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給妳介紹壹個小女孩。她叫克勞迪婭。孩子也可以叫伊麗莎白,或者壹個男孩的名字。世界上有多少花,就有多少人的名字,可惜妳不能把任何壹個作為妳的名字。克勞迪婭手裏拿著壹本繪本問我:“書是哪裏來的?”它們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嗎?“我說沒有,小姑娘不相信我。”我認為書是長在樹上的!”她拍手說道。她覺得書就像紅櫻桃、黃橘子、棕栗子壹樣,長在樹枝上,大大小小,粗糙光滑,只要伸手就能摘到。”“小圖畫書長在最短的樹枝上,”克勞迪婭說孩子壹伸手就能拿到。多神奇啊!孩子長高了,他們的書也隨著樹長高了,孩子的胳膊也變長了,可以伸得更高了。"我說,"書不是從樹上長出來的,而是從詩人和作家的頭腦裏長出來的。”克勞蒂婭歪著頭,思考著這件事。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都懂。然而,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小克勞迪婭想象中的那種有書的參天大樹,那該有多好。這個故事不是我編的童話,而是德國著名作家萊普曼夫人為首屆國際兒童圖書節寫的獻詞。我希望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壹棵裝滿書的大樹。這棵樹的成長需要美好的幻想和非凡的勇氣。今天,讓我們在這棵滿是書的大樹下,促膝談心。讓我們在這棵大樹的樹蔭下感受花朵的芬芳和果實的香甜。
英國著名作家史蒂文森寫過壹首兒童詩《打火機》:中國著名兒童作家梅經常用“打火機”作比喻。他總說那些人,那些兒童文學工作者,像詩裏的李麗,也是點燈的人。他們把有趣的、發人深省的書帶給孩子們,讓他們饒有興趣地閱讀。迷迷糊糊中,他們甚至有了人生的方向。我想,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成為壹個點燈人,讓每壹個孩子的童年都因為書籍的光照而變得優雅、優秀、完美。
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越來越多的人關註課外閱讀。有越來越多的人,包括兒童文學工作者,老師,家長,還有我們的學生。“長大壹定要讀五本書”,這是我們南京教研室大力推廣課外閱讀的響亮口號!現在,我們深刻認識到:1,課外閱讀不是可以做的“個人行為”,而是必須做的“國家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在低年級: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警句。背誦50首優秀詩歌(段落)。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中年: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與同學收集交換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大四:嘗試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開展探究性閱讀。擴大自己的閱讀範圍,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654.38+0萬字。2.課外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額外負擔,而是與課內教學同等重要的任務。老師往往把課內學習當成硬任務,把課外閱讀當成軟指標,這是不正確的。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少數語文水平好的學生,妳應該問問他的經歷,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從課外閱讀中受益。”杜甫的“讀書如書,寫作如神”,強調的是讀書與寫作的關系。3.課外閱讀不是“正餐”或“快餐”閱讀,而是先入為主地閱讀經典書籍。當然,快餐式閱讀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它的越位和越位會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現在的快餐式閱讀或者淺層閱讀已經占據了學生相當多的閱讀時間和空間,甚至意味著孩子正在遠離深層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厚度和涵養的喪失,帶來了浮躁和淺薄的盛行。4.課外閱讀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讀完的,但每個學生都必須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直到壹生。我壹直堅持這壹點,因為會有“課後閱讀,從新學期第壹天開始”。幾乎每次上新課,我的第壹課壹定是強調閱讀的作用,教孩子如何用手做讀書筆記。熟悉我的同事都知道,我的機械作業壹直很少,給孩子做的試卷肯定也很少。甚至在初中畢業考試前夕,我還義無反顧地帶著孩子看課外書。還好他們的語文考試成績總是讓我很開心。於是我想:我的堅持是對的。這也是我今天能站在這裏和大家談談課外閱讀的原因。我不敢說“我滿腦子都是詩和書”,但我可以說,同學們的語文考試成績給了我壹些信心。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是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
■思考之壹:讀什麽?
