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培訓,註重管理能力,服務質量,提高急救水平,以醫院為工作主線。
2、加強業務學習,特別是對常見病的深入學習,常見病的治療應統壹規範用藥,按原則用藥,不能圍著用藥或實驗用藥。同時,對於壹些疑難病例,要組織全科醫生進行大討論,提高科室的診療水平。
3.加強政治學習,特別是醫療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強化醫務人員的醫療安全意識;加強醫患溝通,促進醫患關系和諧。
4、認真貫徹落實核心制度,真正做到依法行醫,規範醫療行為,徹底杜絕醫療安全隱患。
5.特別關註急診病人的醫療服務。在“安全、有效、滿意”的指導思想下,科室全體醫務人員將持續改進“微笑服務”和“人性化服務”,長期開展“三好壹滿意”優質醫療服務,更好地打造醫院壹流的服務窗口。
6.有條件的話,安排壹名醫生和壹名護士到上級醫院學習急救,回來給科室講課,促進科室整體急救水平。
7、鼓勵部門人員加強業務學習,及時掌握前沿科技信息,提高業務水平,促進業務發展。
8.加強與其他科室的合作,積極處理醫院各科室需要急診的患者,齊心協力,確保醫院的醫療安全。加強與120和icu的合作,構建暢通的急救體系。
9、積極向上級醫院求教,提高專業水平,增強急診急救能力,加強與同級和下級醫院的溝通,提高我院急診品牌,樹立良好形象。
10,加強急診科環境衛生管理,使周邊環境始終處於幹凈無垃圾狀態。
11.加強急診科與各臨床科室、輔助科室的協調,確保搶救危重患者時綠色通道暢通。
12,強化應急風險意識和大局意識。
13,制定常見危重疾病應急處理程序。
14,針對手足口病等傳染病,早培訓、早宣傳、早預防、早準備,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2.急診科工作計劃怎麽寫?
壹是不斷加強急救護理站建設,提高護理人員的急救能力。
1,深化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和群體意識,定期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業務目標培訓,培養合格的急診科護理人員。
2、不斷建立和完善急診科的規章制度,加強人員衛生行政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人員的法律意識。
3、推進急救工作的規範化管理,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二、註重“三基”培訓與臨床實踐的結合,以提高人員的專業素質。
1,熟練掌握常見疾病的判斷、搶救流程和護理要點,並進行定期考核。
2、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的搶救技巧。
3、熟練傷口處理和包紮止血技術及傷員的心理護理。
4.急救時的催吐、灌腸、註射、供氧、體位、病情監測等專業技能要求準確及時。
三是嚴格管理搶救室和處置室,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機會。
1,熟練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並保證其性能良好,隨時可用。
2、各種搶救藥品、器材由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定點放置,定期消毒,維護藥品庫和卡片,嚴格管理急救藥箱,確保院外急救的正常使用。
3.各種急救藥品使用後及時清理、補充和記錄,保持整潔幹凈。
四、嚴格執行工作標準,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護理工作的整體實施。
1.嚴格執行“三檢七對”制度,杜絕差錯和事故。
2.嚴格執行無菌技術的操作原則和護理程序,開展以改善或恢復患者健康為目標的整體護理,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和生活上的關懷,實行人性化服務。
3.嚴格落實“十二項核心制度”
4.加強壹次性物品的妥善管理,預防醫院感染。
3.急診科工作計劃怎麽寫?
壹是加強護士“三基”培訓和專科技能培訓。
1.熟悉常見疾病的判斷、搶救程序和護理要點,並實施定期考核;
2.掌握心肺復蘇、除顫、洗胃、心電監護等搶救技術;
3、熟練傷口處理和包紮止血技術及傷員的心理護理。
第二,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提高護士的集體素質。
參加醫院和護理部組織的禮儀、溝通等護理文化學習,加強護士對現代護理文化的認識,提高自身素質。
三、更新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科水平。
科室有計劃地向醫院申請選派部分護士外出短期學習進修,提高護理水平。
第四,加強護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
1,加強護理安全監控管理,科室護士長每月進行護理安全隱患排查,完成護理差錯和缺陷及護理投訴的歸因分析,與科室護理人員共同提出改進措施;
2.嚴格執行“三檢八對”制度,杜絕差錯事故;
3、每周對科室的急救物資、儀器性能進行例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維修,保持搶救設備的完好率為100%。
五、院前急救工作和搶救室管理
加強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全科醫師全部掌握各種器械的使用和維護,搶救藥品由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定點放置,使用後及時補記。
第六,服務態度
實施優質服務,規範服務行為,註重服務技巧,落實醫患溝通和知情告知制度,及時妥善處理各類糾紛,延伸服務範圍,保證服務質量,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做到“三好壹落實”,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4.急診科工作計劃怎麽寫?
