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按勞分配制度在許多方面被扭曲了。
經過認真調查,作者發現,按勞分配並沒有完全實現,這不僅是因為私有制和按資分配,而且還因為許多扭曲,如下所示:
正式工人和臨時工
正式工和臨時工並存是不爭的事實。同樣的工作,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待遇完全不同:壹是同工不同酬。很多臨時工的工資和獎金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壹,工作量甚至比正式工還多。在很多地方,正式工盤腿,喝茶抽煙,開會,看報紙,無所事事。臨時工幹著最臟最累的活,不敢大聲說什麽,怕丟了飯碗。第二,絕大多數臨時工沒有醫保和養老保險。第三,工作缺乏穩定性。大部分單位都沒有和臨時工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在錄用和辭退上有很大的隨意性。如果員工不小心,他們可能會被解雇,沒有任何經濟補償。四、絕大多數臨時工和福利分房、公休日、探親假、產假等。,生病,探親只能請事假,沒有工資。五、政治待遇不同,臨時工被剝奪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沒有年終考評權。第六,臨時工子女上學難。
濰坊市委宣傳部對環衛行業工人現狀的調查顯示,臨時工月薪只有240元,而正式工約為1.200元。臨時工占環衛工人總數的73%以上,且多在壹線工作,而正式工多在管理崗位。工資收入和工作環境差別很大。壹是作者的壹個親戚在壹家公司做臨時工,工資每個月400元。後來送禮關系終於正式了,他也做了同樣的工作,但是收入增加了三四倍。這合理嗎?在這裏,這裏沒有按勞分配的影子。在實行公有制,強調按勞分配的中國,其實大量的臨時工養活了大量的正式工,這真的很可悲,很可怕。2002年,機關事業單位職工4500萬人,國有企業職工5000萬人,農民工9400萬人。臨時工成為了勞動者的主體,卻遭受著極其不公平的待遇。這公平嗎?有多大的剝削?想起來就不寒而栗。我是正式工,不想看到這種差別。
正式工和臨時工的社保不平等也極其明顯。有多少臨時工享受正式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如果有,比例是多少?2002年底,我國有3.687億非農就業人員,但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只有1.473654、38+0.94、1.01.82萬人。
這和80年代末的雙軌制價格體系有什麽區別?這不是雙軌制剝削嗎?這裏面有沒有既得利益階層?幸運的是,我們還有希望。深圳正在醞釀同工同酬,弱化編制觀念,並提出各類事業單位工資總額每年由財政核定壹次,全部使用。我們期待著工人和臨時工的差別被消除的那壹天。
壟斷行業和壹般行業
2002年,北京市國民經濟16大行業中,金融保險業人均工資居各行業之首,為50189元;其次是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人均工資為30271元;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位居第三,人均工資30143元;電力煤氣水生產居第四位,人均工資28111元,教育文化體育人均工資20299元,占金融保險的52.4%。農林牧漁業人均工資最低,為13049元,僅為金融保險業人均工資的26%。
但很多行業的高工資、高福利並不是因為其科技含量高、員工素質高,而是因為行業壟斷,如電力、電信、煙草、金融、保險、民航、鐵路等等。以銀行業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工資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住的是所有行業中最好的房子,享受的是所有行業中最好的福利。他們的高薪是因為員工素質高,別人做不到嗎?不要!80%的銀行員工可以由社會上的其他會計代替。他們是否有利可圖,有利可圖?不完全是。公開數據顯示,國有銀行不良率為21.38%,四大行不良率近2萬億,加上已經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6543806億,合計36000多億,不良率近40%。他們說損失是政策損失,不是他們的商業因素造成的。但我們可以看到,銀行每壹筆重大虧損業務的背後,都存在著嚴重的權錢交易和腐敗。保險行業的情況也大體如此。2003年,中國人壽擺脫了6543.8+050億的包袱,上市了,但是他們的工資高得驚人。這合理嗎?為什麽他們虧損了還能拿高薪?因為他們手裏有錢,雖然不是自己的。他們必須降低工資來消化壞賬,減少損失。
