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戰國時期戰力爆棚的秦國,經常表現出“愚蠢”?

戰國時期戰力爆棚的秦國,經常表現出“愚蠢”?

看秦代史記的時候,看到秦人和晉國面對災難的不同反應,覺得很有意思。仔細看了壹下,發現秦國真的有點幼稚可笑,感覺經常被當時的發達國家——晉國玩,但是“可笑”的秦國最後統壹了六國,而彎彎曲曲的晉國卻被壹分為三,最終不了了之。

以前,當我認真閱讀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心理學著作《狂怒:大眾心理學研究》第壹次出版於1895時,我還在感嘆中國缺少這樣的著作。

但當我們看班固在《韓曙八誌》中對當時全國各地人性的總結時,我們不禁要問,這不就是兩千多年前烏合之眾的雛形嗎?

也許有些人這樣形容似乎有點牽強,但《Mob》也是壹本以法蘭西民族為背景的書,研究現代大眾心理學。勒龐以現代人的觀點闡述了法國群體和群體心理的特點,進而指出,當壹個個體是孤立的個體時,他會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而壹旦融入群體,他的所有個性就會被這個群體淹沒,他的思想會立即被群體思想所取代。因此得出結論,群體存在時,個體表現出情緒化、無異議、智商低等特征;

與此方法類似,班固也從地理維度總結了群體的個體特征,但比較粗略,不具備現代研究的細節感。但是,從2000多年前以地域來概括民族性格,我們還能指望什麽呢?

1.秦晉面對災難的不同態度

雖然這樣總結似乎有點理想化,但歷史的發展表明,人心不良,苦難無窮。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中,對婚姻的描述為“秦晉之好”足以說明秦晉之間的密切關系。

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據史籍中粗略的、不科學的統計,秦晉之間的戰爭狀態多於和平共處,雖然兩國王室壹直有通婚的習慣。而且因為金屬於山東發達先進的大國之壹,感覺經常和秦玩。

秦的表現壹向有點“傻”。

比如公元前648年,晉國遭遇大旱,就派人去秦國討飯。皮鮑出生在晉國,對晉國非常熟悉。他說服秦妙公不僅不給糧食,還出兵攻打晉國,趁著饑荒,民不聊生。

秦描紅總覺得有點不對勁,於是他又去找問龔。龔說:“歉收和豐收時有發生,我們應該提供援助。”秦妙紅還在猶豫,問百裏,百裏說:“我得罪妳了。他的人民有什麽罪過?”於是,秦苗公采納了百裏奚和公孫智的意見,給晉國以糧食援助。當時場面宏大。根據《史記》和《秦本紀》中的描述,糧食由水路和陸路用船運到晉國,從永都出發,壹直到江城。

就在兩年後,前646年,秦國發生了饑荒,秦國向晉國請求糧食援助。晉國的君主就這件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郭奢說:“趁秦國鬧饑荒,我們去攻打秦國,壹定會大獲全勝。”晉國的君主實際上聽取了他的建議。

公元前645年,金出兵攻秦。秦妙公,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只好發兵。秦妙公雖用親征,卻讓皮保引軍出戰。秦妙公苦戰之後,俘虜了金軍,回到了秦國。

秦妙公在雍都向全國發布命令:“各人齋戒,獨留壹人,我將金軍祭神。”周聽說此事,說“金軍是我的姓”,為金軍求情;義烏的姐姐是秦妙公的妻子。她聽了,穿上喪服,赤著腳說:“我救不了我哥哥,只好讓妳下令殺了他。真是給妳丟臉了。”秦妙公見此,埋怨道:“我擒了金軍,以為大事,如今天子來說情,夫人為之擔憂。”於是,我只好聽從眾人的勸說,與金軍訂立盟約,答應讓他回國,並給他七頭牛、羊、豬,把他當諸侯看待。

十壹月,秦密公遣晉吳回國;伊吾把晉國河西的土地給了,把太子伊送到秦國做人質。秦國把同宗的女兒嫁給了子聰。當時,秦國的疆域已經向東延伸到黃河流域。

其實仔細看看《史記》就會發現,秦國做了很多“傻事”和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這也要怪秦。當時,秦國被東方發達先進的六國視為“野蠻、未開化”的落後國家,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即使召開聯盟會議,他們也懶得讓秦加入。

還有壹次,秦康公有“令狐之戰”:項公的弟弟叫雍,出生在秦國,當時也在秦國。晉國的重臣趙盾有意封項公的弟弟為晉國公,於是派了晉國的重臣相迎。秦康公能阻止這樣的好事嗎?有利於秦國,所以秦國派了壹支軍隊守衛到壹個叫的地方,等待晉國來接管。但是,沒想到晉國的軍隊來攻了。因為秦軍對這場戰爭毫無準備,他被打得落荒而逃。他還帶著敗軍跑回了永城。原來,晉國人民食言了,趙盾的計劃可能沒有得到朝臣的壹致同意。他們最後封項公的兒子為晉公。令狐無緣無故被打了。秦康公氣極了!