壹是不斷加強急救護理隊伍建設,提高我科護理人員的急救能力。
1,深化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和群體意識,定期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業務目標演練,培養合格的急診科護理人員。
2、不斷建立和完善急診科的規章制度,增強人員的法律意識。
3、推進急救工作的規範化管理,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二、註重三基練習與臨床實踐的結合,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1,掌握常見疾病的判斷、搶救流程和護理要點,定期進行考核。
2、掌握心肺復蘇的搶救技能。
3、熟練傷口處理和包紮止血技術及護理。
4、熟練掌握急救嘔吐、灌腸、註射、吸氧和體位等壹系列操作技術和疾病監測等專業技能,要求正確及時到位。
三是嚴格管理急診室和更衣室,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機會。
1,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並保證其性能良好,隨時可用。
2、各種搶救藥品、器材由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定點放置,定期消毒,維護藥品庫和登記表,嚴格管理急救藥箱,確保院外急救的正常使用。
3、各種急救藥品使用後及時清算、補充、記錄,保持清潔。
四、嚴格執行工作標準,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護理工作的整體實施。
1,嚴格執行三檢十對制度,避免過失事故的發生。
2、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和護理程序,以促進或恢復患者健康為目標開展整體護理,從生理和心理上關心和體貼患者,實施人性化服務。
3.嚴格執行神府經開區醫院十四項核心制度。
5.急診科工作計劃怎麽寫?
壹、指導思想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xx精神為指引,以做好新農合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為目標,以維護健康、關愛生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邁出堅實步伐,把我科建設成為公眾信任、醫院放心、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科室。
二、主要措施
1.醫院醫療質量
在鞏固前兩年應急管理活動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等級醫院復查整改工作,圍繞“質量、安全、服務、價格”狠抓內涵建設。要進壹步加強急救專業隊伍建設,學習急救醫學知識,了解急救在當前社會的重要性,穩步進入急救隊伍。完善急診、入院、手術“綠色通道”,使急診服務及時、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時應急服務目錄、應急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資料,規範各類支持系統服務。協調臨床科室在急診工作中的配合。有對大量患者進行分類管理的程序。在急診觀察的基礎上,患者在24小時內診斷明確、病情穩定後,可以安全入院。加強上級醫生的急救指導,加強三級會診,加強與其他專科的合作,使危重病人緊急搶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質量管理。
把握“三基三嚴”,加強病史詢問和規範體檢、大病歷規範書寫、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專項培訓。認真落實首診負責制、交接班制、危重病人搶救制、各級各類人員的職責,根據病情優先辦理診療手續。加強手術病歷評估,重點關註與醫院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相關的內容,完善定期檢查、評估、反饋、總結的質量控制體系,堅持每周小檢查、每年壹月大檢查,重點監控環節管理、疑難病歷討論、三級醫師查房對病情變化的處理意見,促進基礎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3.設備管理
要加強應急裝備的定期維護、監測和專項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排除故障,使救援裝備完好率達到100%。加強規範使用培訓,使醫務人員熟練掌握、正確使用,確保安全操作,滿足患者急救需求。嚴格的院內感染。加強心肺復蘇技能訓練,使心肺復蘇技能達到高級水平。
4.服務態度
我們應該註重優質服務。堅持以患者為中心,深入開展創建“優質服務示範崗”活動,規範服務行為,創新服務內容,註重服務技能,落實醫患溝通和知情告知制度,及時妥善處理各類糾紛,定期分析總結,強化安全措施,防範醫院醫療事故。延伸服務範圍,保證服務質量,全面提升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患者滿意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5.培訓計劃
要制定各級各類人員的培訓和考核計劃,加大在職培訓力度,有計劃地開展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加大對各級醫生培訓效果的考核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分層次、有重點地對全體員工進行職業素質、業務素質、管理素質的培訓,強化員工的職業責任感。在XX醫院科室的支持下,希望能選派醫生護士到更高壹級的醫院學習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icu或ccu等相關專業,以便更好地開展業務。同時,樹立壹批醫德醫風先進典型,促進人才全面發展。
6.中醫特色建設
要貫徹“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的方針,突出優勢和目標,加強中醫特色建設。制定中醫執業醫師和中西醫結合人員中醫理論和技術培訓計劃,加大中醫基礎知識培訓和繼續教育力度。根據中醫二院急診科建設的要求,需要有常見病、特色病的診療規範和特色技術的操作規程,這樣本科生的規範性文件就相當於三種。提高中醫藥在急診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診專業醫務人員掌握中西醫急救知識和技能,提高危重病例中醫藥使用率,使中醫藥參與率達到30%以上。
7.推進醫院醫療保險改革。
要順利推進醫院醫保改革,把新農合醫療的各個環節做得更細。同時,針對特殊群體開展針對性宣傳,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努力創造人民群眾受益和醫院醫療事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8.關鍵研究課題
今年要重點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復蘇與心血管急癥、感染與合理使用抗生素、無創與有創正壓通氣、嚴重創傷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課題,使我院急診科的急救水平上壹個臺階。
9.院前急救
增加院前急救設施,加強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如車載心電監護除顫器、呼吸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