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絲綢節,自然與絲綢有關。歷史學家公認,中國歷史上有三條“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其中,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蜀中屍毒古道”,這裏的蜀指的是中國的四川,屍毒是印度的古稱。有學者認為,成都是當時絲綢貿易的集散地,而不遠的南充生產大量絲綢,除自用外,主要通過成都出口。所以南充很可能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雖然這個結論沒有定論,但是南充絲綢歷史悠久。南充繭絲綢公司原辦事處李雲霞在《南充絲綢溯源》壹文中寫道:南充絲綢起源於古代,興起於秦漢,徘徊於隋唐,興盛於唐宋,停滯於元代,完善於明清。但是,真正的發展鼎盛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二十多年裏。南充蠶桑絲綢生產繼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據《南充絲綢》記載,南充是全國四大蠶桑生產基地之壹,15絲綢生產出口基地。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鮮繭年產量2.75萬噸,繅絲量119000絲。
“當時從五星花園的文化路口到於穎路和北湖路的文化路對面,形成了壹條商業街。”提起吳同輝南充首屆絲綢節,壹位住在華士街的老人回憶道。70多歲的吳同輝是絲三廠的退休工人,因為家離文化路很近,平時外出辦事都要經過這條路。據老人回憶,南充第壹屆絲綢節期間,整條文化路兩邊都有攤位。南充的土特產和當地制造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有幾天,這條路擠滿了人,根本沒法走。”文化路遠沒有現在這麽寬敞。受條件限制,南充首屆絲綢節的重頭戲——展銷會就設在這條街上,各代表團的絲綢展廳都設在街道中間的地區老幹部局。“當時各縣(市)組團參加絲綢節,每個代表團在文化路上指定壹個展區。為了方便商展,各代表團無壹例外都在現場設了展位。”閬中蠶種場工會副主席周回憶說,他作為閬中代表團的壹員,為了推銷閬中醋廠的產品,帶人帶貨到南充來參展。當時的瀘州醋廠是由10多年前的閬中保寧醋廠壹分廠演變而來。“那時候我們全賣散裝醋,醋香飄了半條街。很多南充市民排隊買醋。”周對說道。南充日報報道了這壹盛況。
“當時,許多外國商人也來參加絲綢節。成都有幾家絲企在文化路上擺攤,生意還不錯。”南充繭絲綢公司原總工程師、省蠶桑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良回憶說,首屆南充絲綢節充滿了商業精神,真正體現了絲綢文化,商業唱戲,影響力遍及全國。劉維軍告訴記者,在首屆絲綢節期間,南充70多家絲綢企業中的大多數都參加了展覽。"公司邀請了近300名外商,主要來自江蘇、浙江、上海和香港."期間,全區絲綢行業交易額超過2.7億元。
時裝模特大賽令人陶醉。
今天的北湖公園廣場就在正對面。那是壹棟三層小樓,名叫香港城,也是當時南充最高檔的娛樂場所。當時南充絲綢大世界正在建設中。由於場地有限,首屆絲綢節的重頭戲之壹——時裝模特大賽不得不在香港城舉行。南充首屆絲綢節舉辦時裝模特大賽,參賽單位以絲綢企業為主。除了在各縣(市)成立時裝模特隊,各地絲企也都成立了隊伍。同時,壹些有條件的縣屬絲綢企業也組隊參加。在大賽的廣告中,“泳裝表演、三分表演”的字樣格外醒目,以至於每天的表演壹票難求。
“當時大賽組委會計劃每天演出三場,上午壹場,下午壹場,晚上壹場。但是後來看比賽的人太多了,壹張10元的球票在當時也不算低,當時政府機關人均月薪才幾十元,但是每場的球票早就賣光了。”當時的組委會成員李偉說,每天找他要票的人絡繹不絕,他只好躲起來。為了滿足觀眾觀看比賽的需求,組委會臨時決定每天增加兩場比賽,使得情況有所好轉。其實參加比賽的時裝模特都不是專業人士,主要是南充各絲綢企業的員工。絲綢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是女工集中的地方。在過去被稱為“十萬絲軍”的南充絲綢行業,女工占了絕大多數,其中年輕女工也不在少數。在那個人們思想還沒有完全開放的年代,時裝模特大賽參賽選手的泳衣和三點式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時任南充絲綢廠黨委副書記、副廠長、現四川依格公司總經理王介紹,當時工廠組建的時裝模特隊伍有20多名成員,都來自各個生產車間。“有壹個女孩是地區餐飲技校的學生,在工廠食品組實習。廠裏成立模特隊的時候,我們到處找隊員。”王說,因為姑娘的身高、長相、氣質都符合標準,廠模特隊把她吸收進了隊伍。經過短期訓練,女孩在比賽中表現出色,壹舉奪得個人冠軍。大眾對第壹屆絲綢節念念不忘,印象深刻,嘉賓眾多,銷售火爆。這是王腦海深處對南充首屆絲綢節的印象。在這個年近六旬的老屌絲眼裏,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壹次在南充舉辦的屌絲節是震撼人心的。“僅南充絲廠在節日期間就與商家簽訂了銷售合同,金額近4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