很多幹部子女沒文化,卻因為有個好爸爸,有個好工作,可以整天無所事事,享受美食,喝辣的。這公平嗎?我大學的同學,分配到不同的行業或者企業,工資差別很大,幾倍甚至十幾倍。能力有這麽大差別嗎?不行,別人不行嗎?大部分都不是。大多數人可以互相調換工作。正因為如此,大部分學生畢業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找關系,送禮,找個好公司,而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說白了,決定人收入的不是妳的能力有多高,工作做得有多好,而是妳的崗位質量。
地區差異和企業差異
我國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同樣的勞動投入,勞動結果卻不壹樣。壹個在西部沙漠裏辛苦勞作的農民,壹年可能只能收1000斤糧食,而在東部自然條件好的地方,不花多大力氣就可能收2000斤糧食。如果在企業做臨時工,生產同樣數量和質量的產品,在西方企業壹個月能掙300到400元,在長三角或珠三角能掙700到1000元,在日本工作壹個月能掙5到6000元。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所有的工人都願意去東南,很多人不顧壹切的偷渡到發達國家。不幸的是,這些地方安置工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別無選擇,只能返鄉。這當然違背了按勞分配的原則。這種情況是各地條件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在發達國家,盡管人員流動性很強,但這種情況並沒有避免。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都實行了計件工資制度,但是同樣的努力,同樣的產出,由於非自身原因,企業的效益不同,員工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異。壹個企業的效益取決於很多方面。研究人員應該能夠開發出滿足人們需求的有競爭力的產品,生產者應該能夠保質保量地生產,銷售人員應該能夠快速銷售產品。而其中壹個環節的缺失會影響整個企業的效益,其他人員的工資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合理嗎?企業效益好的時候,想進的人進不去,企業效益不好的時候,想出的人出不去。這合理嗎?如果勞動力市場比較健全,同樣的勞動力在不同的企業基本相同,不會受到企業管理的影響;在所有者不明確,勞動力流動機制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
勞動的結果和收入沒有密切關系。
浙江省上虞市某企業為引進國外設備花費2000萬元,僅調試和培訓就花費70多萬元。然而,負責這條裝配線的技術員周的平均月工資只有436元,與普通工人相當。周對此深感不滿。他認為作為壹個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型人才,這樣的薪酬無法體現自身的價值。他就此與單位協商,希望提高工資水平,但未果。這合理嗎?
這種現象在實行小時工資制的單位更為明顯,尤其是在工作不能完全公平、客觀量化的黨政事業和服務領域。筆者的壹個朋友,在學校工作,教學效果很好,科研水平也很高,比某些教授還好。但由於工齡短,職稱低,收入是教授的壹半以上。這合理嗎?
按權利分配
很多幹部,工資不高,消費水平很高,壹天三醉,抽熊貓中華,家裏裝修豪華。原因是什麽?
我國行政崗位的消費壹直由財政統包,很多支出都是魚龍混雜,公私不分。長期以來,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公款私客、公車私用、公款讀書、公款私用、公款送禮等現象層出不窮。辦公用品用吃的,材料用的,禮品差旅費用的,會議費用的,假發票白條比比皆是。有的幹部吃喝嫖賭都能被政府報銷,人民群眾意見很大。
中國餐飲行業協會公布,2002年全行業營業額突破5000億元,其中公款消費占比20%,達到6543.8+000億元。2003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壹份提案披露,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約有350萬輛公交車,包括乘務員在內,每年消耗約3000億元。《海南日報》援引本省公路運輸企業財務分析顯示,汽車每萬公裏運輸成本為8215.40元,而黨政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公用汽車每萬公裏運輸成本為50361元,是運輸企業的6.13倍。但是公交車的效率很低,5輛公交車只相當於1輛出租車。為什麽?根本原因是公車不“公”。有的地方,公務用車三分之壹是公的,幹部三分之壹是私的,司機三分之壹是私的。就這樣,中國花在公車上的3000億,有2000億被挪作私用了!
