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命督思經”(順其自然)為綱,通過三則寓言來闡述養生的目的。壹是用有技術的人如何理解牛的故事,來探討養生中的“自在”之道;二是用右老師只有壹條腿的故事,強調要適應天氣;再次,通過秦吊死事件,論述了“和而不同,悲樂不可入”的養生法則。
這篇文章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成語,比如知道怎麽解決壹頭牛,無視壹整頭牛,批評指導壹頭牛,處變不驚,躊躇滿誌,心平氣和,盡可能多的付出(代代相傳)等等。
壹、人生有限,知識有限,不要追求太多。
《莊子》開篇先講了“大道理”,提出了養生的總綱領,其中就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句話。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教育年輕人,時間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所以我們應該趁著年輕多學點東西。其實這個意思和莊子的本意正好相反。
“雅”是邊際和極限。“知”解釋為“知”,所以“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解釋為“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陳鼓應的《莊子註譯》認為“知”引“智”,也有人解讀為“欲”、“智”、“情”。它的意思是跟隨。幾乎總是談論危險,這裏是解決辦法。“已經知道”的“已經”是“差不多已經”的省略,表示妳已經處於困境或危險之中,但仍追求滿足欲望。近就是近,就是追求和覬覦。緣,從,從;杜,中道,正道,“緣分杜”在本質上就是服從中道的意思。經典,即常規和日常。壹生壹世,“命”對“性”有很好的理解,保存自然。
莊子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和滿足無限的欲望,必然會體力不支,痛苦不堪。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麽繼續試圖滿足自己的欲望真的很危險!所以莊子教導人們,如果做好事而不貪圖名利,做了壞事也不會受到懲罰,如果遵循自然之道作為壹種常規的養生方法,就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自然、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生命。
陳鼓應認為,從上下文來看,“養父母”與“養生”的觀念無關,“親”是“身體”的外來詞,翻譯過來就是“養生”。其中壹些被解釋為“不傷害父母”。筆者認為莊子的本意是“贍養父母”,無需過多解讀。養生壹生,已經有了強身健體的意義。莊子主張養生,但並不反對孝道。在《莊子生平》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說:“世間有兩條大誡:壹是命;第壹,義也。孩子親人的愛,人生也,不能在心裏解決;臣之事義,而不知所措,天地間無壹逃脫。名曰大戒。”在這壹節中,莊子提出,只要善無近名,惡無近刑,總督之命,就能保全自己的身體和本性,就能贍養父母(盡孝),就能最終享受人生。
陳鼓應在《莊子》的《今註》和《今譯》中引用了王淑敏對《莊子》的解釋,說“善無近名,惡無近刑”。“郭襄、司馬彪自註以來,要麽強談,要麽亂批,未必達到莊子的目的。閔曾試圖作出新的解釋:“所謂善惡,都是以養生為前提的。善就是養生,惡就是不養生。‘善無近名’,意為身體好遠非虛妄’,如身體好長壽,所謂誇張;‘無近刑為惡’是指‘身體不好不近於殘疾’,疲勞、精虧之類,所謂殘疾也。這個解釋可能更實際壹些。文章題目是《養生大師》,那麽善惡二字在養生方面是自成壹體的。如果不是在醫療保健方面,有很多爭論和分歧。”
第二,生活方式,得心應手
《莊子·養生大師》中的第壹則寓言,是壹位懂牛的專家。
我的師父幫助文,文通過與我師父的交流學會了養生之道。這是什麽保健?
