公司,能夠回歸“保險姓”,堅持以基本保障為核心,這也是我加入的初衷。
待了壹段時間,看到每個公司的代理人都會說自己的產品好,平安說我最好,友邦說我最好,大都會說我真的好。事業之初我很困惑,但後來我發現,人們有選擇地忽略或回避自己產品的缺點,更多的人其實並不知道。但是,如果代理人自己接受的培訓的信息和來源都只是自己的公司,那麽在信息來源相對封閉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呢?
這樣,我引導客戶做出的選擇,往往有利於我的選擇,卻不壹定有利於他的選擇。
我不想陷入壹個排外的信息環境,因為如果壹個人周圍長期只有壹種聲音,就很難容納其他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沒有包容的心態,就很容易躲在自己的“信息繭房”裏自說自話。
排他性是洗腦的壹個重要特征,但不是全部。但壹旦管理層未能把握好尺度和方向,在追求小團體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保險就會成為市場上的“洗腦培訓”,這也是所有傳統保險機構所詬病的壹點。
我覺得真正的NBS是以客戶為導向的,必須有豐富的產品支撐。只有大量各有側重的產品才能滿足成千上萬客戶的家庭需求。
沒有需求就談產品太片面,沒有產品就談不到解決方案。
所以,最後,我選擇了做經紀人。
PS。後來我寫了壹篇轉型的文章,發在我的微信官方賬號裏。內容和這個幾乎壹樣。結果原公司有同事炮轟我,但是很多同事偷偷告訴我,我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公司和人也是如此。
想了解具體情況,可以去微信官方賬號的第三條看留言區。
我愛大都會,為什麽要離開去經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