孩子正處於成長的黃金階段,在給孩子選擇閱讀材料時,必須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閱讀水平等因素。壹是要廣泛,有利於積累知識;第二,健康有利於身心發展;第三,規範化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總的來說,我給學生選的文章主要基於以下五個標準:壹是世紀經典,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西遊記、壹千零壹夜、魯濱遜漂流記...二是知識淵博的,比如兒童百科,十萬個為什麽,還有。比如冰心的《微笑》,張曉風的《百合花》,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想吻母雞》,泰戈爾的《金花》...第四,貼近兒童生活的,如曹文軒的《青銅葵花》、的《淘氣鬼日》、黃蓓佳的《我要做個好孩子》、楊的《蜂蜜騎著輪箱》。
■思考二:如何閱讀?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閱讀方式。我個人主張“貼近母語”,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動閱讀。事實上,這個話題是由揚州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徐冬梅提出的。我喜歡這個話題,因為我喜歡“親近”這個詞。“靠近”是壹種姿態。當我們以這種姿態面對母語時,我們的每壹個毛孔都打開了:當我們的每壹個毛孔都打開時,滲透在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就能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在具體指導中,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閱讀。
◆第壹層次:雖然我的身體沒有鮮艷鳳凰的翅膀,但我感受到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探索作者思想的解讀。所謂閱讀探究作者的思想,就是要啟發孩子的心靈去連接作者的心靈,這是實現對話的基礎。所以我有壹個長期的作業,就是每去壹篇新的課文,都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與課文相關的信息。比如預習《早晨》的時候,我不僅查了魯迅的資料,還了解了三潭映月和壽吳京的壹些情況。此外,我還對文章中涉及到的壹些知識點做了相應的理解,比如課、孔子、詩歌、花信風二十四條等。這樣,在尋找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實際上已經開始了他們的閱讀過程。他們開始壹步步接近作者,開始觸及他們的思想,對話開始了。
◆第二關:河樓上綠,泉水滿山河——打開眼界,進入美的閱讀。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作者、文章主角、體裁、單元訓練要點、學生學習動態,引入大量的補充教材,讓優美的文章滋養孩子的心靈,陶冶孩子的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和人格。例如,在學習了《莫泊森的學徒》這篇文章後,我指導學生閱讀了莫泊森和福樓拜的許多作品,如莫泊森的《項鏈》和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從莫泊森,我想到了世界上另外兩位短篇小說大師,壹個是契訶夫,壹個是歐·亨利。我帶學生讀了契訶夫的《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陷阱裏的人》,也帶學生讀了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最後的綠葉》《警察》《贊美詩》。再比如,在學習了冰心的《只挑孩子多行》之後,我帶著孩子讀了冰心的壹系列文章,比如《笑聲》,比如《壹兩個往事》,比如《送給年輕讀者》,比如《紙船》。小孩子好像懂,他們永遠也不會懂大人的深度。但是,讓童年接觸久了之後的情懷和哲理,有壹些印象和回憶,不要求太多的理解,也是對他們生活和詩歌的壹種長期的啟發。就像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妳永遠不知道童話的意義——也許妳第壹次讀《海的女兒》時,只聽到了美麗和悲傷,只有長大後,妳才會明白,它包含著愛情和默默犧牲的代價;第壹次看灰姑娘,會想到和動畫片裏的小天使壹起玩。長大後妳會明白,草根和野果是妳唯壹的食物,懺悔和原諒是妳唯壹的聲音。
