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非暴力溝通劄記

非暴力溝通劄記

譯者:阮

華夏出版社

第壹章?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

1)關註發生的事情,觀察結果,不做任何判斷和評價。

2)表達感受、恐懼、害怕、喜悅等。

3)說出導致那種感覺的需求。

4)提出具體要求

不僅要關註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還要傾聽他人,看看他們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要求是什麽。

重點是傾聽和表達,坦誠相待,了解雙方的需求。

非暴力溝通可以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

面對別人的惡言惡語和暴力,我們需要傾聽他們,感受他們的真實需求,然後對他表示關心,肯定他的需求,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壹個人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進壹步溝通。

比如作者在難民營與參加培訓的難民的對話,就知道關鍵是聽和感受。

第二章?什麽是盲目的愛?

我們的道德判斷、比較、指責、猜測等。都來源於我們的價值觀,這樣的溝通表達往往達不到溝通的效果,適得其反。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在溝通中,更好的表達方式是說出自己看到的事實,然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說三道四,做道德標準。

暴力的根源是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並為沖突而互相指責。

例如,通過以下方式:

比較——會產生不好的情緒,讓我們過得很辛苦。

逃避責任——我們試圖將很多事情歸咎於外部原因和他人,但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反而給了別人改變的力量,不太可能有好結果。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承擔100%的責任。

強迫別人做他們期望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需要建立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的基礎上。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不要求完全客觀,不做任何評論,而是強調觀察和評論的區別。

不加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我們常常很容易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猜測和評論,而不是觀察到的真實行動。

語言經常區分觀察和評論。

“每次”“曾”之類的詞表示觀察,妳每次都會遲到10分鐘。

像“總是”、“從不”、“很少”、“經常”這樣的詞經常表達評論。

比如,妳總是遲到。

當我們把觀察和評論混為壹談的時候,交流的時候,別人往往會聽到批評,反駁我們。

第四章?體驗和表達感受

表達感情不僅有助於促進家庭關系,也有助於工作表現。表達感受,不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能是軟弱,但是軟弱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區分感情和思想。

想法不壹定正確,但感覺往往是比較真實的。

感受,思考,被拋棄,被。。。“經常表達想法,而不是感情。

所以我們需要用確切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建立壹些相關的感受詞匯。

“我想打妳”

這句話表達的是觀點,不是感受。“想妳讓我勃然大怒”就是這種感覺。

如果妳的語言不能確切表達妳的感受,那說明妳沒有理解,或者妳的感受詞匯太差,甚至妳不是在表達妳的感受,而是在表達妳的觀點。

第五章?感情的根源

我們感情的根源來自於我們自己,來自於我們對控制,對認可,對安全的渴望。我們有這樣的需求和期望。

我們有負面情緒,通常是因為我們的需求、期望或價值觀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覺…因為我…”這種表達來知道感情和自己的關系。

比如妳沒有及時回復我,我很郁悶。因為我想得到別人的尊重。

判斷往往表明我們有需求。指責別人往往會招致別人的抵制和反駁。如果能清楚直接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會得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和積極的回應。

每個人都有基本需求:

1)自由選擇

2)慶祝:為成功歡呼,紀念悲傷等等。

3)言行壹致:真誠、創意、意義、自我肯定。

4)滋養身體

5)玩耍

6)移情

7)相互依存

非暴力溝通將需求視為生命健康成長的壹個要素。壹種元素是否被視為需要,取決於它是否能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

我們要勇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陷入負面情緒。

成長通常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奴隸: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需要對別人負責,所以不敢說明自己的需求。

2)惡心臉:不願意對別人負責,但同時心裏還是會有矛盾。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拒絕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3)生活的主人:這個時候,我們是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但我們願意表達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

這類似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了解敵人,了解對方”的原則。

我們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要盡量去理解別人表達背後的需求和感受是什麽,而不是主觀的去評判別人,同時真誠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第六章?請求幫助

提出具體要求:

要求別人做壹些事情,而不是什麽都不做,要求越具體越好。否則,別人很難理解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很多人感到沮喪或氣餒,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也不知道別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

所以,首先妳要了解自己的需求,要詳細而不是抽象地告訴別人妳期望他們做什麽,盡量表達清楚。

不僅要表達請求,還要表達感受和需求,讓別人更好的理解。

除了表達請求,妳還需要尋求反饋,以確保每個人都處於相同的理解水平。

我們關心的反饋通常是:

1)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妳可以直接問對方現在的感受如何,為什麽?

