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從香港到武漢,擔任國民政府國際宣傳部攝影工作室主任,拍攝了大量有關抗日救國活動和揭露侵華日軍暴行的照片,並到臺兒莊戰役前線做了攝影報道。1940年底到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等單位工作。他拍攝了大量反映黨中央和邊區革命鬥爭、生產建設的珍貴照片,舉辦了個人攝影展。
從1942開始,在延安舉辦攝影培訓班,培養了壹大批革命攝影家。同年,作為攝影界代表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發表了關於發展抗日民主根據地攝影的重要意見。
1945,加入中國* * *產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先後在《晉察冀畫報》、《山東畫報》、《東北畫報》任攝影記者、報社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新聞攝影局研究室主任、新華社肖像室主任、攝影部研究員、中國攝影學會常務理事。
1978因病去世。
他拍攝的、、朱德、葉劍英、齊白石、華、等國家領導人、藝術家、科學家和英雄人物的肖像,形神兼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攝影藝術的瑰寶,拍攝的照片在用光和構圖上非常講究,是我國攝影事業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型。
1904年4月,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進步思想家鄭在擔任粵漢鐵路廣東購地局總經理期間,得第四子鄭靖康。由於鄭早年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創立的同盟會,他也從愛國主義的立場出發,處理了許多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事務。鄭靖康從少年時期就受到父親進步思想和愛國言行的影響。
鄭靖康曾說:他接受了父親的壹些思想,主要是民族意識、愛國主義、正義感和進取精神。然而,正因為鄭是的改良主義思想家,他的活動多是經濟和工商業方面的。所以他主張繼續自己的夙願,創業,這是鄭靖康無法接受的。由於鄭靖康對繪畫和攝影感興趣,他最終選擇攝影作為革命的生活武器,成為中國著名的攝影家和革命新聞攝影的先驅之壹。
1920年,鄭靖康7歲中學畢業後,父親把他送到了上海青年會議商學院。但在父親去世後的壹年(1923),他離開了商學院,考入上海美術學院同時學習繪畫和攝影,開始學習攝影藝術。
1929年夏天,他賣掉父親留下的遺產,離開上海,在香港開了壹家“靜康攝影工作室”,專門從事人像攝影。幾年後,他在人像拍攝技巧和暗室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32年春,為了更貼近自然,反映祖國的秀美山川和人民生活,鄭靖康離開香港,回到內地。此後,他的攝影創作從畫室裏的人像攝影轉向更廣闊的領域,擴展到風景、花卉、戲劇、民俗等多種題材。在接下來的四年時間裏,他遊歷了廣東、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地,拍攝了大量展現祖國雄偉河山、秀麗古跡和感人民俗風光的照片,以及壹些以花戲或反映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積累了大量的成果。
在文藝界朋友同事的熱情鼓勵下,鄭靖康的個人影屜於6月1934 11在北平打開。本次展覽收錄了他歷年創作的百余幅作品,分為“風景”、“花卉”、“民俗種”、“戲劇”四大類,內容豐富多彩。原本計劃從《壹日七門》只展出壹周,但由於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展覽臨時延長了七天。
這次展覽受到了各方的好評。當時的《北京晨報》刊文介紹說,鄭靖康是“華南著名的攝影家”,“鄭君的作品,無論是材料、構思、暗房技術,都達到了頂峰,是不可多得的作品。我也很欣賞,這些作品中,有些是“傑作”、“非凡之作”、“嘆息之作”。1935年春天,在他的倡議下,北平18位攝影家舉辦了作品聯展。這次展出了238張照片,其中鄭靖康展出了100多張,占總數的壹半。
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和他的個展壹樣,受到高度贊揚。《北平晨報》在報道聯展的過程中,還提到“北平、天津各大報紙對鄭靖康的作品最滿意”等等。由此可見,當時的鄭靖康已經是壹位享譽大江南北、成就斐然的著名攝影師,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上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在他反映祖國現實生活的作品中,人們認識到他是壹個具有強烈愛國熱情和明顯進步思想的人民藝術家,是壹個具有民族正義感的知識分子。
在他的作品中,妳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真實記錄和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北平晨報》2月1934+18號刊登的鄭靖康的文章《從學電影到宣傳的時代需要》,很能代表鄭靖康這壹時期的思想。他說,外人從照片(大多是他們拍的)上看到的中國人,都是“纏足的女人,紮著發辮的懦弱的學者,瘦弱的女工,壹臉愁容、毫無生氣的工人,衣著不文明,生活乏味等等”。
所以,“我們應該有盡力宣傳中國之美的使命。我們應該自豪地從美感的角度展示中國的風景名勝。我們要用精彩的構圖宣傳中國歷史上富有東方美的建築古跡和風景。我們應該在歡樂中把中國淳樸的民風拍成照片。我們也應該把中國的壹切都當成西方人今天已經註意到的象征性戲劇和民間巧奪天工。
generate寫的這段話,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情和藝術責任感。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可以成為繪畫和攝影創作的方向。在三十年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鄭靖康能有如此宏大的藝術抱負是何等難得!“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黨領導人民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烽火。