◆第三層次:晴空鶴排雲,引詩至碧霄仙子——追尋民族文化之根的閱讀。語文是壹種詩意的語言,可以把每壹顆流星,每壹朵雲,每壹點星光都變成詩意的存在。這首詩從遠古走來,穿過唐詩宋詞,穿過楚辭漢賦,穿過康橋的輕盈,穿過纏綿的雨巷,來到我們身邊。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在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讓學生從小紮根民族文化,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所以我壹直鼓勵孩子記唐詩宋詞,文化積澱豐厚;讀古今聖賢,學做謙謙君子。可見,閱讀經典是課外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壹個成熟的閱讀必須經歷的人生歷程。余先生認為,年輕的心靈是純潔而空虛的,以經典奠基,可以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文化向往。當我們看到孩子沈浸在閱讀經典的喜悅中,眼睛明亮,精神飛揚時,我們會覺得經典像春雨般呵護著孩子的心靈,滋潤著他們的精神。但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閱讀需要老師的指導。我經常問我的孩子的壹件事是:妳識字嗎?▲首先,讀書要學會選擇;▲二、讀書要學會思考;▲還是那句話,讀書要學會寫字。“無筆墨,不讀書”,很多同學喜歡在書上圈評論,以示重視,這是個好習慣。當然,很多時候,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學生真的對閱讀感興趣。總之,長此以往,學生會在無意中積累和學到很多知識。此外,他們還會在文章的構思、文章的布局、語言的組織、遣詞造句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並在寫作能力上表現出來。寫作能力不是父母老師教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通過閱讀大量文學作品來學習的。
讀書是人生壹道亮麗的風景。因為讀書,即使是壹個人走,也不孤獨寂寞。有自由的微風邀花或白雲為伴,有夢想遠方的天空會出現美麗的彩虹。尼采說:“讀書是在別人的知識和心靈中行走。”文本是作者聲音的表達,文本與人文的交融才能支撐起華語世界豐富多彩、廣闊的創作空間。真正的閱讀需要沈澱,真正的閱讀需要靈魂的參與。是壹個人的靈魂在由文字和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中的漫遊,是在這種漫遊中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的過程。第壹次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最後兩段濕了孩子們的心。看完之後,我問孩子:“妳的感受是什麽?”孩子們說:“賣火柴的小女孩真可憐!”我說,“妳只聽到壹個聲音。如果妳靜下心來再讀壹遍,妳壹定會聽到更多的聲音。”孩子們停止了說話,我們開始靜靜地看書。幾分鐘後,壹個孩子舉起了手。壹個男生說:“雖然我們覺得小女孩很可憐,但是小女孩自己覺得很幸福。妳看,她嘴角還掛著微笑。”壹個女孩說:“壹個小女孩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人愛她,她怎麽會感到幸福呢?”我沒有說話。而是投射了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壹段信息。孩子們默默地讀著。過了壹會兒,小男孩說:“我知道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悲慘童年的縮影。”小女孩只是說:“這個故事傳達了安徒生對母愛和家庭的渴望。”我說:“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安徒生童話永恒的主題。”有了這樣的認識,我讓孩子們再讀壹遍《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但我知道,他們用沈默講述的比用聲音講述的還要多。“靜而遠之”,讀書就是要靜下心來,保持心境的平和,耐得住寂寞,不怕寂寞,專心致誌。我們不僅要專心讀書,還要專心思考,傾聽書中的聲音。只有用心,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
但是,當應試的痕跡還很深的時候,課外閱讀就成了壹種奢望;當壹切都染上功利色彩,課外閱讀就不再是壹種享受。堅守教育本質,讓課外閱讀成為孩子詩意的棲居地,是壹個溫馨浪漫的夢。我之前說過,我們都是點燈人。現在我想說,我們也是追夢人。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博客名字:詩意的語言。不久前,詩歌語言的傑出代表王壹舟也給大家做了壹次講座。其實,詩意課堂早就從教育先驅孔子的“杏壇講”開始了。從此,詩歌成了更多人的追求。師法自然,大道無痕。我們所擁有的,也許只是大自然的芬芳,理想的光輝。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莎娜說,“我最初的故鄉是書籍”,蘇童也曾寫過壹篇文章,題目是《書籍,我最初的故鄉》。然而,眾多的考試,沈重的壓力,殘酷的競爭,很多老師早已在現實中磨平了棱角,詩意的教育似乎已經被嚴酷的現實碾壓。沒有詩意的教育難道不是壹種悲哀嗎?讓我們壹起守好這棵長滿書的大樹,守好我們的精神家園。
