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海斯培訓
四海:古代儒家傳下來的地理概念,意思是全世界都屬於中國;在中國之外,到處都是。《山海經》作者認為四海為“海內”,“海內”有五嶽,而中國無處。四海之外,有“海外”,“海外”之外,是“大饑荒”,是日月出入之處,而在“海外”與“大饑荒”之間,還有許多國家和山脈。“三江”的名稱最早是由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尚書》著作提出的。《尚書》中有壹篇《龔宇》,記述了我國九州(即全國分為河北、兗州、青海、徐、楊、荊、河南、梁、永九州)的疆域、地質、物產、朝貢、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情況。它是中國最早的重要的人文地理學著作。書中將揚州(九州之壹,泛指今天長江下遊的江浙滬長三角地區)的地理介紹為“三江馬上入,地震定矣。”這裏所說的“三江”主要是指長江、黃河和淮河,因為長三角地區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這些平原主要是長江、黃河和淮河沖積而成。在封建社會,被封建統治者定為必讀的“十三經”(即13古書)教科書之壹的李周,被古代學者視為周公(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在西周建立後兩年去世,其子成為幼王,周公姬旦繼位為王,為周朝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壹個國王長大了,周公又重新掌權,做了國王。當代文學和經典學者從周秦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確定《李周》為戰國時期的作品。李周《夏官誌方誌》把揚州稱為“東南揚州”...其三河在川”。這是指古代揚州河流縱橫交錯、密如網的地形特征,與龔宇“三江”的表述相同。歷史進入漢代以後,“三江”的名稱有了多種解釋。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著名歷史學家班固繼西漢(公元206-23年)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之後,撰寫了中國第壹部斷代史巨著《漢書》。《漢書·地理》取安徽省吳淞江與蕪湖市、江蘇省宜興市之間的長江連接太湖,長江下遊稱為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東漢人鄭玄曾寫過《周禮註》,認為南江應為贛江(貫穿今江西省,全長864公裏,流經江西贛南、吉安、鄱陽三大盆地城市,流入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中江應為岷江(發源於岷山,與川、甘、陜交界相連,全長711km,流域面積166084平方km,四川省宜賓市加入金沙江後更名為長江);北江應該是漢江(又名漢水,發源於陜西省西部,全長1.532km,流域面積1.68851 km2,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武漢匯入長江)。盛宏之在《漢書·地理·初級書》中對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用了鄭玄的觀點。他在《荊州記》中寫道,長江上遊為南江,長江中遊為中江,長江下遊為北江,合稱“三江”。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著名地理學家李道元(公元466-527年)非常註意在各地尋找歷史遺跡,觀察河流水道的分布和各地區的面貌,並為《水經註》作了註釋,前人對此作了註釋。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寫出了壹部地理名著——《水鏡註解》,內容豐富,是原文的20倍,引用古籍430余種,詳細記錄了1252條河流的走向和經過的山城。它具有重要的文學和歷史價值,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傑作。據《水經註》記載,《漢書·地理》中記載的“三江”應分為三條河(指據說從安徽省貴池市向東流向浙江省余姚市,但實際上是壹條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長江通向太湖)和北江(從長江下遊流向大海)。《水經註》還引用晉代的郭璞(郭靜純)說,閩江、松江(今吳淞江)、浙江(今錢塘江)為“三江”。據史書《吳越春秋》記載,浙江(錢塘江)、浦江(浦陽江)、通江(曹娥)並稱為“三江”。趙薇普通話中的註釋:松江(吳淞江)、錢塘江和浦陽江是“三江”。《龔宇文選》引用顧頤的《吳地記》:松江、婁江(六合)、東江(受阻)為“三江”。西晉史學家常渠編纂的《華陽縣誌》,是我國地方誌編纂史上的壹個創舉,也是我國最早的、比較完整的地方誌書。《華陽國誌》將長江上遊的岷江、涪江、沱江稱為“蜀三江”。明代文學家楊慎,曾試圖當狀元,被封為翰林,因觸怒皇帝,被囚禁在雲南永昌衛35年,最後死於雲南。楊慎知識面廣,著述100余種,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明史》對楊慎的評價是“明之知,作之富,慎為先。”其書《病床手》稱岷江為外河,涪江為中河,沱江為內河,外、內、中三河合稱“蜀三河”。《中國史學史》證明,《龔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重要人文地理學著作,《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名著。《山海經》是壹部口頭傳說,成書於戰國,補充於秦漢。本卷***18,主要記述巴、蜀、楚等40個古國的山川(550座山,300多條水道)、形勢、土壤、奇詭、古跡、民族、物產、巫醫、祭祀等原始之地。郭璞說,長江,響水(即湘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海陽山西麓,全長817km,流域面積8萬多平方公裏,是湖南省流域面積最廣、經濟價值最高的河流,流入洞庭湖)和沅江(發源於貴州吳韻,貫穿湖南西南、西北,全長10)。西漢增補的《山海經·海內東經》稱大江(岷江)、南江(內江)、北江(涪江)“岷江”。在唐代的元和縣誌中,岷江、漓江(又稱澧水,主要由湖南西北部的澧水、淶水、澧水組成,流入洞庭湖)和湘江合稱為西江、中江、南江。明清時期,廣西的漓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上遊名稱)、左江(發源於越南東北部山麓,珠江水系邕江的壹條支流)、右江(發源於雲南東南部山麓,在廣西南寧老口鎮與左江匯合後橫穿南寧)並稱為“三江”。這“三河”是古代有關人士的意見。近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三江”名稱的定位是牽強附會的,這主要是受社會歷史時代的局限、交通的困難、地域文化的封閉以及個人知識經驗的局限等歷史因素的影響。盡管如此,仍是古代有識之士對“三江”之名孜孜不倦的探索。可以說,遠古先民的這種探索,無疑給後人留下了“三江”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到目前為止,史地學界的專家學者確實無法對“三江”的名稱做出壹個固定的定論,因為中國河流眾多,西高東低的地形使得所有河流都是奔流而下,“壹江向東流”,流出的河流大多屬於太平洋水系。通過追溯“三江”名稱的歷史地理知識,可以對“三江”名稱做出這樣的理解,並以此理解作為本文的結論:“三江”不是壹個固定的三江名稱,不存在流域自然屬性和行政屬性的特異性;“三江”應該是流出河水系中眾多河流和水道的總稱。這種認識有利於當代中華兒女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避免對“三江”這壹名稱的特殊性產生不必要的學術爭議;任何壹個水系的“三江”兒女,都可以根據歷史的起源和歷史在現實中的延續,認識、熱愛和建設世世代代為華夏子孫提供了最無私奉獻的“三江”。只有了解、熱愛、建設好“三江”,才能真正形成經濟繁榮、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