此時,回香港攝影的鄭靖康深感“匹夫有責,國家興亡”,決心“拍攝有關抗戰的照片,為抗戰貢獻自己的力量”。1938年初,離開香港,經廣州來到武漢,參加抗日救國工作。在此期間,他擔任國民政府國際宣傳部攝影工作室主任,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了壹批揭露日本侵華罪行的照片。其中壹些是給我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的侵略者野蠻行徑的有力歷史見證。比如1938年花園口大堤決口後在災區拍攝的《纖夫》,1938年日軍轟炸後在漢陽英武洲拍攝的《母親》,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1940年2月的壹天,鄭靖康在八路軍駐渝辦事處、的幫助下,來到曾的“周公館”,見到了敬愛的副主席和葉劍英同誌,聽取了副主席的親切勉勵。後來,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他秘密離開重慶,前往革命聖地延安,開始了他革命道路上新的裏程碑,使他在攝影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在延安,鄭靖康受到黨的關懷、重視和培養。從1941 1到1945 1,先後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聯合政治部宣傳部任記者、攝影師,光榮地參加了《中國的生產黨》。他克服攝影器材缺乏、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積極開展工作,用攝影“歌頌人民、揭露敵人”,為我黨新聞攝影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2年5月,鄭靖康作為攝影家代表出席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毛主席講話,受到毛土溪接見。在此期間,鄭靖康舉辦了個人電影展。時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長的小將其命名為《抗戰初期的壹角》,受到延安軍民和文藝界的歡迎。任和賀龍是電影節的首批觀眾。同誌親自觀看並稱贊了鄭靖康的攝影藝術,李看後親筆給鄭寫信,勉勵他用攝影更好地反映陜甘寧邊區軍民的建設和鬥爭生活。
鄭靖康住在延安,打了五年仗。從延安的窯洞到寶塔山,從和平醫院到民族學院,從邊區參議會到軍民大生產運動,他創造了取之不盡的新疆素材。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邊區軍民團結,生活、生產、戰鬥、學習的面貌,成為難得的珍貴史料。其中,1944年為同誌拍攝的第壹張標準像,1945年8月同誌赴渝參加全國談判時在延安機場拍攝的題為《浪間》的照片,以及為、朱德、陳毅、葉劍英、林、任等中央領導人拍攝的大量歷史照片,成為黨的歷史上的重要資料。他的《陜北與江南》、《南泥灣的秋天》、《墾荒》等作品也成為革命畫卷中的重要片段。
1945 165438+10月,鄭靖康隨胡耀邦同誌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先後在我軍《晉察冀畫報》、《山東畫報》、《東北畫報》從事攝影采訪,擔任攝影的領隊和培訓。培養了大批新聞攝影人才,拍攝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照片,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戰鬥、取得勝利的歷史風貌。
中國解放後,鄭靖康先後擔任新聞攝影局研究室主任、新華社記者、研究員,中國攝影學會常務理事、創作輔導部主任,積極從事新聞攝影、機內攝影、攝影理論研究。65438年3月至0957年3月,他的個人攝影展在北京帥府園美術家協會舉辦,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舉辦的第壹次個人攝影展,對中國攝影藝術的創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62年3月期間,鄭靖康、梁思成在京族舉辦“內蒙古圖片展”,征集鄭、梁作品88幅,較好地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內蒙古草原、牧場、蒙古包的風光,受到人們的贊賞。
1942延安文藝座談會期間,鄭靖康提出了發展攝影的三點建議,其中第壹點就是舉辦攝影培訓班,培養攝影師。他親自編寫了攝影培訓班的教材,培養了壹批新聞攝影戰線的幹部。從天山腳下到東海之濱,從松遼平原到珠江兩岸,都有他的學生。
鄭靖康用六個字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創作經驗,即“見、思、得”。他的基本拍攝方法是“快照”。在他看來,攝影是用照相機這壹科學工具記錄和反映現實的藝術手段,可以滿足人們“看不如看”的欲望,具有毋庸置疑的效果。
因此,“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區別及其最有價值的壹點是,它面向現實,以生活本身的形式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真人、真事、真景、真情”,違背了這壹點,“失去了攝影藝術本身獨有的特性、靈魂和存在的必要性”。他還指出“拍照要從實際出發,忠實於現實的本來面目,註意攝影的特點,不要耍花招”。
只有這樣,攝影作品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充分發揮攝影的戰鬥作用。“正因為有了這種思想基礎,他從不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導演和幹預主體,而是深入現場,觀察選擇,把握動態,使作品生動自然,生活氣息濃厚。在延安,毛主席曾稱贊他的攝影作品“把握住了動態”。如《紅綾舞》等照片,充分展示了這壹特點。
當然,註重真實的反映並不是對看到的壹切都開槍。因此,鄭靖康認為:“我們要求的不僅僅是壹般的反映(現實),而是真實準確的反映,比現實更高更美的反映。”他經常強調自己的作品要達到“物我壹致”的高度,要準確地表現客觀事物的本質意義,即“寫物之意”,要表現作者鮮明的政治觀點和思想感情,即“寫我之情”。這些理論和他多年的實踐工作,是建國以來廣大新聞攝影工作者的思想基礎和很好的借鑒。
50年來,鄭靖康的創作題材和體裁豐富多樣。新聞事件的現場,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多姿多彩的舞臺劇,生意盎然的花團錦簇,敵人的殘暴罪行,戰士們無休止的鬥爭,都在他的鏡頭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他在1964年為毛澤東總統拍了壹張照片,這張照片壹直掛在北京天安門門的中央。壹般認為他的創作達到了“氣韻生動”、“形神兼備”、“不牽強附會、不雕痕跡”的藝術境界
1930香港成立靜康工作室,從事人像攝影。
1938後,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國際宣傳部攝影工作室主任。
65438年至0940年赴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任攝影師。
1944年,為毛澤東拍攝了第壹張標準影像。
1945年,我在延安機場拍攝了毛澤東赴渝談判時的照片《浪間》。
1945加入中國* * *產黨。後任《晉察冀畫報》報社攝影部副科長、《東北畫報》報社攝影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新聞總局攝影局研究室主任,新華社攝影部特約記者、研究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壹、二屆常務理事。作品有《流浪漢》、《齊白石》、《紅絲舞》等。《初步攝影創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