剛才我們講的都是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其實要做好這種引導,老師首先要看書。在我看來,教師的閱讀至少起著兩個作用。壹是示範影響,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第壹:豐富的積累是對自己的壹種不斷提升。
閱讀和照明
大家好!當新課程走進我們的生活,平凡的日子會有壹種奇怪的色彩。咀嚼新課綱就像咀嚼壹顆青橄欖,有淡淡的苦澀,但更多的回味在心裏。新課程是什麽?新課程是對話。今天是我和培訓班老師的第三次也是最後壹次對話。有壹些淡淡的歡喜,也有壹些淺淺的恐懼。感謝市教培中心馮老師壹直給我鍛煉自己的機會。
我是那種遊走在現實和童話之間的人,有很多幻想,也有壹絲絕望。就像壹首詩裏說的:童話就像孤島上的榕樹林/隨著歲月的潮起潮落/聽著藤蔓深處的“格格”聲/童話就在那裏生長...不想長大的時候,和那些在夢裏搖曳的童話攜手起舞,仿佛迎來了壹個開滿鮮花的心靈春天。是書讓我明白了什麽是美如止水,什麽是繁華時的真正純粹。書,記住我們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腳長千裏,水足興波。讀書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約會。我知道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促成了我更喜歡什麽樣的存在。我的生活離不開閱讀。我癡迷於壹種享受,就是在夜晚的燈光下,晚上看書。日本著名作家東山魁夷在《聽泉》壹文中寫道: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春天,他的聲音被日常紛擾的生活所遮蔽。當妳半夜突然驚醒,妳會聽到從內心深處傳來的悠揚的聲音,那是潺潺的泉水!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在這片荒野中,我曾多次迷路。這時候聽到心裏的春天,又找到了進步的跡象。法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尤莎娜說過:“我最初的故鄉是書籍”,中國著名作家蘇童也曾寫過壹篇文章《書籍,我最初的故鄉》。閱讀應該是教師生活的壹部分。因為老師喜歡讀書,我們的孩子也會慢慢喜歡讀書,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朱永信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寫道:做壹個智慧的行者,在教育的路上,腳步輕盈,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帶著陽光,書包裏為教育準備好了壹切:澎湃的激情,寬容的胸懷,迷人的讀書和思考的大腦。“作為老師,我們首先應該成為——
知識分子
讓書房與課堂相連,讓我們的課堂彌漫書香。壹位名叫劉德富的老師在他的文章中寫道:“我把課本和參考書視為責任田,是我每天必須精耕細作的領地;我把每晚放牧自己思想情感的文學學者的作品當作自己的土地,這是我最大的回報。突然有壹天,我發現我的責任領域沒有邊界,甜蜜是我精神生活的土地。有的老師讓責任田折磨死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留地上。語文教師不是純粹的作家或文學編輯,他們需要在自留地上表演出更為精粹的農耕經驗,然後將這些滲透著文化深度和文學意味的農耕經驗傳遞到課堂上,傳遞到學生的作文本上。不負責好好種田的語文老師不是稱職的語文老師,沒有自留地的語文老師是有缺陷的老師。“他的話讓我思考。作為壹名教師,我們需要閱讀各方面的書籍,包括社會百科全書、生活小品、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或專著、兒童文學等,這樣才能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相對來說,我更喜歡讀兒童文學,孩子喜歡讀的我都喜歡讀。壹個人的時候看紅樓夢,說“花謝滿天,香消玉殞無人憐。"湘雲道:"渡過池塘,渡過鶴影。黛玉道:“冷月葬花魂。“當我們和孩子在壹起時,我們壹起讀馬燕日記。馬燕說:“媽媽,如果我不去上學,我壹輩子都不會流淚。".我壹個人的時候,讀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當妳來看這花》:遊先生遊南鎮。壹個朋友指著巖石裏的花樹問:“天下沒有無心之事。這樣的花樹在深山裏花開花落,跟我的心有什麽關系?"先生說:"當妳沒有看見這朵花時,它隨妳的心而死;“等妳來看這朵花,這朵花的顏色壹時半會兒就明白了。妳就會知道這朵花不在妳心裏。”和孩子在壹起的時候,我們會讀海倫·凱勒的《如果我還有三天光明》。我就是在責任田和私人情節之間徘徊,天天看書。