2)對方在想什麽:把我們想知道的說清楚,這樣才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3)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要求?

如果在小組討論時提出請求怎麽辦?

先明確自己想要的反饋,再明確要求,然後根據反饋表達當前會議是否可以結束。

請求和訂單

當我們提出要求但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提出要求的人批評或指責,那要求就是命令。而如果妳想通過別人的愧疚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也是命令。

關鍵是在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就是請求和命令的區別。

我們需要讓對方知道,我們在乎對方的感受,能夠兼顧雙方的需求,這樣才能真正明確這是要求而不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讓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接觸。

在提出要求時,要表達清楚、明確,同時盡量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要求。不管要求是否被滿足,都要盡力去理解別人為什麽不這麽做的原因,需求等等。

第七章?全心傾聽

全心全意的傾聽,就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的去理解他人,去確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給予建議、比較、安慰、開導等。首先要做的是傾聽。

比如有時候有人向妳抱怨,妳需要確認他的感受,而不是詢問或者其他方式。最好和他呆在壹起。

1)聽別人說

在傾聽別人的時候,要從別人的話語中感受到他們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要求,這樣才能真正找到溝通的著力點,更好地溝通。

註意,我們很容易把意見當成需求,而需求的重點是別人的感受和他自己,而不是他的想法或者和我有關的事情。

2)向他人提供反饋

在聽完別人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要求後,需要反饋給別人,讓大家知道我們的理解是壹致的,有利於後續的溝通。

我們需要專註於確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諷刺、挖苦和誤解。

比如,當有人向妳抱怨時,妳可以確認“妳感到難過,是嗎?妳希望被理解,對嗎?”這其實是壹種確認。

所以,我們可以先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用好的語氣來確認。“我有點困惑。妳的意思是妳現在很痛苦,對嗎?”

當我們能確認對方的感受和需求時,往往對方也能給我們真誠的回應。

3)關註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專註於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請求,往往能為他人創造壹個充分表達自己的空間,讓這種溝通更好地解決問題。

如何判斷壹個人是否表達充分?

他很放松,妳也是。

他不說話了。

只有觀察和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們才有能力照顧別人的感受和需求。

當我們感到不適或痛苦,沒有時間關心別人的沖突時,我們可以

理解妳的感受和需求。

大聲表達自己的要求

換個環境,讓大家先冷靜下來。

從他人的觀察或言語中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並不容易,這就需要我們放松下來,探究自己情緒背後的東西,這也與我們的認知有關。

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去實踐和反思,進而增強自己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傾聽往往能讓我們更好地與世界相處。

在傾聽的時候,如果我們感受到不好的情緒,覺得自己受到了詆毀或指責,那麽我們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們越能傾聽他人,就越能理解他人。

在傾聽的過程中,可以反復確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表達自己的理解。

盡量不要用“但是”“但是”之類的詞。

當有人拒絕我們的要求時,我們不需要感到受傷,而是要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理解拒絕背後的原因。

為了使談話更有趣,我們可以經常:

1)讓大家關註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當妳不再想聽的時候,可以直接打斷。

當我們敢於表達自己,並能被他人傾聽和理解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幸福。

傾聽也能幫助他人治愈精神創傷。

第九章?愛妳自己

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

改變自我評價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和羞愧,帶來的是負面的自我評價,由此帶來的成長和行為肯定不如來自愛情的。

沒有“應該”或“必須”,只有選擇,我們不必服從那些命令。

指責往往是行為不符合需求,但更好的方式是關註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如何得到滿足,這樣我們更容易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怎麽做?