由此可見,“秦晉之好”的理想,其實只是壹個美好的“鄉願”,現實中卻只有“秦晉難用好”的骨氣。歷史潮流最終沒有放過任何壹個壞人。

秦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人格特征?看看2000多年前班固的分析,也許能解開謎題?

2.班固對“秦地”民俗的評論綜述

其實,班固在《漢書·八地理誌》中,是根據劉向和宰相張瑜的部下潁川諸幹所述的風土人情,對當時當地的民情和民族性格做了簡要的評論。那麽,歷史上西漢各地人民的民族性格特征是什麽?當然,本文主要是針對秦人的,重點是與秦地相關的信息。

在《韓曙》中,班固是這樣解釋“俗”字的:所有的人都信奉五常之性,只是剛柔不同,是水土之氣,所以稱之為風;好惡、動靜、生死常隨君欲,故謂之俗。子曰:“喜移風易俗,非善也。”據說聖王,掌管人間關系,必動其木,而易其終,此與世之惑乎乎乎,而後王教成也。韓繼承了末代百王。土地改變了,人們遷移了。當了皇帝,劉向講了他的地,丞相張瑜把它定為潁川、諸幹的風俗,但他還是不公布,就編了。最後是基於文章。

如果用現代漢語來解釋,那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恪守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本性,人會表現出剛性、急迫、異音,因水土大氣的不同而稱之為“風”;好惡的選擇,因日常行為缺乏常態,會迎合君主的喜好,故稱“俗”。孔子說:“要改變社會風氣,改變民風,沒有比禮樂更有效的了。”這意味著,聖王治國,誰擁有人類倫理的整體控制,勢必糾正人民的本質,擺脫他們的壞習慣。如果能做到這壹點,世界上的不同意見就能結合起來,達到中和,朝廷所期待的教化就成功了。漢朝繼承了百王的傳統。領土也變了,人們四處遷移。(漢)劉向稱帝時,曾簡要論述疆域變化。宰相張瑜讓部下潁川、朱幹陳述各地的風土人情,但未能全面概括。因此,我試圖討論他們未完成的總結。把所有的評論放在本文最後闡述。

為了方便妳解讀,除了我的翻譯,我還在上面引用了原文。壹般情況下,我不喜歡這樣寫,因為這樣,網民的閱讀樂趣會受到影響。但是我發現網上很多古文的翻譯都存在壹些問題,很多都像機器人壹樣,看完才壹頭霧水。

回到正題,可見“移風易俗”就是改變人民的道德本質,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非常重視。在文章中,班固是按照歷史傳統,而不是按照行政單位分為“十三處”:秦、魏、周、漢、趙、燕、齊、魯、宋、魏、楚、吳、越。

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歷史上“十三處”的劃分與現代行政區劃的劃分是不同的。我們不能用現代的地理文化思維去理解歷史。因為擔心網友誤會我是在制造地域歧視,所以就不詳細解釋相應的現代地方了,主要是擔心自己的見識不夠,鬧笑話。不過《秦地》會詳細壹點,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秦地》的。

據班固《漢書·地理誌八章》記載,“秦地分天官洞經與虞鬼”。以京兆、扶風、鳳儀、北地、、西和、安定、天水、隴西為界,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晉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南有張克、嶽縣。

從班固將秦地劃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可以看出,秦漢時期的秦地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的秦地概念遠大於現代。由於地理、民風、傳統習慣的差異,“秦地”各部分居民的生活習慣也有著極大的差異。

史靜部分:由於此地是秦國的主體部分,也是周天子崛起的地方,班固認為“古秦地跨龔宇雍、梁兩州,詩風皆秦晉。昔侯姬封?、鞏留、潛王、潛王、賈、等,其人都有前朝遺風,好莊稼,會做生意,所以《潛詩》說,農桑皆備溫飽。有湖北,有杜竹林,有南山潭柘寺,稱陸海,為九州沃土。始皇初,鄭國過渠,引水灌溉,良田千裏。人民富裕。”

換句話說,這裏的居民繼承了前任國王的遺誌,喜歡農耕,能夠堅守工作崗位,是為國家提供溫飽的重要基地和基礎。班固對周朝故地的人民評價很高。

但隨著漢朝的崛起,劉邦采取了將他國權貴遷到關中的慘痛教訓,以方便控制,避免秦國崩潰。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富豪豪傑和當地有影響的達官貴人舉家遷往長安時,帶來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同時也改變了秦國的風俗習慣。

班固是這樣說的:

“漢興,定都長安,到處都是田地,、屈、荊等豪傑都住在長陵。在來世,兩千石頭移民,高級富人,崇高和高尚(傑出)的人住在朱令。丐幫亦強亦弱,侍奉山園的不只是他壹個人。所以五方雜(錯)俗不純。他的家庭擅長禮儀,富人是商人的利潤,和(傑)是壹個遊俠通奸。它在南山和夏陽附近。既危險又輕浮,還容易做賊。往往是世界大戲。再加上縣鄉交匯,流動吃貨多。人民將會走到最後,貴族們將會在他們的汽車和衣服上傲慢自大。大眾會放(模仿)效果,會覺得丟人,會罵妳奢侈死太多。"

