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包括護理職業安全意識的培養、職業暴露危害的教育、護理職業標準的預防知識和防護技能等。培訓方式采取理論教學、技能操作演示、現場教育等形式,通過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考核,調查職業暴露發生率,評價和判定職業防護培訓效果。
3.2護理職業安全意識的培養
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應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樹立護士的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在不斷提高護士職業素質的同時促進護士的健康,培養和影響護士對安全護理的信念和態度,從而促進安全護理行為的養成。
3.3護理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
大多數新護士對護理職業防護知識知之甚少。針對這種情況,我院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重點加強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針對幾種職業危害開展專項防護知識培訓[2]。
(1)物理傷害引起的職業危害:針刺傷、刀傷、玻璃切割傷不僅可損傷皮膚組織,還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感染乙肝、艾滋病等各種傳染病。
(2)生物損傷引起的職業危害:標準預防的三個基本概念明確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都被視為具有傳染性。因此,護士與患者的體液、血液和其他汙染物的直接接觸可通過皮膚或粘膜引起傳染病,如HBV、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3)心理傷害:年輕護士由於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變化造成的不適應,常受到患者的歧視和人格侮辱,可導致心理傷害。
(4)護理職業安全防護措施和防護技能培訓在加強護士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和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進行防護措施和技能的培訓。對於針刺、切割等銳器造成的傷害,首先要培養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冷靜的工作態度。正確使用或處置各種銳器,如針頭,可使用其他器械和設備(如持針器、血管鉗等)避免直接接觸針頭,並有準備、有計劃地保護針套或取出針頭。不允許用針或尖銳物品在周圍走動或用手穿過,不允許用壹只手回針帽。開安瓿、鋁瓶蓋時,可用紗布保護或嘗試應用新的開瓶器工具,如安徽省銅陵市人民醫院護士研制的國家專利產品開瓶器,輕便安全。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汙染物時,首先應規範操作,采取規範的預防措施,實施雙向防護,戴手套,接觸前後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佩戴口罩、護目鏡和面罩,防止體液、血液和分泌物等傳染性物質汙染皮膚和黏膜,必要時穿隔離衣。發生意外暴露時,應及時正確處理,降低感染風險。如果皮膚意外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應立即用肥皂和自來水沖洗。如果病人的血液和體液濺到眼睛和嘴裏,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皮膚被汙染的銳器刺傷或割傷後,應立即用肥皂和自來水沖洗傷口,並從近端向遠端擠壓傷口的血液,然後用碘伏消毒傷口,用無菌敷料包紮傷口,在受傷後< 48h內報告上級,在受傷後< 72h內檢查HIV和HBV的基本水平。應立即采集血樣進行病毒血清檢查。如果確定是被感染患者血液刺傷的銳器,應盡快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預防心理傷害方面,主要是培養年輕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遇事冷靜,熱情、理解、寬容地對待患者,同時學會自我安慰,可有效緩解其心理壓力,減少心理傷害。
(5)經過理論講座、操作演練、現場教育和臨床實踐,並經過考核和檢查,護理職業安全防護培訓合格率為100%,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下降(總暴露率由往年的47.25%下降到18.91%),達到了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