由於掌握了公眾的權利,權錢交易、行賄受賄在我國泛濫。筆者知道幾個官司,不給錢的也不在少數。為了打贏官司,雙方比較禮物。筆者聯系了幾個工作安排,沒有壹次不送禮的。為了壹份稍微好壹點的工作,他花了幾萬甚至幾十萬。這不是按勞分配,是典型的按權分配。民謠唱道:槍斃每壹個漏網之魚,槍斃所有作惡者。如果是真的,國家就不是國家了。
二、改革思路
(壹)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生產要素配置的基礎,各種產品和要素保持流動。要素所有者都想讓自己的要素實現更高的價值,而要素需求者都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各種要素。在流動中,同樣的產品或要素得到的價格基本相同。資本流動在社會範圍內形成平均利潤率,社會勞動在社會部門間的分配也是如此。在市場經濟中,每個勞動者都應該努力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爭取更高的工資。他們通過比較選擇壹個職業或單位,每個老板都盡量雇傭工資最低的工人。這種連續的選擇使同樣的勞動得到同樣的報酬,從而使不同的勞動者得到不同的報酬,從而使每個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趨近於準確反映其勞動的質量和數量。
這裏起決定作用的是競爭,包括企業之間的競爭,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工人之間的競爭降低了工資水平,企業之間的競爭提高了工資水平。最後,工人和企業之間的競爭形成均衡價格。如果企業把工資水平定得太低,勞動力供給就會不足,如果工資水平定得太高,人力成本就會太高,通過競爭比較,只能選擇接近社會平均水平的工資水平;如果勞動者的工資要求過低,擔心自己的勞動得不到充分實現。太高的話,怕找不到工作。通過競爭和比較,他們只能接受平均工資水平。勞動者和企業接受的平均工資水平反映了各行業勞動者的實際素質和每個勞動者實際付出的勞動量。
在西方企業,不管妳年齡多大,什麽職稱,受過什麽教育,有什麽貢獻,申請什麽工資就拿什麽工資。因為妳的成績只代表過去,無論妳過去做得多好,都不會加薪(升職、調崗除外)。如果這次做得多,做得好,獎金就多,誰也沒錢吃飯。但國內很多單位的壹貫做法是,有貢獻就給妳漲工資,吃老本直到退休。
(2)徹底打破城鄉、行業、企業之間的壁壘,實現勞動力的充分流動。
要實現市場在勞動力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徹底打破城鄉、行業、企業的壁壘,保證勞動力在全社會的充分流動。
首先,我們應該取消對農民工的限制性就業政策,打破城鄉之間的壁壘。
要取消對農民工的限制性就業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平等就業。要取消企業使用農民工的限制,取消專門為農民工設置的就業證等各類登記項目,清理針對農民工的各種不合理收費,放寬農民工進城落戶條件,允許農民工按職業或居住地入戶,保障農民工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第二,要堅決取消臨時工和正式工的區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同工同酬(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產出,同樣的報酬,同樣的待遇)。
臨時工和正式工同工同酬是違法的。《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則。第七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16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簽訂勞動合同。第四十五條規定,連續工作壹年以上的勞動者,享受帶薪休假。我國勞動法中沒有臨時工的概念,臨時工就是試用期。《勞動法》第二十壹條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第三,在全社會實行公開聘任制度,打破行業壁壘和企業壁壘。
目前我國聘任制的前提是單位內部公開招聘。只有單位裏不符合條件的,才能從社會上甚至國外招聘,工資待遇的標準事先已經確定。這些措施是當前改革中追求穩定的選擇,但其公平、公開、公正有限,競爭不充分。最多只能算是單位內部的公平,而不是整個社會的公平,也沒有打破行業和企業的壁壘。
要打破行業壁壘和企業壁壘,就要在全社會公開競爭。招聘時只公布資歷和崗位職責,單位內外壹律平等。當求職者供大於求時,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確定工資待遇和工資標準,避免暗箱操作,讓壹些特權者占有普通人的就業權利。工資可根據單位工作性質,采用計件工資、計時工資、崗位工資、工程招標等方式確定。勞動力市場基本平衡時,由雙方協商。這樣才能逐步形成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機制,從而在全社會實現同工同酬和按勞分配。當然,推進這壹進程,必須根據實際,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進行。否則,欲速則不達,混亂不堪,卻壹事無成。
目前,打破三大壁壘的難點在於國有單位。國有單位負責人只是臨時代表,利益與單位並不壹致。單位負責人沒有按照市值招聘的動力,甚至沒有按照市場價招聘的權利。在目前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領導沒必要砸熟人的飯碗,給自己找麻煩。因此,在國有單位的任用過程中,流於形式、流於形式、任人唯親的現象非常明顯。有意思的是,很多國有單位的負責人和員工爭取更多的工資,這是不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原因當然是這些單位的負責人既不是真正的董事長,也不是真正的* * *制作方。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有無私的生產者或者明確的產權。中國目前的選擇是: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改變國有企業國有股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大力推進事業單位企業化、股份制;政府機構不要企業化,壹方面要大力推進領導幹部民選進程;另壹方面,要在全社會大力推行公務員公開招聘制度,把公務員的招聘選拔置於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堅決避免暗箱操作。