“董”是廚師,“丁”是廚師的名字。摸、跟、踩、蹲(yǐ)都是我熟練解牛時的動作。Huà,當然是骨肉分離的聲音;向然是多個聲音相互呼應的樣子。玩刀餵。突然,他迅速用刀子解釋牛的聲音。中(zhòng)音符合音樂的節奏。“桑林”是商代傳說中的音樂稱謂,“桑林之舞”是伴隨著桑林音樂的舞蹈。“京首”是帝堯時代傳說中的音樂名稱,意為音樂節奏、韻律。我們(xρ),是“Xi”這個詞的變體,驚呼。
我為文宰牛的時候,手碰到的地方,肩膀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靠的地方,都有咯吱咯吱的聲音,快餵刀的時候刷刷的聲音,都像是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的節奏和京首的旋律。
文被迷住了,說:“嘿,妙極了!精彩!妳是怎麽達到這麽高超的水平的?”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在翻譯佛經時借用了“善”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佛教徒常說“好,好”,就是源於此。
“放”的意思是放手。“官知止急於做事”,官是機關,這裏指的是眼睛;知識是感知,這裏指的是視覺;上帝是精神和頭腦。“李瑱”不是天堂,而是指自然的紋理,這裏指的是牛的自然結構。“批”的“批”字是攻的意思,“批”引出“隙”,是指牛的筋和骨之間的隙。《引路大爆炸》(庫?n)的“引路”是引路、引路;“裏”是壹個缺口,指的是牛身體關節之間較大的空腔。“因其課程”的“因”是追隨,是跟隨;“當然”,如是,如是。
“術經”指經絡交匯的地方,“術”接“支”,指分支;子午線是壹條經線;肯是附在骨頭上的肉;“qǐng”是血肉緊密相連的地方。“從不”意味著從不嘗試。Gū是壹塊堅硬的大骨頭。“xíng”是壹塊磨刀石。“間隔”就是間隙和空隙。“惠惠”是壹個廣泛的期待。“刀片”是指操作刀片。這裏的“家”是指關節和肌腱交匯的地方不對。“怕”的意思是不害怕,但是要謹慎,要警惕。“huò ran”就是牛體分解,筋骨溶解的方式。“委”就是積累。“躊躇滿誌”是壹種悠閑自在的樣子。“好刀”就是把刀仔細擦幹凈,然後收好。
文惠均聽了我的話後說:“太好了,我從妳的話中得到了養生的道理。”
我的主人說了什麽?養生的原則是什麽?我們仔細理解我的話,我們可以得到壹些啟示:
第壹,要掌握萬物之法,即道。精通大道,技術在其中,出神入化。我師父說,他喜歡的是探索認識牛的規律。如果他掌握了這個規律,他就會比普通人更高級。當他開始分解牛的時候,他看到的是壹整頭牛。三年過去了,我再也沒見過整頭牛。我看到的是牛的各個部位和血管。掌握了道,不用眼睛看,只要用心去摸,用心去帶信,自然就能把牛解開。儒家經典《大學》說:“事有始有終,物有所終。如果妳知道我的順序,妳會找到壹條捷徑。”牛是這樣,醫療保健是這樣,世界上的壹切都是這樣。
我對牛的認識經歷了三個境界:第壹個是剛認識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整頭牛”,看到的是牛就是牛;第二種是三年後“沒見過整頭牛”,看到的不是整頭牛;第三,經過十幾年的修煉,“此時我見了神而不是見了他,知止當官,要做事”,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奶牛是這樣,醫療保健也是這樣。我的三界和佛教類似,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二,掌握了大道,就能解決問題,在世界上生存。我師父說,他掌握了了解牛的方法後,解牛刀根據牛的自然生理結構,擊打肌肉和骨骼之間的大間隙,引導刀到關節之間的大間隙,沿著牛的自然結構解剖;我從來沒有和經絡聚集,骨肉緊密相連的地方發生過碰撞,更別說那些大骨頭了!所以他的刀從來沒有斷過。牛的關節甚至結合部位都有縫隙,刀刃幾乎沒有厚度。在接縫和有間隙的結合部位之間插入薄葉片,顯得大方,有葉片操作和回轉的空間。但是修養的過程不會壹帆風順,也不會壹蹴而就,難免會遇到各種不正常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熟練的處理方法是,每當筋和關節碰到不對的地方,很難切的時候,我就格外小心,不敢大意,目光專註,動作緩慢,刀很輕微。到了最後,整頭牛徹底垮了,就像壹堆泥土堆在地上。