按照班固的觀點,關中的風俗由於他國富豪英雄的移民而開始不純,所以敗壞了。他總結道:世襲家族壹般都有良好的禮儀;有錢人熱衷於賺錢;男主角和遊俠是壹夥的。此外,還指出鐘南山附近的夏陽,由於其危險的地理環境,是山賊進入不毛之地的地方,常常給世界帶來災難。因為長安在各縣各國的辦事處很多,不勞而獲,不務正業的人也很多。此外,北京人也緊跟時尚潮流,攀比攀比。因此形成與人攀比並不可恥,在婚喪嫁娶中尤為奢侈,從而形成了關中地區極其奢侈的喪葬習俗。

從隴西到河西走廊再到西部的敦煌;

說到戎狄附近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等六郡的民風,班固的評價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所以人們喜歡“練戰備,提高實力,以射擊為先”。也就是說,它崇尚力量,通常以狩獵為主。漢朝崛起後,這六郡的良家子弟(醫生、商人、技術工人的子弟)多被選為漢武帝的護衛——林玉君、祁門,主要靠個人實力為官,這裏也不乏名人,如西漢著名的李廣家族。班固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死而有勇(無義)是亂,小人死而有勇(無義)是盜。”總結壹下這六縣的百姓,民風雖然淳樸,但並不以做賊為恥。

在韓曙,班固把無為縣以西的四個縣算作“秦地”。這些地方曾經是邪王坤和匈奴休屠王的遊牧之地。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奇襲,從匈奴手中奪得。起初設四郡,目的是連接西域,阻斷南強與匈奴的聯系。這裏的居民大多是從關內遷入的:有的是因為關東極度貧困而來,有的是因為復仇犯罪而來,還有的是因為叛國罪而來,他們的家人也壹起被遷到了這裏。由於人員來源不同,風俗差異極大,加上河西走廊土地遼闊,人員稀少,水生植物適宜飼養牲畜,所以涼州地區的牲畜為天下之最。因為邊塞由2000石官防守和治理,百姓多以販賣武器馬匹為日常生意;鄰裏之間能平等相處,官民關系也比較融洽。

所以這裏的風俗是,天氣好的時候,糧價很便宜,賊少,民間氣氛總體和諧,相對於內地官民來說還是挺合理的。原因可能是政府法令寬松,官員執法不像內地那麽死板嚴格。

南方的巴蜀直到今天的隴南武都;

如果按照史書記載,當年司馬錯和張儀為了征伐蜀國而爭論,克慶帝司馬錯獲勝,秦國把巴蜀收入囊中,我們可以看到班固這樣劃分“秦地”是沒有問題的。

按照當時的概念,巴郡、蜀郡、廣漢郡原本是南夷,在秦朝吞並後才開始統治。這裏土地肥沃,有河流灌溉田地,還有山、竹、蔬菜、水果。在南方,有許多雲南和燃燒的仆人,在西方,有許多馬和牦牛。

人們以米和魚為生,基本上沒有北方災年之憂,民風也就不那麽憂慮和辛苦了。所以民風很容易過度放縱,身材嬌小,看起來軟弱狹隘。

漢景帝、武帝時期,文翁作為蜀郡縣令,教導百姓讀書、遵紀守法,沒想到卻做到了廉潔奉公。相反,人們喜歡用文章來諷刺和贊美權威和權力。特別是在司馬相如離開家鄉,成為首都的高級官員和王子之後,他以他的文章和言論而聞名,他成為當地居民欽佩和模仿的對象。通過閱讀學習出人頭地已經成為當地的壹種時尚。後來,人們把寶、閻尊和列為世界第壹。這些成就表明,文翁倡導當地人學會治家,並以司馬相如為榜樣,使這裏的文人和人才輩出。

武都縣的情況比較復雜,因為它的土地上有苗族、羌族雜居,還有犍為縣、旁克縣、嶽倫縣,都是西南以外的彜族。漢武帝開始設郡治理的時候。其民風與巴、蜀兩縣大致相同,武都縣靠近天水縣,所以民風相當接近。因此,班固沒有進壹步的評論。

最後班固得出結論,秦國的原土地只占當時天下的三分之壹,人口不超過天下的十分之三,財富卻占天下的十分之六。可見秦國當年之所以能夠壹統天下,不僅是因為有壓倒性的戰鬥力,更是因為有經濟基礎。

參考《吳京七書》中伍茲的兵法,吳起對秦國國民性的分析:“秦國國民性堅韌,地勢險要,政令嚴明,賞罰分明,值得信賴……”班固對《秦地》的總體評價概括為:民風淳樸天真,似有道理。