當我登上《老虎的水》時,我仔細閱讀了他的代表作《醜媽媽》,感受到了他內心的掙紮和撕裂。參加王藝臻的《秋天》時,讀了另壹首兒童詩《秋風娃娃》,感受到了他的幻想和跳躍。當我去看趙的《望月》時,我甚至把自己淹沒在那些有月亮的詩裏。早上,當我騎著自行車時,我開始背誦:連海平的春潮,海上的明月。下午騎車回來,繼續背誦:紅藕香在秋日裏揮之不去。輕輕解開羅尚,獨自去蘭。誰送的雲錦書?“雁”字歸來,西廂月滿...晚上,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開始獨自閱讀趙的《生命之草》和《詩的靈魂》,從他的散文中感受到他的清新、博大和真誠。他說,帶著壹顆自由的心去享受和聆聽音樂,音樂會在心中濺起晶瑩的浪花。於是我想,如果妳用壹顆詩意的心去聆聽月光,妳壹定能聽到月光靜靜流淌的聲音。因為閱讀,妳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進入著名作詞家王國維所說的“內,外”的境界,不是嗎?然而,作為壹名教師,僅僅成為壹名學者是不夠的,還必須成為壹名-
點燈人
讀書溫暖孩子的心,也溫暖我們自己。所以,在那棵滿是永不離開的書的樹上,在那棵高大的樹枝上,書鳥們會不分晝夜地為妳我歌唱:讀-讀-讀,讀-讀,讀-讀-讀。那麽,讀多少呢?讀什麽?怎麽讀?
■想法之壹:讀多少書?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低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中年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高三課外閱讀總量不低於654.38+0萬字。1萬字是什麽概念?像《馬燕日記》這樣的書大概有65438+80萬字,像《給我三天光明》這樣的書大概有28萬字。平均1萬字就是四五本比較大的書。六年只看這本課外書是不是太少了?所以課程標準中規定:不少於1萬字。有條件的學校或者班級完全可以突破這個底線。
■思考二:讀什麽?
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數不勝數,但學生課業負擔重,時間精力有限,所以課外讀物的選擇很重要。人們常說開卷有益,但其實並不都是有益的。壹些不健康的書籍、報紙、雜誌和非法出版物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涉世未深的小學生尤其要警惕。所以要做壹個科學的書目。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文化基礎、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來選擇書籍,如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等。,比較適合初小學生;對於高年級小學生,要向他們推薦名著。其次,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書目應作為學生課後的必讀書目,其他與語文課文相關的中外名著或優秀作品應作為選讀書目。還有壹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雖然與課文無關,但因為這些作品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所以很受歡迎,也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除此之外,還要推薦當前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精彩書籍,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廣泛閱讀,及時了解最新書報,及時推薦給學生。南京教研室有具體的推薦書目,可以作為我們給孩子推薦書籍時的參考。
■思考三:如何閱讀?
首先,閱讀時要學會選擇。有句成語叫“開卷有益”,意思是只要讀書,就會有所收獲。但不管樹是好是壞,用的時候看了也不壹定有好處。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進行篩選和選擇。其次,妳應該在閱讀時學會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說:“能邊讀書邊思考,邊讀書邊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上是不會落後的。”第三,讀書要學會寫字。“無筆墨,不讀書”,很多同學喜歡在書上圈評論,以示重視,這是個好習慣。當然,很多時候,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學生真的對閱讀感興趣。總之,長此以往,學生會在無意中積累和學到很多知識。此外,他們還會在文章的構思、文章的布局、語言的組織、遣詞造句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並在寫作能力上表現出來。寫作能力不是父母老師教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通過閱讀大量文學作品來學習的。
■思考四:課外閱讀指導課程常見的類型有哪些?