(3)建立全社會統壹的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推行聘任制,實現勞動力的有效流動,必須建立適應流動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
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由保險公司按照保本原則提供。為了適應勞動力的流動性和工資的多變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繳納必須與勞動者的具體月收入脫鉤。
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繳費方式可以建立幾個檔次。比如養老保險可以是65438+最低生活保障線的0.5倍,2倍,多倍。
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積累,國家按比例補貼。養老保險標準越高,國家補貼越少。比如前兩檔,15年國家補貼總保費的1/3,所需費用用所得稅、遺產稅等專項稅收專項投入。其他年級不享受國家補貼。有了國家補貼,可以調動低收入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的積極性,用人單位的負擔減輕了近壹半。
養老保險實行累計繳費制,繳費年限不能太長,比如15年;法定退休年齡不宜過早,比如60歲。保額可按年繳納,勞動者可自願增加投保時間。每增加壹年,養老金增加壹定比例,比如4.5%,低於6.66%(15後部分國家不再補貼)。高層次人才因為工資更高,養老保險水平更高,繳費年限更長,老了也能拿到更高的養老金。
為了適應勞動者的流動性,應該建立壹個全國賬戶,讓個人可以在全國各地繳費。當他們退休時,養老金將直接從國家賬戶支付到個人賬戶。
醫療保險可以在全社會實行大病統籌制度。勞動者患大病時,社會統籌醫療基金承擔大部分費用,個人承擔小部分。小病治療個人賬戶可以暫時關閉,企業給予職工的小病補助可以折算為工資。
城市和農村有不同的失業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用人單位在發放失業保險金時必須壹視同仁。2002年,我國享受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01.82萬人。這些人的失業率僅為4.2%。在這個範圍內,失業保險的成本並不高,每個人年薪的2-3%就可以正常工作。但是建立覆蓋農民的失業保險是另壹回事。我國有近兩億剩余勞動力。農民工當農民,工作極不穩定。大多數農民工年齡在35歲以下,每年工作五到六個月。在如此高的失業率基礎上實行失業保險是相當沈重的。因此,農民工只有在買房遷戶口,成為市民後,才能申請失業保險,享受市民失業保險待遇。平心而論,農民工沒有條件買房遷戶口的,直接給城鎮職工繳納失業保險費,符合條件後再辦理失業保險。
所有勞動者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用人單位除工資外,必須為所有勞動者提供同等的養老保險、醫療補貼和失業保險;如果雙方事先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養老保險、醫療補貼、失業保險等內容,員工在領取工資時可以索要與工資掛鉤的各種保險費用。
保險費可以經職工同意由用人單位繳納,也可以由單位向個人繳納。如員工未參保,則與工資壹並領取。勞動者失業時,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願停發,續發。
(四)加強廉政建設,杜絕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
建立貨幣化的職務消費體系。打破平均主義,不搞統壹標準,不按行政級別核定職務消費標準,以職務性質和業務量大小為核定標準,變隱性消費為公開消費,以工資發放現金給個人,每個人根據工作需要自行安排,超支自付,節余歸自己。已經實行改革的地區的實踐證明,改革後壹般可以節省二分之壹或三分之壹的費用。
改革領導幹部任用制度。現行幹部任用制度的最大弊端是重任用輕選舉,壹些領導幹部身居要職,是派系鬥爭的結果,甚至是權錢交易的惡果,沒有經過廣泛的民主選舉。權力來源於上級領導的客觀現實,導致幹部普遍缺乏公仆意識。有些人熱衷於走上層路線,互相利用,結黨營私,權錢交易。壹些領導幹部實際上已經墮落為官僚利益、家族利益和黑社會利益的代表。如果真正實行廣泛的民主選舉制度,相當壹部分貪官就會被堵在源頭上,即使當選也無法為非作歹。將湧現出壹批政治才能突出的人民公仆,從而提升黨和政府的威信,真正落實立黨為公的政治宣言。
強化領導幹部監督制度。沒有監督和制衡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僅僅從人治和自律的角度宣傳“廉潔政治”是不靠譜的。* * *生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如果沒有權力制衡,就很難消除腐敗,糾正自身的問題。監督和制衡制度的關鍵不在於多黨制、兩院制和三權分立,而在於選舉制度、集體領導制度和民主集中制。選舉就是讓人民和人民代表選舉、監督、任命幹部,把幹部的命運交給人民。黨對幹部的管理應該表現在保證選舉的公正性上,而不是表現在幹部的提名和任命上。只要選舉真實有效,就能從根本上避免領導集體相互勾結,也能避免害怕和不願意監督的問題。以民主選舉為基礎的集體領導,為內部監督、同級監督和領導者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外部監督更有效。而民主集中制可以保證更高的行政效率,防止互相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