1)別再苛刻了。

1)找到真正的內心需求,充分感受情緒的流動,問問自己:我做了什麽滿足了需求?

2)我們應該尊重和關愛自己,而不是真的對自己很殘忍,內疚或羞愧,並采取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非暴力溝通的悲哀和自我原諒,是探索指責背後未被滿足的需求,然後找到改進的地方。

方法:

1)把妳要做的事情列壹個清單。

2)審視和思考所列的事情,向自己坦白是我必須做還是我選擇做。

3)壹旦妳承認某事是妳的選擇,填寫妳為什麽這樣做,“我選擇...因為……”。從中我知道我是被愛所驅使,而不是被內疚、恐懼、擔憂和外在的物質利益所驅使。

深刻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1)換錢

2)為了得到認可、承認

3)為了逃避懲罰

4)不想感到羞恥

5)避免內疚

為了履行責任

事實上,上述動機並不符合我們的真實需求。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服務生活,這樣才能真正獲得快樂。

我們依靠內心的需求和價值觀來決定我們想做什麽。有了主動選擇的自由,生活會變得更加和諧。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當我們生氣時,我們需要充分表達我們的憤怒。

但是我們不要去指責別人,這樣會分散我們的情緒。我們需要關註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要再去分析別人做錯了什麽,這樣我們才能靜下心來,然後我們才能去關註別人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別人遲到,妳很生氣。當妳思考妳生氣的需求是什麽,是因為友誼,誠實還是妳想休息壹下,當妳關註自己的需求時,我們就能找到清除情緒的關鍵點。

引起憤怒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核心關鍵是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只是去評判別人,用固有的思維方式去判斷和行動,這並不能解決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當有憤怒時,我們可以想象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可以做些什麽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另壹方面,我們不應該在生氣的時候把別人設定成固定的形象,從而影響我們的語言動作。

比如犯人認為典獄長是壞人,他就不會考慮自己的需求,他的行為就是指責,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來深呼吸。

2)看看妳腦子裏是什麽引起了這樣的憤怒。

3)關註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真誠地表達妳憤怒的感受和需求,可以是妳目前的觀察,也可以是妳內心的不滿。

在表達我們的憤怒、感受和需求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傾聽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不要糾結於他們的想法,不要指責,而是要相互理解。

怎麽聯系?

我有這樣的想法,我不喜歡別人是因為……(什麽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第十壹章?使用強制手段避免受傷

我們應該采用防禦性強制力,而不是懲罰性強制力。例如,如果壹個孩子不得不跑到馬路上,他需要被擁抱而不是被懲罰。

壹個人不夠成熟,往往有以下表現:

1)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2)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懲罰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3)相信懲罰和傷害任何人的權利。

4)幻覺

懲罰是有限的,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

1)我們不喜歡這種行為,那怎麽改變呢?

2)了解他改變行為的原因。

第二個問題更關心內心的感受和需求。

第十二章重拾生活的熱情

通過鼓勵我們區分觀察和評論,理解情感的根源在於個人的需求和想法,並以建設性的語言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的非暴力溝通往往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當我們關註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我們會很容易放松,願意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比如有壹個例子,六年來人們誤解了別人的需求。等他們明白了,才發現別人其實也是需要愛的,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之情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表達感激,我們只是想慶祝別人的行為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更不是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上。

表達感激時,妳需要表達:

1)對方做了什麽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2)我們滿足了哪些需求?

3)我們的心情如何?

妳要懂得接受別人的感激,不要當成負擔,不要過分膨脹,也不要故作謙虛,而是把它當成對自己生活的壹種肯定,妳願意給生活更好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感恩的欲望,同時內心也非常渴望認可自己。我們往往忽略了對自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