(1)閱讀推薦課程。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供他們選擇。可以有書刊推薦、文章推薦、內容介紹;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可以結合,統壹推薦和分散推薦可以結合。(2)閱讀方法指導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參考書;教授四種常見的閱讀方法:精讀、泛讀、瀏覽和速讀;指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評價人和事、聯想和想象等能力。教學生運用“群體註視法”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無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3)讀後感敘事類。組織學生復述所讀過的部分或全部書籍,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敘述前提出要求,敘述後做出評價。(4)交流評論課。這是教師指導課外閱讀的重要環節,也是軍人教軍人、學軍人的重要環節。能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或經驗;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所閱讀的期刊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5)讀書筆記輔導班。本文主要向學生介紹讀書筆記的四種寫作方法:摘要法、提綱法、感悟法和評價法。當然,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課外閱讀指導課怎麽教,因人而異,因人而異。壹切以實際效果為準,不必拘泥。給妳看壹套我班上李義文同學的讀書筆記。題目是——讀《老人與海》的感想。
(1)
今天讀了壹本外國名著《老人與海》的第壹部分《老人與孩子》。這壹章主要講壹個老人,他的處境很尷尬。他已經84天沒釣到魚了,幫他抓魚的孩子們只好聽從父母的建議,乘著幸運船去釣魚。但老人還是對自己能釣到壹條大魚充滿希望,並且尊重這個小男孩,把他當大人看待,贏得他的友誼,得到他的幫助。
文章中有很多細節,作者用平凡樸實的語言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讓人物活靈活現,讓讀者走進他們的生活。比如形容老人的手,有壹句話叫“他們的手經常用繩子拉大魚,留下很深的傷痕。”但是這些傷疤都不是新的。它們就像沙漠中被侵蝕的巖石壹樣古老,那裏沒有魚可以玩耍。“短短50多字向我們傳達了這些信息:首先,老人很勤勞,抓過很多大魚。其次,因為老人很久沒釣到魚了,手上的傷疤也老了。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老年人的貧困生活。然後通過老人和孩子在餐廳的對話,表達出老人心地善良,理解和尊重孩子,老人和孩子感情深厚,為孩子照顧老人的生活奠定了基礎。
作者對人物的描寫,能夠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使其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需要向作者學習的。
(2)
今天看了《老人與海》第二章,海中垂釣。上壹次在書裏,我寫了那個老人已經84天沒有抓到壹條魚了。他不甘心,第二天天不亮就出海了。他把船劃到壹個叫大水井古建築的深坑附近。這時,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發現了許多魚,但壹條也沒釣到。後來,他終於釣到了壹條十磅重的長鰭金槍魚,但直到中午才釣到壹條大魚。就在他想小睡壹會的時候,壹條大魚上鉤了。但是魚拖著船往大海深處走了四個小時,太陽快要落山了,離海岸越來越遠。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讓老人稱海洋為“她”,認為只有對海洋有好感的人才會稱海洋為“她”。讓老人們用“她”來稱呼海洋,表現了老人們對海洋的尊重和不怨天尤人的品格。雖然我們已經84天沒有抓到魚了,但老人仍然熱愛大海,並表現出他的樂觀。
此外,對老人的自言自語和心理活動也有詳細的描述,使老人的形象更加豐滿。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勇敢的老人,壹個敢於接受挑戰的老人。老人逆流而上的勇氣,可能真的是很多人所缺乏的...
應該還有五篇,壹* * *七。這是我在5月17日假期給學生布置的唯壹壹份閱讀作業。正如我們班的同學楊宇所說:讀書就像撿彩色貝殼的遊戲。壹路上,我發現口袋裏有許多閃閃發光的珍珠。我們班的同學尹說:壹個沒有書的家,就像壹條沒有魚的小溪;沒有書的家就像沒有白雲的天空;壹個沒有書的家就像壹棵沒有綠葉的大樹;壹個沒有書的家就像壹個沒有孩子的天堂。就是這兩個孩子,剛剛獲得了南京市“春雨杯”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壹等獎和三等獎。這對於我來說真的是壹件很安慰的事情。閱讀為孩子的童年描繪了生活的背景。我愛慕尼黑青年圖書館的創始人萊普曼太太的兩句口號:
把書給我們!給我們翅膀!
讀書,加上思考,哪裏不能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