第三,掌握大道才是完美人生。回顧認識牛的全過程,可以認識到,掌握認識牛的“道”,是認識好壹頭牛的關鍵環節。掌握了懂牛之道,就能掌握懂牛之道。即使不用眼睛盯著它,也可以只靠意識和精神指揮解牛刀完成理解牛的任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異常情況,但只要遵循懂牛的基本規律,小心謹慎,最終還是會完成懂牛的任務的。掌握和理解牛之道的人,不僅很好地理解了牛,而且完善和豐富了道。對於普通廚師來說,每個月都要換壹把刀;即使是技術訓練比較好的廚師,每年也要換壹把刀。對於我這個懂牛的師傅來說,他幹了19年,解決了幾千頭牛,但他的刀還是像剛磨好的壹樣。壹個掌握了道的人,始終如壹,環顧四周,躊躇滿誌。而沒有掌握道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即使是優秀的廚師,每年也要換壹把刀,因為是用刀切肉;普通廚師每個月都要換壹把刀,因為是用刀切骨頭。我用了19年的刀,宰了上千頭牛,刀刃鋒利得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壹樣。
人類社會就像牛的骨骼和肌肉壹樣復雜。身在人間,要像專家壹樣,因為它是自然的,是靠天的,是為警善而藏的,才能夠做到遊刃有余。了解牛的方法就是健身的方法。
三、獨腳右老師
文文軒看到壹只腳的右老師很驚訝。這是《莊子》第壹次寫殘疾人。目的是讓人們擺脫殘廢的觀念,而是樹立道德第壹的觀念。在《德沖賦》中,莊子用整篇文章來展開這壹主題(陳鼓應《今日莊子註》)。
公文宣,據說是宋人,公文復姓,名宣。右師是正式名稱。頡利·杜只有壹只腳。給,給,給。
文文軒見到右老師很驚訝,說:“這是誰?為什麽只有壹只腳?妳是天生只有壹只腳,還是因為人為原因失去壹只腳?”關文宣想了想(根據上下文,這不是右老師在說什麽)說:“應該是天生的,是天意,不是人為的,是命運讓他只有壹只腳。人的長相是上天賦予的,所以我們知道應該是天生的,而不是人為的。”
這個寓言很簡單。莊子想說明什麽?按照莊子在《德福賦》中的描述,他大概只是想說,人的外貌是上天賦予的,“人的外貌有,也有”,但外貌的喪失並不意味著德行也喪失,許多喪失外貌的人,德行都很高;長得好看的人不壹定德行高。也許,莊子是在伏筆德崇福。
在這個寓言之後,還有壹句話,也是有些莫名其妙。
野雞就是野雞,或者叫山雞。祈禱,希望。家畜,飼養。風扇,籠子。“王”與“王”溝通,蒼勁有力。
草叢裏的野雞走十步只能啄壹口食物,走幾百步只能喝壹口水,但它根本不想被關在籠子裏。生活在籠子裏,雖然不用掙紮著找食物,表情和精力也很旺盛,但就是不舒服,也不是什麽好事。
陳鼓應引用《韓詩傳》說:“妳沒看到小澤的成功嗎?五步壹啄,依舊終日飽,羽毛悅人,光照日月,羽翼爭鳴,聲在淩澤,何以(也)?他對自己的抱負感到滿意。在援助之家的倉庫裏,我經常啄食小米,但有時會吃飽。然而,我的羽毛憔悴,我的誌向美好,我的頭沈默。老公吃不好嗎?他做不到。”
但這壹段和“公文裏見對老師”的意思關系不大,它的解釋是寧可自由也不要束縛和束縛。這個意思和《莊子·秋水》裏“我要拽尾巴”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有可能是編輯或者文案搞錯了。
四、和而不同,悲樂不可入。
莊子真是壹個寫寓言的大師,他把老聃安排進了他的故事裏。
需要註意的是,中國的道家認為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把老子視為道家的鼻祖,把莊子視為道家的重要傳承者。在唐代,《莊子》甚至被稱為南國真經。然而,根據《莊子天下》的記載,觀音和老聃是壹個學派。他們“以此為精,以物為粗,以積為不足,與神獨活”;莊周自成壹派。“孤獨無形,薄情寡義,死氣沈沈?”生活和?天地和?諸神要走了?這是什麽?有什麽不好?壹切都不足以回報。古道學在,莊周聞之風,迎之。“在《莊子》中,雖然多次記載了老聃的故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莊子就是老聃的繼承者。
相傳,老聃是老子,楚人,姓李名兒。秦檜,又名“秦檜”,很可能是老聃的朋友或莊子的壹個虛構人物。不,這裏的意思是大聲哭。項剛才的意思是。彼得,指那些哭泣的人;所以,原因是...威爾,聚壹聚,碰壹碰。逃避,逃避,違背;“雙”是“背”和背叛的意思。忘了他們所受的苦,大意是忘了被上天命令的道理。逃天罰,就是說過度的多愁善感必然違背自然之道,導致錯誤。帝指天帝,萬物之主。“郡”與“懸”相連,“帝郡之解”仍意為“自然解脫”。玄英對清代南國的解釋說:“人患生死,猶如倒掛;忘了生死,縣裏就解決。”
當死了,秦沒了喪服,哭了幾聲就出來了。秦始皇的弟子問:“老聃不是妳的朋友嗎?”秦時曰:“是也。”門徒又問:“這樣悼念朋友可以嗎?”秦時曰:“是。最初,我認為老聃是壹個完美的人,但現在看來,他不是。剛才我進去吊唁,看到壹個老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孩子壹樣。有年輕人哭他,就像哭父母壹樣。哀悼者聚集在這裏,哭得如此傷心,壹定是情緒上的堅持,哭而不是哭。這些人忘記了壹個道理,人是自然遺傳的,是天定的。在古代,人們稱之為背離自然的懲罰。當它到來的時候,老聃應該及時出生;到時候,老聃會在合適的時候去。如果妳安於順從自然的變化,妳將無法進入妳的內心。在古代,人們把這叫做提倒吊的痛苦。”
壹開始,我以為他是個男人。唐代溫如海將南華苗寫成“知人”,陳鼓應將《莊子註》中的“知人”改為“知人”。壹開始我以為是人——莊子在《逍遙遊》中已經提出了“知人”、“聖人”的分類——大概在秦看來,如果是人,那麽就不應該有那麽多人來參加他的葬禮。
在莊子看來,人體是承襲自然和天道的,就像壹個獨腳的右老師。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然而,那些來哭老聃的人卻哭成這樣,這是壹種善生惡死的行為,這是忘記了天意的道理。所以莊子認為生死是順應天氣的事情。只有“平平安安”,自然就沒有束縛,就像擺脫了倒吊的痛苦。
在這則寓言之後,還有壹段話似乎與本文的意義關系不大。
“手指”應該是指“脂肪”,用於薪資浸泡,屬火。聞壹多說:“古時候沒有蠟燭,都是用動物脂肪燒的,叫蠟燭,叫俸祿。”貧窮意味著疲憊。這句話的意思是,柴火浸過的油,終究會燃盡,但火不會熄滅,依然會蔓延到無限。
工資是要火的,就像人的肉體和精神或者大道壹樣。人的肉體可以死亡,但精神和大道不會死亡,就像火把可以燃盡,但火不會熄滅。
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就是這樣。總是要壹代壹代甚至無數代的傳承下去,才能保持文化和文明的延續。文明延續,人類延續才有意義,歷史變得美好。中華民族的延續並不取決於政權的更替——當然,政權的更替會對文明的延續產生作用——而更多地取決於思想、文化和文明的延續。
“量力而為”或“代代相傳”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這也是這個成語的基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